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朱金中 通訊員 馬學慶 文圖
引子
PREFACE
在葵丘寺的會盟殿中,記者仰望著殿內齊桓公邀集八國諸侯的彩塑,聽著吳傳坤先生的講解,仿佛歷史就在眼前。
在那個王室衰落、群雄紛爭的年代,齊桓公脫穎而出,率領諸侯“尊王攘夷”,匡扶天下,可謂是一代英雄。
齊桓公坐了42年的“寡頭政治”,召集過26次“國際和平峰會”,28次出動軍隊。不僅幫助那些被外族欺負的諸侯小國,也收拾那些翹尾巴的諸侯大國。他把周朝王室抬舉到了最顯赫的神位上,同時給自己佩戴上“國際警察”的徽章。他曾在諸侯會盟時公開表示:“諸侯莫違寡人!”
齊桓公亦為一代賢君,他不計管仲的一箭之仇,拜管仲為相國,以父事之,遵從其“尊王攘夷”的國策,經過40年的苦心經營,使齊國由一個海濱蠻夷之地,成為春秋各國中最富有的國家。
歷史上有名的“葵丘會盟”,成為齊桓公霸業的頂峰。而且在葵丘會盟六年之后的牡丘結盟時,諸侯們又重溫“葵丘會盟”,可見葵丘會盟在諸侯心中的地位之高、影響之大。
同時,葵丘會盟也是齊桓公人生的轉折點。因為,當時他和輔佐他的管仲都老了,都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
葵丘會盟這一年,齊桓公65歲,管仲74歲。
他們兩人,可謂是惺惺相惜。齊桓公識才惜才重用管仲,管仲相主護主傾力相助,成就了一個時代的霸業傳奇。
而就在葵丘會盟后的第6年,年邁的管仲離桓公而去。自此,齊桓公的晚年人生轉入悲劇,直至被餓死。
齊桓公晚年昏庸,常以“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為借口,耽于國事。更可悲的是,一向對管仲言聽計從的他,并沒有聽從管仲的遺言,任用易牙、豎刁、開方之徒,最后這三人竟將齊桓公宮殿用高墻圍住,任何人不得進去。一個名滿天下的英雄活活被他們餓死。
英雄已逝,結局令人唏噓不已。
盟會上的危機:
驕傲與叛離
葵丘會盟,是一次成功的盟會,以其歷史貢獻載入史冊。
然而,成功的背后,卻蘊含著極大的危機。
《史記·齊太公世家》:“秋,(齊桓公)復會諸侯于葵丘,益有驕色。周使宰孔會。諸侯頗有叛者。”
《公羊傳》:“葵丘之會,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
葵丘與會者共八國,言“叛者九國”實為言叛者眾,非實有九國也。宋代學者趙鵬飛對此的解釋是:“會葵丘惟六國,會咸牡丘皆七國,會淮八國,猶漢紀謂叛者九起也。”但盛會之下潛伏的問題卻不可小覷。
從夏季葵丘盟會上,齊桓公不顧年邁下拜。到秋季葵丘盟會上,盟約簽訂后他要封禪泰山。即可看出,稱霸后的齊桓公日益驕傲。
“謙受益,滿招損。”作為周王室的使者,宰孔對齊桓公也很不滿意,于是“先歸”。
宰孔對于齊桓公的不滿,原因大概有三個:一是齊桓公成為霸主后,日益驕橫,態度傲慢。二是齊桓公說要封禪泰山,以下犯上,雖沒去成,但已經有了“犯上”的口實。三是作為周王室的臣子,看到一個諸侯國如此昌盛,難免有點“羨慕嫉妒恨”。
受葵丘盟會聲勢的推動,從來不參加齊桓公盟會的晉獻公也以年邁體衰之軀,抱病趕來。他在途中遇見了先行回國的宰孔。
宰孔勸他不必與會了,并給晉獻公講了一大通齊桓公的壞話:“你可以不去參加盟會。那個齊桓公好大喜功,施些小恩小惠,致力于武功而不修德,所以諸侯到他那里只獻一些薄禮卻滿載而歸。這是為了讓到會的諸侯受到鼓勵,而使背叛他的諸侯心懷羨慕。每次盟會時只不過重申一下過去的誓約,同時簡化其儀式,而多給諸侯些好處,用以顯示他的誠信。”
