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原】構思絕妙 寓意深遠——淺釋朱載堉的“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刻
2015/3/5 17:05:1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朱載堉(1536——1611),河南省沁陽人,明代杰出的音樂家、樂律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他的“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豎立在河南登封少林寺“大雄殿”前的鐘樓旁。此碑是至今發現的唯一一方朱載堉書法真跡碑刻。刻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三月,當時朱載堉才三十歲,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2006年3月22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參訪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特向普京總統介紹此碑,引起普京極大興趣。參訪結束后,方丈又將制作精美的“混元三教九流圖”水晶雕刻工藝品贈給了普京總統。經媒體宣傳報道后,引起了轟動效應,此碑便成了游人必看,導游必講的景點。筆者也因陪客人和親朋游覽少林寺,曾多次看到游人爭相圍觀此碑的盛況。如今此碑已成了少林寺的鎮寺之寶。朱載堉的“混元三教九流圖”也被世人稱作“少林和諧圖”,并被少林寺定為少林文化的標志。
為什么此碑會引起轟動效應?為什么又被少林寺如此看重?還得從碑的內容說起。
一.碑的內容
此碑雄偉高大,碑的陽面和陰面都刻有文字,陽面記述了少林寺第二十四世宗師小山禪師的生平事跡和他重振少林寺的功德。題目較長,為“欽依住持少林寺嗣曹洞正宗第二十四世當代傳法小山禪師行實”。落款為“鄭藩掌國事德慶王撰文,三教中人 狂仙 載堉書丹。”時間是“大明嘉靖四十四年歲在乙丑春三月朔日。”(見附圖1)德慶王即朱載堉的同父異母兄弟朱載堼,被冊封為郡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朱載堉的父親鄭恭王朱厚烷,因遭誣陷被革爵關進“皇家監獄”。被朝廷冊封為世子,作為鄭藩王府親王繼承人的朱載堉,也受牽連被革除世子冠帶。朝廷便命朱厚烷的堂叔管理鄭府事務,從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又命德慶王管理鄭府事務。因此,陽面碑文便由德慶王代表鄭藩撰文,朱載堉書丹,因為當時朱載堉還未恢復冠帶,除署名“載堉”外又加了自號“三教中人”和“狂仙”。
格外引人注目的是碑陰面朱載堉作的“混元三教九流圖贊”(見附圖2)。“混元”就是將不同的元素、不同的事物混合成為一體。這里是指將三教九流混合成為一體。碑文最上面是用篆書刻的標題“混元三教九流圖贊”,標題下面是贊語,贊語下面是三教九流圖。
二.品讀贊語
贊語正文每豎行兩句八個字,整十六行共32句128字。贊語言簡意賅,而含義卻很深奧。
全文如下:
佛教見性,道教保命。儒教明倫,綱常是正。農流務本,墨流備世。名流責實,法流輔制。縱橫應對,小說咨詢。陰陽順天,醫流原人。雜流兼通,述而不作。博者難精,精者未博。日月三光,金玉五谷。心身皮膚,鼻口耳目。為善殊途,咸歸于治。曲士偏執,黨同排異。
毋患多岐,各有所施。要在圓融,一以貫之。三教一體,九流一源。百家一理,萬法一門。
贊語全文可分為兩部分,前十六句為一部分,主要講“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三教”就是指中國佛教、道教和儒教。文中簡要介紹了各教的宗旨和主要特征:“佛教見性”是說佛教注重個體的心性修養求得功德圓滿,回歸本覺本善,佛教禪宗就講“見性成佛”;“道教保命”是說道教重在養生保健,教人求得長壽之法;“儒教明倫,綱常是正。”是說儒教講求明倫,就是要明確人與人之間的次序和道德準則,要遵守三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九流”是指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九個學術流派。