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走進鄭州 >> 印象鄭州 >> 瀏覽鄭州

蓮鶴在鼎

2014/5/7 15:55:01 點擊數: 【字體:

    喜歡所有的青銅器,尤其青銅禮器中的酒器——銅合金的質感,青綠的銹斑,酒的風雅,那種肅穆、古遠卻又活色生香的意味,正是我對于“趣味”二字的想象。這也是我分外喜歡蓮鶴方壺的地方。

    作為青銅禮器的壺,首見于商,盛行于春秋戰國時代!对娊·韓奕》中,有“顯父餞之,清酒百壺”的句子。然后是熱鬧的排場:“其肴維何?炰鱉鮮魚。其蔌維何?維筍及蒲。”在這場葷素搭配、亦食亦酒的盛宴中,用來盛酒宴客的“壺”,所指的就是青銅酒器。那時候,青銅禮器又泛稱彝器,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四大類,其中的酒器,包括飲酒器和盛酒器,其種類之多,令人眼花繚亂:爵、角、斝、觚、觶、觥、尊、卣、壺、瓿、罍、方彝、缶等。

    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鄭李家園的蓮鶴方壺,就是一件巨大的盛酒器,為春秋早期鄭國國君鄭子嬰所配。壺形是當時流行的扁方體,在我看來,這是最優雅的造型,有棱有角的,卻又不是一本正經的方形,有一種淡泊的高貴。就想起一種西方軍中的錫酒壺,扁扁的拿在手上,亦壺亦杯,在硝煙飄散的時刻,從懷里掏出來抿上一口,真是江湖味十足。

    印象里的青銅器就像儒雅的老者,有著寵辱不驚的沉著與從容。但是蓮鶴方壺,在沉著從容之外,仿佛還有一些出格。一眼看上去,它似乎通身都是沖突——鶴舞蓮池的輕盈出脫,與青銅的沉重肅穆;國之重器的分量,與圈足下鹿角龍形走獸弓身卷尾的隨適;通體滿飾、相互纏繞的四方連續蟠螭紋的嚴謹,與作為雙耳的花冠角龍勾首顧盼的調皮……這些本來相互對峙的元素,經由別出心裁的布局,竟然在這尊高約四尺的器物里,達成了完美無缺的和解。那些在漫長歲月中形成的斑斕的銹蝕,記錄著它與環境相處、相互妥協的滄桑與和諧。因而它的華美,帶有中和明朗的氣質,不呆滯,也不輕佻。

    當時的鄭國,居于晉、楚兩大國之間。春秋中期以后,中原晉國與南方楚國逐步形成了風格不同的文化中心,中原文化的肅穆與楚文化的浪漫,明顯影響在青銅器上。受這種風格影響,蓮鶴方壺就于青銅禮器具有的凝重靜穆中,融入一種流動的韻致,一種舒揚升騰的美感,因而格外靈動清新。當專家們贊美它為“青銅時代的絕唱”時,他們也許更多地是在贊美它的鑄造工藝;而不關心技術的我,心里卻在贊嘆它的“好看”。僅僅是它大氣且精致的外形,也足以當得起青銅絕唱的美譽了。

    但是它帶給我的感動,主要不在于此。讓我感動的是它以青銅的方式留下的蓮鶴的痕跡。蓮與鶴,俱是清秀脫俗的事物,它們曾經在多少詩文里被吟詠過,在文人的出世夢里充當過隱喻。然而在如此堅硬的器物上留下痕跡,也許別無旁例。

    那時的鄭國,一定是蓮葉田田、白鶴成群的樂園吧。

    春秋時代,新鄭這個地方曾有溱水、洧水、衛水、揚水四條河流穿境而過!对娊·鄭風》中有詩21首,其中有10多首提到河流。其中《溱洧》中的“溱與洧,方渙渙兮”,是最有名的句子。溱水與洧水,至今仍在新鄭的城東城西遙相呼應,無可置疑。在《清人》中,有這樣幾句:“清人在彭,駟介旁旁。”毛傳解釋說:“彭,衛之河上,鄭之郊也。”就是說彭在鄭國城郊,是衛河上的一個地名。

    揚水,則是我的猜測了。《鄭風·揚之水》有句:“揚之水,不流束楚。”揚之水,一般解釋為“激揚的水”,但我總覺得牽強。以《詩經》時代的句子構造習慣,描述激揚的水,斷不會用“揚之水”這樣憨傻的語句。我總認為,“揚之水”與《詩經》中常見的“河之洲”、“彼其之子”句式類似,是典型的所有格結構,前面的名詞或代詞,表示后面名詞代詞的歸屬。“揚之水”,也就是“揚這條河”。盡管沒有相類的解釋來佐證,盡管詩經里另外還有兩首《揚之水》,但是,我還是一廂情愿地,把它想象成曾經在新鄭流淌的河流了。想象那條河,從王地到唐,再到鄭,或者相反,在靜謐的樹木草叢中,汩汩地流淌。

    在這樣一片河流縱橫的地方生長起蓮鶴,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這片豫西山區向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屬暖溫帶季風性氣候,有中性的土壤、豐沛的地下水、充足的日照和長達八個多月的無霜期,非常適宜蓮藕生長。因而新鄭的蓮藕,色白,質脆,無渣,不僅是尋常人家餐桌上的愛物,而且成為一些賓館飯店的專供。新鄭蓮藕注冊的名字,就叫“鄭風”。真是一個妥當的名字。我曾經用它與龍骨、薏米一起用來煲湯。那種潔白的湯色,在淺褐的砂鍋里靜靜地招搖。蓮藕的清香覆蓋了龍骨的腥膩和薏米的藥氣,嘗一口,會讓人覺得日子的滋味四下彌散,濃厚得余韻繞梁。

    大片大片生長蓮藕的水域,空氣清新濕潤,自然會招來鶴、鷺這樣的水鳥了!缎⊙·白華》寫當時鄭地的周王室之事,有“有鹙在梁,有鶴在林”的句子。“鹙”是禿鶴;“鶴”則是白鶴。《小雅·鶴鳴》中寫道:“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朱熹說,這是“陳善納誨之詞”,就是說,這是當時諷諫周王納士的詩。應該也在鄭地了。由此,后世把皇帝招聘賢能的詔書稱為“鶴板”,鶴板上的字稱為“鶴書”,修養高雅的人為“鶴鳴之士”。云朵一般的群鶴,在新鄭的河流之上放肆地鳴叫。它們忽地飛起來,忽地落下去,伴著雨打蓮葉的聲音,從遙遠的詩經時代逶迤而來,一直闖進我們的視野。

    傳說或者生活,都是需要滋味,也需要呼應的。鶴舞蓮池的美,就在于心性的和鳴吧。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2014-05-0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