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在京豫商王平義的創業史
2013/10/9 14:48:5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52歲是科級干部從政的關鍵點,不升遷就退二線。王平義選擇了后者,這位出身農村,先后教過書,行過醫,做過官 ,出過書的“四過”領導,床頭總是堆滿書,嘴里全是鍍金佳句。“人活著既得為人又得為己”是他嘴邊常掛的話,“前半輩子給人民搞宣傳,后半輩子我自己忙創業,兩全其美,所以我并不后悔不當官”。
從52歲開始的商人生涯在外人看來似乎有點晚,祖籍河南滎陽市的王平義說:“人家看見前面有條河,總是扔塊石頭試試水深,我是直接脫衣服,跳下去,在里面搏擊一番,06年我創建華美成功國際經濟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時,就強制自己不畏縮,敢一點。但我的敢也不是盲目的,是找準目標后的快速行動,以我這速度52歲也不算晚。”現在的北京華美成功國際經濟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是集事業、企業形象設計,宣傳為一體的經濟文化公司,先后為北京工美集團,天津市泰達經濟開發區,煙臺市政府,北京奧運紀念品授權制作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事業單位成功制作專題片,宣傳片,擁有很好的業界口碑和優勢資源。現在正同中關村,河南許昌市,河北保定市等多家單位進行項目磋商,開始涉足電影電視制作。
人生就像坐山車一樣有高低起伏,上行下沖,公司創建初期,資金周轉不足,缺乏足夠行業經驗,一連八月沒活,讓王平義犯了難,他既當業務員又當總經理,大冬天的在公園等客戶,累到在草坪上睡著,凍到半個身子都沒知覺了,晚上住地下室,白天啃饅頭,把自己的身子當年輕人使。照他的話說,我不是沒錢,就是要練自己,剛來北京就享福,就難成氣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經過八個月的積累,華美成功國際經濟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迎來了第一個顧客——北京工藝美術大廈,工美集團素有王府井明珠之稱,有專門的企宣部對宣傳片的要求相當高。面對央視等強勁競爭對手,王平義團隊知難而進,激流不勇退,積極出方案,做調查,贏得了工美的信任,而王平義從傳媒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進修班學到的專業知識,更發揮了大作用,最終競標成功。“我的初次成功主要歸功于三個方面”王平義笑答:“我從沒把工美當客戶而是當朋友,以誠相見。另外,我沒因為是大公司就獅子大開口,價錢合理,而且我們團隊確實技術過硬。”從此王平義憑借著“先做朋友,再做生意”的經商理念,結交了一大批商界好友,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同中國紀錄片協會,《前沿講座》,各省市電視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公司經營更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伴隨著華美成功一同發展的是王平義的書癮,一天不讀書就渾身難受,影視,經濟,文學,史學全在他的涉獵范圍。
時光倒回30年前,1954年出生的王平義,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考生,也是改革開放初期少有的大專生,79年畢業后當了一年教師,隨后被分到滎陽團縣委當干事,后升為組織部長,84年當鄉黨委副書記,四年后調到滎陽報社當社長,這一干就是15年,后調到發改委當書記,期間讀書看報是他的必修課,這個習慣一直持續到現在。
王平義一直強調,“書中納人生,文中躲智慧”,認為“小勝靠智,大勝靠德”而這些全是在書里讀到并悟出的。
所以,他從不做苛刻、小氣的老板。王平義說:“我總是給員工們充分發揮的空間和自由表達的機會,領著他們見我們傳媒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授,分享資源。但并不是對他們不嚴格,他們大部分來自中國高校的影視新聞專業,或從業經驗豐富,所以我不斷要求他們放下自身身段,從零開始,因為只有當過草根,才能萬事可做。”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豫商風采(201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