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走進鄭州 >> 印象鄭州 >> 瀏覽鄭州

【文化中原】從康百萬家族論豫商精神

2014/11/21 18:19:02 點擊數: 【字體:



    自古以來中原地區就是我國商人、商業和商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我國早期的商業活動、商人代表和商業理論都可認為是源自河南,因此豫商是我國最早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商業群體,在中國早期的商幫文化里,豫商占有重要地位。而康百萬家族無疑是近代豫商的代表之一,其經營思想、經營方式、經營地域、文化理念、財富使用等方面都代表了豫商獨特的精神氣質。因此這里就以康百萬家族的發展為切入,探討豫商與晉商、徽商等其他商業群體的差異。

    一、豫商的典范—康百萬家族個案

    長期以來,學界對晉商、徽商研究甚細,而對豫商言之尚少,且概念模糊,乃至明清十大商幫上都缺失了“豫商”的名字,而在中國新五大商幫里,豫商更是寂寂無名,讓源遠流長的“商道”精神在中原大地上幾乎無所依托。

    河南是中國商文化的發源地。辛樹幟《禹貢新解》因丁山《九州通考》說,豫州以謝地得名,《詩·崧高》、《鄭語》記載了周宣王為申伯營謝,甚至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鄭桓公也曾經打算遷往于此,可見在先秦時期河南地區的環境之優美舒適,宜耕宜居,交通便利,正是諸多的便利條件,剩余產品的大量出現增加了商品交換的可能,“殷人重賈”也就成為一個必然的社會風氣。并且河南商人經商的傳統由來已久,在中國早期的商幫文化里,豫商是領導者。我國最早有史書記載的商業活動,就是夏朝中期殷人“肇牽牛車而遠賈”,居住于今河南商丘的商始祖王亥帶領商族人“做服牛”“以為民利”,以帛和牛當貨幣,在部落間進行交易。“商人”一詞由此得名。南陽的范蠡和濮陽的呂不韋堪稱時代商雄,商丘之計然是為中國最早的商業理論家;范蠡以計然為師將商業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情商”呂不韋,籌劃完成了“貨天下”的宏圖大業,堪稱一代人杰。早期的豫商精神集大成者洛陽人白圭在說到經商之道時講“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武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概括之,我們可以說是“智”、“勇”、“仁”、“強”的能力和行為素質,并且他把經商與智慧、道德相互聯系,形成了豫商乃至整個中國商業精神的內核,以致太史公在《史記·貨殖列傳》里,畢恭畢敬地將白圭奉為“天下治生祖”。除了優秀的商業精英,漢唐時代的洛陽、北宋的都城汴京,不僅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商業都市。北宋以后,雖然經濟、政治中心南移,但中原大地的開封、洛陽、商丘等地仍然是繁華的商埠重鎮。

    提起豫商,尤其不能不提縱跨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富裕十二代,歷經400多年輝煌的鞏義康百萬家族,該家族可稱為歷史上豫商當之無愧的代表。康家從明朝中期以經營店鋪起家,以利用漕運發家,以收購土地興家,以儒家文化傳家。其產業巨大,聲名顯赫,他們運用手中財富,憑借黃河、洛河舟楫之便,搞航運貿易,經營鹽業、木材、糧食、棉花、布匹、絲綢、錢莊、藥材等。到清代中期,康百萬家族富甲豫、魯、陜三省、船行洛、黃、運、涇、渭、沂六河,兩次懸掛“良田千頃”金字招牌,土地達18萬畝,財富無以數計,成為中原一大富豪。民諺稱其“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盡是康家田”。1900年八國聯軍攻戰北京期間,康家曾為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在黑石關修建行宮、架設浮橋、鋪設御道,還向朝廷奉獻百萬銀兩,被慈禧太后賜封“康百萬”,名揚天下。民間百姓還將康百萬與巨富沈萬三、阮子蘭并稱為“三大活財神”,印成年畫張貼,祈致財富。

    中國人常言“富不過三代”,而康百萬家族卻創造了中國財富的神話,堪稱一代儒商的典范、豫商的楷模,特別是其富含哲理的家訓《留余》令人印象至深:

    留耕道人《四留銘》云:“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貽后悔者。高景逸所云:“臨事讓人一步,自有余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園老伯以“留余”二字顏其堂,蓋取留耕道人之銘,以示其子孫者。為題數語,并取夏峰先生訓其諸子之詞以括之曰:“若輩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盡而已。”時同治辛未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題。

    世代相傳的“留余”祖訓所體現的“尚中庸、積蔭德、重家教”思想正是傳統豫商精神的精髓,與新時期和諧的商業道德要求殊途同歸。

    二、與晉商和徽商的比較中看豫商

    以康百萬家族為例,可以看出豫商和晉商、徽商在經營思想、經營方式、經營地域、文化理念、財富使用等方面存在著的諸多差異。

    從經營思想上看,晉商重錢不重官,“學而優則賈”(山西常氏家訓),全心做生意,從小就教育孩子如何賺錢;徽商重官不重錢,有極重的“官本位”思想,追逐財富只是手段,求功名做官才是歸宿,從小就教育孩子做官;而豫商往往處變不驚、深藏不露,克服了根深蒂固的“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尊儒黜商”的傳統觀念,推崇文化,兼容并蓄,亦儒亦農亦商。以后人對陶朱公“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的評價來概括豫商精神,以崇官、擁官和愛官總結為與官員交際之道是不過分的。豫商真正的做到了揚諸商之長、避諸商之短。

