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走進鄭州 >> 印象鄭州 >> 瀏覽鄭州

“省會遷鄭60年”系列之一 鄭州解放后便被內定為省會

2014/7/30 10:52:00 點擊數: 【字體:

1954年6月5日,鄭州“歡迎省會遷鄭委員會”成立,10月30日,鄭州正式成為新省會。轉眼間,省會由汴遷鄭已經60年。

建國初期,百廢待興,出于政治、經濟、戰略等考量,一批省份對省會進行大調整,黑龍江的省會由齊齊哈爾遷哈爾濱,吉林省會由吉林市移長春,安徽省會由安慶徙合肥,廣西的省會由桂林搬南寧,江蘇省會由鎮江挪南京……

河南省會由汴遷鄭,是在先賢寄托理想光芒中誕生、成長和歷經風云的。六十載風云變幻,海內外給予太多的牽掛和關注。

六十年風雨歷滄桑,一甲子歲月又輪回。一省之領袖的開封輝煌如過眼云煙,從極盛到凹陷,再從凹陷到隆起;鄭州由解放時城區面積5.23平方公里、人口16.4萬的小縣城,而今一城獨大,承載人口千萬,輻射四方。如今,鄭州、開封“雙子星座”,成為河南經濟增長極,這對血肉相連的姊妹城,“一體化”向世人施展著魅力。

鄭州解放后便內定為省會

今年98歲的王均智,1951年任鄭州市副市長,1954年6月兼任鄭州“歡迎省會遷鄭委員會”主任,1956年起任十多年的市長。用鄭州市委老干部局調研處處長劉建中的話說,王均智是最有資格說道省會遷鄭的“新聞發言人”、內幕知情人。

“1948年10月鄭州解放后,省會遷鄭就內定了。”至今對省會遷鄭一事記憶猶新的王均智說,省里不少工程項目,如省農業機械廠(后改名鄭州紡織機械廠)、省人民醫院等,在省會1954年未遷前就建在了鄭州。

河南省會由汴搬鄭是全省乃至海外矚目的大事,怎么會“神不知鬼不覺”地內定了呢?記者懷疑王均智年紀大記憶不清,于是到河南省檔案局、鄭州市檔案局查史料。

歷史記載印證了王均智的說法。據檔案記載,1951年,河南省有關領導就已向政務院請求:“為適應河南省經濟建設的需要以及加強對城市建設、工業建設和農村生產建設的領導,初步決定把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

1954年10月河南日報刊登的《省直機關鄭州新址基本建成》新聞,才隱隱約約向社會透露出此前內定的實情:“這個工程于1951年就開始擬定初步計劃,著手籌建。”

三個“推手”促使省會遷鄭

鄭州東南,2003年修建了以火車頭為主題的世紀歡樂園,人們親昵地稱其為“火車頭公園”;在鄭州黃河大堤內豐樂園農莊,停放著曾在鐵路線上奔馳的列車車廂,人們親切地稱它為“火車旅館”;在市中心,還有座以火車頭命名的體育館。這些都無言地告訴人們:鄭州是“火車拉出來的城市”。

60年間,鄭州火車站實現了從“草窩棚”到“高鐵時代”的華麗轉變,也牽引著鄭州“高鐵速度”前進。

什么是省會遷鄭的推手?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謝曉鵬,將省會遷鄭的原因歸結為三:一是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后兩點是經濟及政治因素。

泛著波光的漕運,是古老中國最有效的通路。埋葬它的,是鐵路。鐵路成就了鄭州,清代的張之洞和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是兩個厥功至偉的人物,如不是他們,如今的鄭州不知是何尊容。

鄭州市檔案局搜羅世界,開設的“鄭州記憶”大型展廳,為人們復原歷史。

1889年12月,湖廣總督張之洞給清廷上了一道折子,要修建從盧溝橋至漢口的盧漢鐵路(后改為京漢鐵路),過黃河的大橋就選擇“灘窄岸堅”的鄭州邙山頭,而非開封段黃河的“豆腐腰”。清廷準奏,京漢鐵路就這樣與開封擦肩而過。

1903年盧漢鐵路鄭縣站建成,汴洛鐵路(后改為隴海鐵路)工程局設于鄭。1906年和1908年,京漢、隴海鐵路相繼通車。就這樣,小小鄭縣城一屁股坐在了全國無以取代的交通樞紐位置,在政治、經濟版圖上崛起已是大勢所趨。