第一是農流,也叫農家,強調以農業為本,以農業治國,后來成了中國的主流學派;第二是墨流,即墨家,以墨子為代表,主張人與人平等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到了漢代這一流派逐漸消亡;第三是名流,也叫名家,強調名副其實,名實相當,這一學派就是現在的邏輯學家,因其勢力微弱沒有發展起來。中國古代科學不發達,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名家即邏輯學派不發達;第四是法流,也就是法家,他們提倡嚴刑峻法,依法治國;第五是縱橫,也就是縱橫家,他們依靠雄才辯論游說當權者,促使弱小國家聯合起來,抵擋大國的侵略和霸權;第六是小說,就是小說家。他們收集鬼怪故事、奇聞軼事、街談巷議,推行社會教化,自成一派。第七是陰陽,就是陰陽家,他們以陰陽二元對立的理論解釋世界,觀星相教人順應天時,以看風水、算命、看相為業。第八是醫流,也就是醫家,他們以醫術治理國家,幫助人們恢復體內原有功能,保持健康;第九是雜流,也就是雜家。他們不屬于上述任何一家,在吸取上述八家精華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見解,形成自己流派,故稱雜家。這一流派往往是說的多而做得少。最后朱載堉總結各流派是各有所長,知識淵博者往往難于達到知識的精深和專業,而知識精深者未必是知識淵博。
從“日月三光”起后十六句為第二部分,主要講如何看待和評價三教九流,如何處理好三教九流之間的關系。為講清三教九流的關系,朱載堉先從天、地、人講起,從天體宇宙的太陽、月亮、星星三光,大地的金、玉和五谷,到人的心臟、身體和皮膚,再小到人體面部的鼻子、嘴巴、耳朵和眼睛,都是各有所長又相互依存而不能分離的整體。行善的辦法和途徑有很多,但都是為了治理國家和社會,以保持這種自然的和諧。而那些囿于一隅見識不廣的人,往往固執己見,與自己觀點相同的就自成一黨,否則就加以排斥,這是不可取的。也不必憂患分歧的意見和看法有很多很多,因為各有各的道理和實施辦法。最關鍵的是要融會貫通,要用一個原則去貫通和處理各種事理。文中的“圓融”是佛教用語,“一以貫之”則是儒教的話,孔子講:“吾道一以貫之”(見《論語.里仁》)。佛教、道教也有類似的提法。
通過前邊的分析朱載堉得出的結論是:三教也和前面講的天體的三光、人體的心臟、身子和皮膚一樣,都是各有所長又相互依存又不能分離的整體;九個學術流派實際是出自一個源頭,那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百家爭鳴,爭的是一個道理;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多,其實都是一個途徑一個門路。這一觀點與儒、道兩家關于萬物始于“一”的認識是一致的,也與佛教的“一即多,多即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觀念一致。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本原始于一的理念也是一致的。人們還驚奇地發現與我們當代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提法有相似之處,難怪人們稱它為“少林和諧圖。”因此,也很容易被現代人理解和接受。
在我國古代,儒教即儒家為最早,創建于春秋時期;佛教自公元67年(漢明帝永平十年)由印度傳入我國;道教創建于公元142年(東漢順帝漢安元年)。到了南北朝時期雖有了三教連稱,彼此是獨立的,但三教的理論或觀點卻是互相影響的。到了唐代和宋代還屢屢舉行三教辯論大會,有力地推動了三教的交流融合,有的寺廟或石窟造像還有三教的塑像同處一廟或一堂的現象,但明確提出“三教一體”的理念,并繪出圖畫進行展示,朱載堉還是第一人。這是朱載堉在我國古代思想史和宗教史上的一大貢獻。有力地推動了三教的和諧發展與社會穩定。
三.三教九流圖的寓意
在贊語的下面刻有一幅圖畫,圖中以漫畫形式將三個老人畫為一體。畫像慈眉善目,和悅喜氣,如掩右半,左半為一側面人像,頭戴儒生方巾,代表儒教;掩左半,則右半為一側面人像,頭梳道士發髻,代表道教;從正面看則為正面人像,如一剃發光頭的僧人,代表中國佛教,寓意三教一體,而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容,和諧共處,把“三教一體”畫得惟妙惟肖十分逼真。畫中通過三人的發型和頭飾的不同來區分三教,寓意三教所不同的僅是一些表面的外在因素,而三教的內在因素即思想理念則是相同的、一致的。老人的雙手在胸前展示一幅畫卷,上繪九股水流從中心放射型流向四方,而且是逆時針方向旋轉,像是不停地向外噴流,很有動感,象征“九流一源”。