    從經營方式上看,晉商從小買賣起家,精打細算,以經營票號、高利貸為主,兼營北方所需的糧、棉、鹽、茶葉、布、絲綢等;以關公之“義”,在經商處建會館以結幫,開辟了“走西口”之路,開創了我國的金融業;徽商崇尚文化與政治,主要以錢莊典當為主,經營鹽、茶、木材,亦儒亦商,與政治極力結緣,或投機取巧,或以絲綢、糧食等,謀取大利,“足跡遍天下”,有“無徽不成鎮”之說;豫商地處中原,認為“金木水火土”,土為中,土生萬物,信守“土能生白玉,地可發黃金”的正統思想,守中虛外,因而以土地經營為主,兼營鹽業、木材、糧食、棉花、布匹、絲綢、藥材等業,從土地的擁有量上,可以說是全國商人之冠。

    從經營地域上,晉商的主要經營范圍是通過走西口,以耐風沙干旱的駱駝為主要運載工具,向晉北、內蒙甚至白俄發展;徽商則主要在兩淮、江浙或長江中下游地區,以船隊為主要運載工具,有時順運河甚至海路北上至京、津地區;而康百萬則以黃河中下游為主線,通過黃河、涇河、渭河、洛河、運河、沂河等水路,向周圍發展,西部最遠至蘭州,東部最遠達日本北至京津,南達滬杭等地。運載工具既有敢于在險峰惡浪中行駛的船隊,又有適宜長途販運的騾馬“高腳隊”。

   從文化理念上看,晉商信奉“學而優則賈”,讓家族中一二流子弟經商,三四流子弟參加科舉考試,用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經營頭腦締造晉商隊伍,從而使其異軍突起;徽商賈而好儒,經商喜歡文化,以文會友,書不離手,由儒而商,由商做官,官商互濟,成功之后,買書、刻書、買畫、聽戲、建書院、建園林;豫商位于天下之中,經濟交通發達,中原地區文化源遠流長,豫商深受河洛文化、儒家文化影響,并吸取了法、兵、道諸家文化思想,以農為本,亦農亦商亦儒,把書讀好、營商好與土地聯系起來。

   從財富使用上看,晉商發達之后,在家鄉建立起寬闊的宅院、城堡式建筑;徽商則無外乎兩條路,一是在家鄉蓋豪宅、別墅、園林和戲樓,購買土地,悠游天下,養老送終,建牌坊、造祠堂;一是讓自己的兒子讀書考科舉,做官;豫商則把自己積累的財富購買大量土地,并構筑起龐大的地主莊園。作為豫商代表的康百萬,良田上千畝,建起了占地240多畝,由19個獨立區域組成的猶如一個小型社會的莊園,關起門來,便可以自給自足、自產自銷。

   從創業方面看,晉商以小勝大,往往從小商販開始,精打細算,滾雪球,各成體系,漸成氣候;徽商則以觀察入手,投機取巧,互相聯合,形成商幫;康家采用的是誠信經營、勤儉持家、多種經營、制度取勝。康家認為金銀財寶都屬于“浮財”,容易一朝散盡,因此靠河運發財,靠土地致富,靠“貢獻”得官,形成農官商一體。
從家庭、婚姻來看,晉商、徽商“輕離別”,一去數十年不回屬尋常事,豫商以河洛文化為核心,重鄉土,戀家鄉。晉商長期在外,婚姻不幸;徽商燈紅酒綠,多納妻妾;康百萬則要求婦女“三從四德”(儀禮·喪服-子夏傳)、家教極嚴,而且打破傳統,實行“一夫一妻”制。

    三、豫商精神特點

    豫商精神厚重而深沉,又充滿了生命力。既如張民服先生所說“豫商在中原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縱橫馳騁了4000余年,不僅為各個歷史時期的人們提供了必要的商品物資,而且創造出誠實守信、忠貞敬業、堅韌不拔、刻苦耐勞、處變不驚、沉著應對、積德行善、扶危濟困等許多優秀的豫商精神,這些精神財富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光彩奪目的一部分”。又如現代豫商的優秀代表許家印在2007年第二屆豫商大會上講到的“優秀豫商不論大小都有共同之處,都帶有中原文化氣息和故鄉情感的草根精神,開拓進取的精神,鉆研精神,吃苦精神,創業精神,誠信精神,奉獻精神等等,豫商精神已成為中原文化新的組成部分和寶貴財富”。他們對于豫商精神都進行了凝練的概括。

    以康百萬家族為例,分析豫商、晉商和徽商的差異,可以大致總結出豫商獨特的精神特點,即崇尚中庸、低調內斂、勤儉為本、耕讀傳家、樂善好施、欲取先予、誠信義利、知人善任、審時度勢、敢為人先、保持特色、勇創品牌。

