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歷經九個皇帝,除了徽宗和欽宗被金兵擄走之外,其他七個皇帝均葬在鞏義,加上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的陵墓,統稱“七帝八陵”。另外,還附葬皇后、親王、公主、皇子、皇孫、諸王夫人墓以及高懷德、蔡齊、包拯、楊六郎、趙普、寇準等名將勛臣墓,總計上千座,在鞏義形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陵墓群。
如今,除了永昭陵加以修繕成為游園外,其余的陵墓呈廢墟狀般的殘垣斷壁湮沒在農田荒野中,那些曾經輝煌偉大的陵墓建筑已經毀損殆盡,陵墓里的珍寶也早被盜掘一空,只有那一座座的石像依然忠實地守候在統治者的陵前。這些石像有象、象奴、瑞禽、甪端、馬、控馬人、虎、羊、客使、武將、文官、獅子、鎮陵將軍、宮人等。歷經幾百年的風雨,這些石雕除略顯古老滄桑外,依然雄渾高大,雕琢柔美,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攝人心魄。
中國古代陵墓前的神道兩側置放石人石獸,是象征帝王生前的儀衛,象征著帝王死事如生事,死后仍要駕馭萬物,治理朝政,臆想主宰整個世界。宋陵前的這些石雕都是有講究的,不是想雕什么就雕什么,比如客使,也叫“進寶官”,神道東側的客使,布包頭,大耳環,高鼻深目,似西亞阿拉伯民族形象;西側客使,戴平頂冠,似東亞朝鮮、日本等國人形象,他們雙手捧珠寶、犀牛角、珊瑚之類的寶物,作進貢狀,象征宋王朝對外友好,周邊國家爭相來朝拜,顯示了宋王朝的強大國威。文臣、武將分別站立于神道兩側,文臣手執笏板,武將按劍而立,這些雕像高大威武,形象端正,表現出“文韜武略”的氣概。鎮陵將軍頭戴二梁冠,虎背熊腰,兩手拱前,拄寶劍,眉目生威,逼視行人,器宇軒昂。上馬石呈長方形,面向宮門一側作三級臺階,各面均有龍的浮雕、云的花紋,寓意皇帝在陰間出宮上馬時使用。宮人(太監)表示出小心翼翼供奉皇帝的奴才相……這些大臣將軍、使者以及內侍、宮人,猶如在宮廷之中,各就各位,隨時準備為皇帝效勞。
最有意思的要數宋陵石雕中的動物,世上的動物有上百萬種,這里僅雕了瑞禽和甪端這兩個杜撰來的以及馬、獅子、老虎和羊,為什么呢?這也是有來歷的。瑞禽俗稱“馬頭鳳”,此石通身雕成層疊多變的山峰云氣,正中雕一只怪鳥,此鳥為馬頭、龍身、鷹爪、鳳尾,背有翼,后襯山峰,威猛有力。石碑上刻有小洞,小洞里有小獸,探頭望著空中的怪鳥。這種瑞禽設在陵前寓意祥瑞,故稱“瑞禽”。瑞禽為宋陵所特有,有著非常高的藝術價值。甪端又叫“獨角獸”,是一種形似豬樣、角長在鼻端的一種怪獸,象征宋王室是明君圣主、唯我獨尊。馬與控馬官置于皇帝陵前,是唐代沿襲下來的制度,純粹是為了儀容而已。這里的馬跟其他石雕一樣,也是按實際比例雕刻而成,雄姿駿健,豐滿圓潤,比例準確,刀法洗練,為宋陵同類石雕中之杰作。獅設置于帝陵及后陵宮城四神門及下宮門前,氣勢雄健,其鬣毛等部位刻畫細致,身披鐵鏈,張嘴作怒吼之狀,表現出宋皇權的威嚴和宋皇陵的神圣不可侵犯。大象,是當時進貢的珍品。當時貢象的國家主要是越南、柬埔寨,同時進貢來的還有象奴(馴象人)。石象軀體龐大,純樸可愛,象奴頭發短卷曲疑似東南亞人。把大象與馴象人放在皇帝陵前,以求江山穩固和萬象更新之意。虎是尊嚴與高貴的標志,寓意君王;羊的性格柔順,是良善和溫柔的象征,代指臣民。宋陵中的石羊輪廓清晰,頸部修長伸出,作高瞻遠矚之態,表情溫馴,體態俊美,論造型與雕刻技法,為宋陵雕刻之上乘。把老虎和綿羊放在一塊,體現的是社會和諧,象征當時君主與臣民和平共處于太平盛世,同時也是告誡后世之孫,作為一個皇帝,一個當權者,既要有老虎的威猛嚴厲,又要有綿陽的溫和柔順,恩威并用,賞罰分明,才能服人,才能治理天下,坐穩江山。
愿望總是美好的,北宋的江山也只是坐了100多年,后來的兩個皇帝,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兩個被金兵擄走后,受盡折磨,慘死他鄉。即便是宋陵也未能幸免于難:北宋末年,金在中原扶植的“大齊”皇帝劉麟曾對北宋皇陵進行大規模盜掘;金朝占據中原后,陵墓建筑徹底毀壞,珍寶被盜掘一空,甚至墓主的尸骨都蕩然無存;元朝時候,陵區“盡犁為墟”……直到1982年,國務院公布北宋皇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后,陵墓才得到徹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