該圖將三個老人畫在一個圓內,圓意味著圓融、圓滿、和諧、完美,圓又象征宇宙初始狀態和萬物的孕育狀態,故此圖又象征三教初始就是一體的。也意味著三教只有相互借鑒,相互包容,和諧相處,才能求得圓滿。參透三教九流圖的奧妙,有助于領悟三教九流的真諦,有助于領悟我國傳統文化的真諦。此圖不僅有深奧的思想內涵,更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該圖線條簡明流暢,布局合理,富有層次與動感,充滿著韻律和樂感,令人叫絕。構思絕妙,寓意深遠,令人稱奇。前面的贊語是對圖的理論闡述,而圖則是對贊語的直觀展示。兩者結合,簡直達到了相得益彰完美無缺的地步,觀看此碑會感到是一種美妙的藝術享受。這就是朱載堉的神奇和絕妙。2006年9月3日,少林寺邀請內地與港臺的知名大師舉行“少林論禪大會”,懸掛的會標就是朱載堉的“混元三教九流圖”。來自臺灣的著名漫畫家蔡志忠觀看后非常欣賞,當得知是明代朱載堉的手筆時,他連聲說:“這才是我們漫畫的鼻祖!”至此,朱載堉頭上又多了一個耀眼的光環。
圖的左下角刻有兩枚印章,分別是“酒狂仙客”和“三教九流中人”,這都是朱載堉的自號。圖的右下角刻有“嘉靖乙丑三月吉日寓南瞻部洲狂仙書”,這段文字前邊為書寫的時間即嘉靖乙丑年(1565年),中間為書寫的地點在“南瞻部洲”,最后是作者的署名,“狂仙”乃朱載堉的自號,說明碑陰面的文圖均為朱載堉所作。如果再細細品讀,朱載堉這個落款就體現了三教一體。前邊的“嘉靖乙丑三月吉日”是我國傳統的用皇帝年號和干支紀年相結合表示的年月日,屬于儒家的傳統文化,而“南瞻部洲”則是佛教傳說中佛國一個洲的名稱,“狂仙”則是道家的稱謂。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叫狂仙的道人住在佛國的南瞻部洲,卻用儒家的紀年來記錄時間。這不正是為朱載堉的自號“三教中人”作了個注釋嗎。這就是朱載堉的智慧和幽默。
盡管圖上有朱載堉的署名和印章,或許讀者仍會質疑朱載堉的繪畫功底,但只要打開朱載堉的鴻篇巨制《樂律全書》,這一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朱載堉不僅是律學家、科學家還是一位藝術家,他在音樂、舞蹈、繪畫等領域也都做出了重大貢獻。朱載堉就是用白描畫繪制了世界上最早的舞譜。據研究朱載堉的專家戴念祖先生研究統計,朱載堉在《樂律全書》中繪制了600多幅人物白描畫,其中絕大多數為舞蹈圖譜而作,也有一些描繪樂人的生活畫,與“三教九流圖”的畫法都是一致的,充分展示著朱載堉的繪畫藝術天才(見戴念祖著《天潢真人朱載堉》一書215—218頁)。
也許讀者會感到十分奇怪和不可思議,朱載堉是明代的科學和藝術巨星,是創建十二等程律的律學家、音樂家、科學家,他怎么又研究佛學呢?而且還與少林寺有關呢?朱載堉的知識淵博就像大海一樣深不可測。他精通百家,而且是一位一做就做到登峰造極地步的大發明家。朱載堉自稱是“三教中人”,在他寫的《醒世詞》中還有“身入紅塵心是僧,悾悾不與名利爭”的詩句。他不僅對佛學有很深的研究,與當時少林寺的小山宗師和松谷長老交往也很深。松谷(1538—1590),名如遷,字大方,“松谷”是他的法號。其原籍陜西鳳翔府岐山縣,他比朱載堉小兩歲,也曾多次到朱載堉的家鄉懷慶府河內縣(今沁陽)的龍崗寺暫住,兩人多次談經論道,切磋佛學。小山宗師則是松谷的老師,當然,也就是朱載堉的老師。明末清初的大書法家王鐸撰寫的朱載堉墓碑文中就記載:朱載堉“時與關西(因松谷原籍陜西鳳翔府,位于潼關以西,故稱關西。)名僧松谷者,闡于內典。”墓碑文中還記載朱載堉著有《金剛心經注》一書,即對《金剛經》、《心經》二佛典的注釋,可惜此書未能流傳至今。而“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刻則成了朱載堉研究儒釋道三教的佐證。
一部《少林寺》電影帶來了少林寺的大開放,而少林寺的大開放使當代更多人知道了朱載堉的《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刻。都為他的構思絕妙而稱奇,為他的圓融、和諧理念而贊嘆。其實,朱載堉還有更大的貢獻,那就是他在全世界最先創建了十二等程律,實現了旋宮轉調,使音樂更加和諧與美妙。四百多年來,沒有人能動搖他,超越他,始終處于世界領先位置。齊 天 昌(作者系沁陽市原副市長)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文化中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