    其一,崇尚中庸,低調內斂。康家對儒家文化的推崇備至,其中“忠、孝、節、義”,在其處處懸掛的匾額、楹聯上多有體現,比如“致中和”(《中庸》)、“居貴敬”(《論語·雍也》)、“行貴簡”(《論語·雍也》)、“端潔退讓”《禮記·曲禮》等等不一而足,一種處驚不變,博大寬容的氣魄自然而成。其中康家家訓“留余”更加充分詮釋了這種精神:“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臨事讓人一步,自有余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余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余味。”“若輩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盡而已。”康家處處恪守“留余忌盡”的家訓,既傳承了傳統的儒家中庸之道,又與當今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二,勤儉為本,耕讀傳家。“克儉克勤思其艱以圖其易,是彝是訓言有物而行有恒”,勤儉治家、為誠于國,經過十幾代的苦心經營,終積累起百萬巨富,曾兩次懸掛“良田千頃”匾牌,時人稱“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盡是康家田”,置地達18萬畝,雄冠全國。“處世無他莫若為善,傳家有道還是讀書”(《書經·周書·蔡仲之命》)。耕讀有道、詩書傳家,康家重視讀書和教育,契合了當前大力提倡的“學習型社會”和科教興國戰略,既是康氏家族商業長盛不衰的原因,也是豫商長盛不衰的動力源泉。

    其三,樂善好施,欲取先予。康百萬家族富仁兼備,重視慈善事業,多次以公益為手段,修黃河大堤,建學校、賑災民,既紓解國難,又救民于倒懸,被山東開封等被災的老百姓稱為“大善人”,贏得了民心和朝廷的賞賜,既達到做官的目的,又得到了朝野主流的認可、贊譽。災荒之年,在自己產業所在燒毀契約,仗義疏財,設置粥棚,賑濟災民,贏得一方百姓的良好口碑,良好的民眾基礎和社會形象反過來又促進了其商業的發展,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如今,懸掛于門前“一赒門里”、“毀家紓難”(《左傳·莊公三十年》)、“德懋行芳”(《船山史論》)等匾額仍在述說著其功績。

    其四,誠信義利,知人善任。康百萬家族在經商和理財的過程中,以優良的商業道德營造了和諧的經商氛圍,終于贏得廣闊的市場和經久不衰的品牌聲譽。康家經營管理系統中當時有四老相公(相公相當于現在的管理者)、八大相公、三十二相公之說,構建起一個運轉高效、合理的金字塔式的商業和家族管理機構,在人才方面層層選拔,選賢任能,用先進適用的管理方法,把家族企業變為企業家族,使管理日臻完善,保持商業健康良性地發展。

    其五,審時度勢,敢為人先。中國傳統的“學而優則仕”,“尊儒黜商”、“重農輕商”思想,對河南人的影響非常深遠,而康百萬家族的可貴之處,正在于他們勇于突破,大膽經商,且以經商盈利,以利促教,以教促進入仕。古代交通以水路最便利、成本最低,康百萬家地處河洛交匯之區和古都洛陽較近,第六代莊園主康大永大膽突破“仕不經商”思想,開辟大河行船。經營長途運輸貿易,促進了各地的商貿聯系,擴大了國內外貿易,對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六,保持特色、勇創品牌。康百萬所經營產業,對于客戶服務細致,堅持“以義制利,以義為上”,不以盈利多寡而有參差之別,既是是在康百萬家族面臨極端困難時也能以信為本,履行合同,優秀的經商作風為康氏家族在全國范圍內贏得了響當當的“康百萬”的金字招牌。這又與現代積極提倡的品牌意識不謀而合。

    “豫商”久遠而厚重,令人景仰。韶華易逝,滄海桑田,世界在變化,豫商精神也在不斷的發展中傳承著,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賦予它新的內涵。 

    四、對現代豫商的啟示

    面對著悠久的歷史和蓬勃發展的今天,豫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例如豫商的交易成本比較高,就是因為河南商業誠信品牌的缺失。而且,豫商與其它商幫相比,略顯得較為分散,也沒有在某個行業形成強大的“壟斷力量”。還有“官商”過多也成為一把雙刃劍,豫商要真正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團體,還需要在中原這片文化沃土中汲取更多的營養,鍛造出更加適應現代發展的商幫文化。“如果沒有一種凝聚力的文化,商幫的概念就是虛幻的。”
 
    陳義初指出“新時代、新商幫、新文化。新時代造就新商幫,沒有改革開放和民營經濟發展,就沒有新商幫;新商幫需要新文化,需要團結、合作、發展的新文化,其中,團結是根本,合作是基礎,發展是目標。”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土生土長的新豫商已經成為河南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并且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豫商的力量日漸成熟強大,她必將成為共和國乃至全世界不可忽視的經濟力量。豫商者秉承歷史傳統、勇于開拓;豫商者和衷共濟、誠信義利,創造未來。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文化中原》雜志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