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氏絹藝
2012/5/15 11:03:5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絹藝是民間彩扎工藝的一種形式。絹藝在歷史上究竟始于何時,目前尚無確切史料可查。據宋《東京夢華錄》記述,北宋的民間藝人已能剪綾為人,裁錦為衣,彩結人形了。至清代已有史可查,多為八旗子弟茶余酒后玩耍、觀賞的小技藝,與“蟬塑毛猴”屬同類小工藝。
“絹藝”故名思意就是用絹質材料手工制作的工藝品。
主要作品有人物、鳥類、植物、草蟲等。件件作品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均能以假亂真。該工藝選料嚴格,做工細膩復雜。僅一只蟈蟈就需118道工序,用時20日。作品講究“氣、韻、味、趣”。氣正、韻高、味厚、趣雅。
一片再平常不過的絹,一只足可以假亂真的蟈蟈,從絹到絹蟈蟈的距離有多遠?秦三杰師傅的手近20天的時間,118道工序,平面布料就成了立體的藝術品。
絹蟈蟈,這樣一件藝術品草蟲,如何稱為真?眼觀之,大眼圓瞪,翅薄而透,后腿似強有力地蹬著地面,腿刺清晰可見,細如發絲的長須驕傲地翹起,就連白肚子上的鱗片也細致整齊。手觸之,后腿堅硬如鐵,大肚虛軟,捏而癟,須柔,倒撫可以感覺到上面根根略澀的絨毛。
此時,不由讓人想到了“栩栩如生”一詞,或者“栩栩如生”也不能完全表達親眼目睹秦氏絹藝的這些絹蟈蟈的感受。
絹藝使用的絹非常講究,大緞子、平緞子、縐緞、綾子、紡綢、喬其紗、洋紡......不同的絹使用起來效果也絕對不同。一只絹蟈蟈通常由6種絹制成,須、頭部、身體、翅膀、腿、鱗片材質各不相同。其制作工藝復雜自無法細說。單是須,便有40道工序。它抽自雪白的絹絲,最終卻形成由粗漸細、帶有絨毛的赫色硬須。且不同的蟈蟈其胡須并不相同,有覓食的、備戰的、喝水的、休息的,構成一只蟈蟈極好的狀態寫照。再看白菜,色彩鮮艷,層次分明,白菜的每片葉都嚴實地裹到一起,就連白菜的根和須也都做的相當逼真。雖然白菜做起來工序比蟈蟈少,只有48道工序,但白菜也同樣是用絹,經過一系列的流程做出的。就這樣!經過藝術家的妙手匠心, 兩只蟈蟈趴在一棵大白菜身上,就變成了秦氏絹藝的代表作“蟈蟈白菜”。另外, 秦三杰家中展廳內擺放的還有《螳螂捕蟬》《竹林之聲》《國泰百財》《秋韻》等作品.作品中的人物、鳥類、植物、草蟲件件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均能以假亂真。
秦氏絹藝華夏神品
“秦氏絹藝,華夏神品”這是大作家馮驥才觀看了“秦氏絹藝”后題詞。“蟈蟈鳴聲聞千里,大地似錦百財聚,童叟喜取百年樂,詠唱祖國富強曲”這是書畫大師啟功先生見到絹蟈蟈時的贊美。
秦氏絹藝在四川成都舉行的首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簡稱“非遺節”)上剛一亮相,就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球。2007年11月份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其中這個“山花獎”是秦志勝親手做的蟈蟈,在2007年11月被評為秦氏絹藝的“山花獎”之一。秦志勝看到這種產品得到了“山花獎”全家人都很高興,最終民間工藝產品抱到了家。為民間工藝的絕技!“秦氏絹藝”因為它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不僅在國內市場上受歡迎!而且行銷***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現在秦志勝做蟈蟈和白菜已經非常棒,在這些基礎上秦志勝還開創了自己的一個特色絹蟈蟈,特別是依唐伯虎之畫而制作的白菜蟈蟈讓人驚嘆不已。
秦氏絹藝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內容豐富。作品構思巧妙,結構嚴謹,工序繁雜,栩栩如生,真假難辨,給人自然真實之感和美的享受。秦氏絹藝均為手工制作,做工細膩,始終保持不變質,不褪色,不變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真不愧是秦氏絹藝的后代傳人啊!
秦氏絹藝的作品被國家、河南省、安陽市等博物館收藏。遠銷全國及***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世界》雜志、河南日報、河南電視臺、中國百姓權益網河南頻道、安陽電視臺、河南大河報、河南今日安報、安陽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雜志給予多次報道。“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愿秦氏絹藝能繼續發揚光大,傳承中國偉大的民間藝術,將絹藝這項事業做到輝煌的頂點。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河南人、每一個安陽人都將為之而感到自豪。愿秦氏絹藝能走向全國,邁向世界。
“秦氏絹藝”系家族傳承,目前已有第11代傳人,譜系清晰。“秦氏絹藝”表現內容寬泛,仕女人物,花鳥昆蟲,果蔬等無所不能,皆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尤以“白菜蟈蟈”為其代表作,名揚海內外,在國際工藝品市場上,有較高知名度。“秦氏絹藝”有較高觀賞、收藏價值。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