立足東西方儒學文化發(fā)展與實踐的國際視野,回應安身立命之時代命題,彰顯中華傳統(tǒng)人文精神。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著名漢學大師、北京大學人文講習教授、中西文化交流大使安樂哲先生與當代新儒學代表、臺灣著名學者曾昭旭先生,兩位儒學大家作為儒學的繼承者,就如何通過做儒家的修養(yǎng)工夫,安身立命這一命題,于11月14日上午在鄭州市本源社區(qū)書院,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會講。
本次書院會講,由本源人文公益基金會發(fā)起,河南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指導,天下書院執(zhí)事委員會主辦,本源社區(qū)書院、北京四海孔子書院共同承辦。會講圍繞“儒家修養(yǎng)工夫辯義——如何在震蕩的時代下安身立命”這一主題展開對話,會見講論、窮思辯義,以辯明透析中華文化的真精神,以及如何讓這真精神,落實到生活之中,成為每個人安身立命的支撐,以透出儒學的修身工夫。
此次書院會講同時邀約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理事委員、北京四海孔子書院創(chuàng)辦人馮哲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杰出學者、山東省泰山學者溫海明先生,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理事、企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卞俊峰先生,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外人文交流基地辦公室主任、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會員聯(lián)絡處辦公室主任張凱先生等作為與談嘉賓,站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時代大背景下,與會講嘉賓互相呼應,共同探討如何安身立命的主題。
上午,會講從莊嚴肅穆祭拜孔子開始,伴隨著有著千年歷史的禮器石磬與古琴合奏《神人暢》的禮樂聲中拉開序幕。
書院會講上半場由馮哲先生主持,安樂哲先生與曾昭旭先生分別就在當下如何安身立命的問題,作了論述。曾昭旭先生開宗明義,點明儒家正是以工夫為主,而所謂的本體,只是工夫的延伸說明。并且點出儒家的工夫就是“忠信”,分開來講就是,“忠于自己,信于他人”,這兩句話又可理解為“真誠的面對自己,無私的對待他人”。安樂哲先生認為,今天談儒家工夫的問題,正是當年孔子的問題,他認為當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回家”,回到祭祀傳統(tǒng),回到家傳統(tǒng),回到家庭中去做工夫。
安樂哲先生認為,生生的中國文化,正是靠“孝”來傳承的,儒家工夫,正是通過落實在家庭中,人與人的關系互動來實現(xiàn)的。曾昭旭先生延續(xù)王船山的“兩端一致論”,把儒家工夫落實到兩性關系的兩端,通過兩性關系中,通過雙方的真誠互動而為一體的儒家工夫。兩位先生,其實都認為儒家工夫是落實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動態(tài)來實現(xiàn)的。
下半場,溫海明先生,卞俊峰先生,張凱先生三位學者,分別從自身生活學習經(jīng)歷出發(fā),從各自角度闡述了在當今諸多不確定的因素下,是如何通過做儒家工夫,以實現(xiàn)安身立命的這一主題,呼應兩位先生的講解,讓這次書院會講更飽滿立體。
溫海明先生認為,震蕩,其實是陰陽互動,此中的陰陽,正是曾昭旭先生所說的兩性,也是安樂哲先生所說的“回家”。卞俊峰先生,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出發(fā),詮釋回到家庭中的孝傳統(tǒng),才是儒家工夫的根本。張凱先生從教育孩子的角度,論述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去學習儒家的修身工夫。
承繼開放包容、求同存異的書院會講精神,建立東西方文明形態(tài)于學術觀點交流對話平臺,天下書院未來將邀約不同特色的書院。展開多主題的書院會講,期望能夠更好地記錄與彰顯書院同仁的實踐與理想,促進當代書院自身的建設與發(fā)展,回應社會大眾普遍關切的心靈修養(yǎng)與精神安頓困境,讓書院回到大眾視野,以增益書院傳統(tǒng)精神在當下公共生活中的發(fā)聲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