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里路上 尋找王宮
鄭州市東里路和紫荊山路交*口,車流如潮。
紅燈驟然亮起,像馴獸師手中長鞭揮動,紫荊山路上一群群急躁騷動的汽車乖乖地停了下來,讓我騎著自行車穿過去,到了東里路的東段。同附近車水馬龍的紫荊山路和熱鬧繁華的金水路相比,東里路貌不驚人,來往的汽車很少,小路顯得很悠閑。
對于鄭州來說,這條僻靜的小街非同小可,它收藏著一段珍貴的記憶,猶如一條通往歷史深處的幽巷。商王朝是個疆域遼闊的強大王朝,《孟子》說“湯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詩經》也說“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考古發掘表明,鄭州商城大約是3600年前開始建造的,有學者認為,這里就是商湯滅夏后建造的亳都。如果這個判斷成立,那么東里路這片土地,就是商湯生活起居、發號施令的所在。而商湯后的十代商王,也都在東里路一帶曾經巍峨的宮殿里號令天下,祭祀祖先,接受四方諸侯的朝拜。這里,曾經是商王朝的心臟。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鄭州工作站站長賈連敏和工作人員曾曉敏告訴記者,以東里路為中心,北到順河路,南到城北路,都是鄭州商城的宮殿區,包括省中醫學院家屬院、鄭州六中、省中醫研究院、黃委會家屬院、黃委會水科院等,面積有40萬平方米。這塊地面之下,沉睡著20多處商代宮殿夯土基址,但地面上是完全看不到的。那時的鄭州有點像今天的樓蘭古城——殘垣斷壁間大風肆虐。地面上堆積了很厚的風積黃沙層,商王朝就被埋到了地下數米不等的地方。
“商代的宮殿是‘墻倒屋不塌’的‘框架結構’建筑。這是在宮殿基址發現的石柱礎。”指著一塊被加工得很平整的圓石頭,曾曉敏告訴記者。雖然商代的宮殿早消失在時間的鐵幕后,但根據發現的歷史碎片,考古工作者還是拼出了這些古代建筑的大致模樣。先在平地堆起兩米左右的夯土臺基,在上面挖兩排長方形的槽,把加工平整的石頭放進槽內,再把木柱立在石頭上,然后把槽填土夯實,讓成排的木柱固定,這就完成了宮殿的框架。接著在木柱的內側修筑木骨泥墻或夯土墻,最后架上房梁,修茅草頂(商代還沒有出現磚瓦,只能是土墻草頂,所謂“茅茨土階”),一座宮殿就完工了。
東里路附近已發現的宮殿基址,最大的有2000余平方米,最小的100余平方米。已發掘的最大的一座基址,很可能是商王和他的后宮佳麗居住的地方。這座基址在東里路和紫荊山路交*口西南角,東西長65米多,南北寬13.6米,房基面上有兩排長方形柱礎槽,大體可以復原為一座九室重檐頂并帶有回廊的大型寢殿。
大城現身專家震驚
中國歷史上的名城,有的史有明載,遺跡昭彰,早為世人所知,但也有的卻因史載缺略又歷時久遠,竟湮沒于歷史的煙云之中。鄭州商城就屬于后者。
曾經無比顯赫和神圣的商王宮殿連同鄭州商城,竟然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達數千年之久。50年前,東里路一帶的大片麥地把商王的宮殿嚴嚴實實地藏著。宮殿遺址的發現,要從二里崗遺址的發現說起。
上世紀50年代初,鄭州不過十來萬人口,城區局限于東、西大街以及大同路、德化街一帶的狹小范圍。1950年秋,鄭州南學街小學教師韓維周在二里崗散步時,采集到一些陶片。韓維周曾在殷墟考古隊做過炊事員,對文物比較敏感。揣著拾來的“寶貝”,他坐車到了當時的省會開封找專家。專家們看到陶片后反應很強烈:“鄭州有這?!”后來有名的鄭州商城考古專家安金槐隨韓維周來到鄭州,以二里崗為中心開始了考古發掘。當時發現了不少商代文物,并發現一段古夯土墻,夯土內有商代遺物,但大家弄不明白這墻是干什么用的。
上世紀50年代中期,隨著省會搬遷,鄭州順河路、東里路西段一帶的麥地上逐漸修起了路,蓋起了房子。1955年秋,為配合順河路鋪設下水管道,安金槐、張建中等人在這里進行了考古發掘。在如今的黃河中心醫院門前,他們挖出了兩座商代中晚期的房基。繼續向下發掘,發現下面還疊壓著厚厚的夯土層:夯土層向東南和西北方向延伸,遠遠超出了一座墓的規模。這長長的夯土層到底會是什么?考古工作者有點兒迷惑。
鄭州是嵩山余脈和豫東平原交接的地帶,有很多高地,這從地名就能看出來,比如二里崗、杜嶺、崗杜、碧沙崗等。而在這夯土層的東北面,就是豫東平原的“頭兒”,地勢比較低洼。所以專家們當時認為這夯土層可能是商代的一條堤壩。沿著夯土層繼續探察,發現向西延伸的夯土層,與紫荊山下的夯土堆連成一體;向東延伸的夯土層則拐彎向南,與南北走向的白家莊夯土寨墻銜接到了一起,而這寨墻又連著鄭州老城的土城墻。專家們一下子驚呆了:原來鄭州地面上殘存的土城墻竟然是商代遺留沿用下來的!原來鄭州在商代有那么大規模的一座城池!
后來的考古發掘表明,這座商代的城池近似長方形,其北城墻長約1692米,位于城東路至杜嶺街之間的金水河北側,這段城墻不明顯,只在紫荊山公園內有兩個斷斷續續的“土堆”;西城墻長約1700米,位于杜嶺街、北順城街、南順城街一線,這段墻體只能在人民路上的三角公園瞅到一點兒“端倪”;南城墻長約1870米,緊鄰城南路北側,保存得最完整;東城墻的長度也是1870米,位于城東路西側,保存得也較完好。四面連接的夯土層,組成了一座規模巨大的城垣。
考古發掘發現,漢代及其以后各代仍間或利用商代城墻作為基礎,進行修補使用。但城垣的規模都較商代城垣縮小了三分之一以上,僅利用了商代城垣南部將近三分之二的面積。由于城垣偏小,就另筑了一道北城墻。文獻上記載的戰國、秦朝及漢初的“管縣”和以后隋、唐時期的“管城縣”、“鄭州”與民國時期的“鄭縣”等城,就是指的這個縮小了的城址。1961年,鄭州商城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后來在福壽街、隴海路南,考古工作者陸續發現一些夯土墻與二里崗夯土墻相連,人們才知道那是鄭州商城的外城郭。1973年到1976年,通過考古鉆探,考古工作者發現商城東北部,即以東里路為中心的區域內夯土基址有20多處。發掘了保存較完好的三處基址后,專家證實這里是商城的宮殿區。隨后又發現了宮城城墻。鄭州商城已經形成宮城、內城、外城郭多層防御體系,遺址占地面積達25平方公里。有學者認為,這是中國第一座有規劃布局的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