1952年10月31日,毛澤東視察京漢鐵路鄭州黃河大橋,對鐵道部長滕代遠說了一句頗為沉重的話:“這橋老了,也是外國人修的,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的橋。”也是在這天,毛澤東看著用席棚搭起的鄭州火車站候車廳沉重地說:應該把鄭州車站建成遠東最大、最完善的車站。此后,“鄭鐵”擴張一發不可收拾,鄭州北站一躍成為亞洲最大的鐵路編組站……

謝曉鵬說,隨著鄭州鐵路交通樞紐地位的形成,開封交通的相對劣勢更加凸顯出來。加上開封地段黃河已成“懸河”,開封的安全隱患始終無法擺脫。1194~1949年的750多年間,黃河在開封境內決溢達338次,使開封城15次被洪水圍困,數次遭滅頂之災。這樣頻繁的黃河水患,不能不影響到開封的城市發展,進而使開封在與鄭州的省會競爭中,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

經濟及政治因素,是省會由汴遷鄭的又兩大推手。鄭州周圍礦產資源豐富,蘊藏量大,分布廣,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價值。“一五”期間,鄭州被確定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和中南區9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國家和省重點項目在鄭州“千樹萬樹梨花開”。而開封境內,當時探明的礦產資源相對缺乏,加上黃河水患的嚴重威脅,“一五”時期,開封并未被確定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和重點建設城市。

1952年8月,省政府提請政務院和中南軍政委關于河南省會遷址事宜的報告是這樣詮釋原因的:“鑒于河南省會在開封市,位置偏于全省東部,指導全省工作多有不便;鄭州市則為中原交通樞紐,為全省經濟中心,將來發展前景尤大,如省會遷往該市,則對全省工作指導及上下聯系均甚方便,對該市發展也大有裨益。”

省會搬遷好事多磨

1952年8月,省人民政府委員會第13次會議暨省協商委員會常駐委員會第10次聯席會議,一致通過決定,將省會遷往鄭州。8月18日,中南軍政委員會復函同意,并報呈政務院核備。9月19日,政務院復函同意“河南省會遷址”。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省會遷移大事就這樣確定下來。

鄭州市檔案局“鄭州記憶”解說員說,按計劃,省會遷鄭應于1953年完成。是年5月20日,內務部致函省政府問:“現在已否開始遷移?預計何時遷移完畢?”

更改行政區劃,只需一紙公文,而在物理上遷移一省政府機關和成千上萬名干部群眾,卻并非易事。所以省政府函告內務部說:“我省鄭州新址建筑工程今年開工很晚,且主要為平房宿舍,辦公大樓現還正在設計,至于何時遷鄭,尚難確定,需待確定后報告。”

1954年6月5日,鄭州市“歡迎省會遷鄭委員會”成立,王均智任主任。6月28日至7月3日召開的鄭州市首屆人民代表大會,號召全市人民積極籌備,努力工作,以實際行動歡迎省會遷鄭。

各項工作有條不紊。1954年9月28日省政府報告政務院、內務部及中南行政委員會的檔案,記載了省直機關分4批遷移的順序:省統計局、省郵電局已于8月份遷鄭;省監察委員會、省檢察署、省工商聯等七單位于9月份遷往新址;中共河南省委(包括各部及黨群黨委會)、省政府及其辦公廳、省協商委員會、河南日報社等32個單位,統一于10月中旬遷往鄭州省直新址。對于尚未遷鄭的省文委、教育廳、衛生廳、法院等,何時遷鄭,待后另報。

在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資料室,記者查到當年的河南日報頭版新聞,記錄著1954年10月14日開封不平凡的一天。開封市各界1500多人,舉行歡送省領導機關遷鄭大會。省主席吳芝圃代表省直各機關全體同志,“以萬分留戀的心情,向全市人民和各機關干部告別”。晚上,舉行了盛大的聯歡晚會。

在鄭州市地方史志辦公室,《鄭州市志》記載著鄭州成為省會的時間: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黨、政、軍領導機關由開封遷鄭,受到鄭州人民的熱烈歡迎,市委、市政府領導到車站迎接。從此,鄭州成為河南省的省會”。

鄭州市委老干部局調研處處長劉建中說,開封籍老干部對省會“放棄”開封著實糾結,直到1957年省里開會,還有開封市領導在會上大發牢騷:“省會都遷鄭州了,為什么還把鐵塔留在開封?”一些開封人更是對到鄭州工作的朋友沒好臉色:“省會是開封人不要了的。”之后,還會跟一句:“再怎么樣,那也是鄭縣人。”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網(2014-07-3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