宰孔接著對晉獻公說,齊桓公北伐山戎,南伐楚,是否要向東有所舉動,還不清楚,攻打西邊的晉國,大概不會了。而且在葵丘會上,齊桓公“益有驕色”(《齊世家》),“震而矜之(《公羊傳》)。他勸晉獻公不必害怕齊桓公,以安定內部要緊。晉獻公此行本來就不積極,經宰孔這么一說,便折身回國了。
晉獻公回國不久病歿,國內隨之亂起來了。剛開過葵丘盟會的齊桓公士氣正盛,可不會閑著。《史記·晉世家》:“齊桓公聞晉內亂,亦率諸侯如晉。秦兵與夷吾亦至晉,齊乃使隰朋會秦俱入夷吾,立為晉君,是為惠公。齊桓公至晉之高梁而還歸。”
齊桓公聽說晉國內亂,立即率諸侯之師入晉,到了高梁(晉地,山西臨汾市東北)才退兵。跟著,他又派大夫隰朋帶著部隊“會秦師納惠公”(《左傳·僖公九年》)。這是春秋以來東西兩大國第一次接觸。
可見,當時齊桓公這“國際警察”當得還是很不錯的。哪里有烽火狼煙,哪里就有活力四射的齊桓公。戰爭,對于齊桓公來說是一種快樂。
不過那個時候的晉國還不是齊國的對手,只能忍氣吞聲,但這也埋下了晉齊爭斗的種子。遺憾的是,齊桓公沒有看到齊國衰落就離開了人世。
晚年的凄涼,欺騙與憤怒
公元前645年,齊國處在一個歷史的拐點上。因為幫助齊桓公實現霸業的管仲患了重病,將不久于人世,齊國內部潛伏著巨大的危機。
齊桓公在位的第四十一年時,管仲死去了。管仲一死,齊國霸業急轉直下。
有一個事情可以說明問題,齊桓公帶領宋、陳等諸侯,去幫助一個鄫國修城,該國在淮水岸邊,經常受到東夷騷擾。有一天晚上,有人突然喊了一聲:“齊國內亂了!”諸侯的人馬一聽,便驚得撒腿就跑。當時齊桓公還在,可是管仲不在了,這就好像廟里面把神搬走了,空空蕩蕩的。
其實就在葵丘盟會后的一段時間內,齊桓公和管仲就像救火隊員一樣,一會兒去幫忙解決王室的問題,一會兒去管晉國的事,東夷有了問題也要彈壓,確實是忙得很,但是作用卻不大。當時的社會問題,本就不是霸主能解決的。
管仲臨死的時候,預見到了他死后的情況,告訴齊桓公,要遠離四個人:易牙、常之巫、開方和豎刁。
管仲死后,齊桓公將這幾人逐出宮外,但這幾年他食不甘心不爽,于是將幾個奸佞找回來,予以重用。因為管仲已死,再也無人敢于進言諫阻。
齊桓公平生好色,三個正夫人無子;六個“如夫人”,生公子10余人,平時恃驕恃寵,相互傾軋。
齊桓公病后,他的五個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
豎刁、開方、易牙等人一改往日順從,開始欺上瞞下,胡作非為,最終釀成大禍。
易牙、豎刁為了控制齊桓公,阻塞宮門,修筑高墻,整個把宮廷圍了,不能通人。這一下,齊桓公就慘了,被軟禁后欲食不能,欲飲不得,病了以后躺在屋里沒人管。實際上,他是活活餓死的。
齊桓公餓了好幾天,有個宮女悄悄從洞里鉆進來給了他一頓飯吃——最后的晚餐。吃完有點兒力氣,他就問宮女:怎么回事,沒人理我啊?宮女就把外面的事情跟他講了。
齊桓公聽罷,很慚愧。哭著說:“嗟乎,圣人所見豈不遠哉!若死者有知,我將何面目見仲父乎?”結果,他就在羞愧、憤怒中死去了。
齊桓公死后,五個公子為奪王位大打出手,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尸體在床上放了67天,“身死不葬,蟲流出戶”,直到10個月后才正式安葬。
一代英雄就這么死了!他的死和他的業績一樣,經常被后人提起。
葵丘會盟,尊王攘夷。
春秋時期的盛會就這樣隨著風聲遠去,只在歷史的黃頁中散發出悠遠的味道。今天,當我們站在會盟臺遺址前,忍不住感慨道:
這,曾是一代春秋霸主的意氣風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