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法自斃”這則成語出自商鞅。
【釋義】 比喻自己想出的辦法,反而害了自己,泛指自作自受。
【典故出處】《史記·商君列傳》:“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國兩次變法。變法的主要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嚴厲連坐之法。”變法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人民富足,國家強盛。公元前340年,商鞅率秦軍打敗了強大的魏軍,活捉了魏軍的統帥公子昂,把魏國在吳起時候占領的河西之地奪了回來,迫使魏國把國都遷到了大梁(今開封)。商鞅因此被秦孝公封為“商君”。
但是,商鞅變法觸犯了秦國原來的貴族大臣的利益,他們竭力反對和阻撓變法。有一次,太子觸犯了法令,貴族和朝臣對此事報有幸災樂禍的態度,看商鞅怎樣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商鞅把太子犯法的事情告訴了秦孝公,并說:“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主張太子犯法,由老師頂罪。太子嚇得躲藏起來了,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臉上刺了字。太子因此十分痛恨商鞅。
秦孝公死了以后,太子嗣位,史稱秦惠文王。貴族 們知道惠文王恨商鞅,紛紛制造流言蜚語,有的人甚至誣陷商鞅謀反。秦惠文王十分清楚商鞅沒有謀反的動機,更沒有謀反的可能?墒,他為了報復商鞅,解自己的怨氣,便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自秦孝公死后,自知失去了靠山,不敢在京城居住,一直居住在他的封地商邑。當他風聞惠文王要捉拿他的時候,便慌慌張張地從家里逃出來,打算潛往他國,躲災避禍。太陽漸漸落山了,寒鴉背著夕陽余輝結隊歸林,勞作的村民也都關閉了門戶。商鞅急于逃離秦國,只顧急匆匆地趕路,連他自己的身份證和令牌也忘帶了。當他趕到關下,不想天色已晚,城門已放下了關閘,守關的將士不準他出關。說:“商君有令,黃昏后沒商君的令牌不準出關”。商鞅返回到一個客店要求住宿,店家說:“商君有命令,住店必須要有證明身份的證件,留宿沒有證件的人是要殺頭的”。商君沒有證件,也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當他走出客店的時候,仰天長嘆道:“我這是作法自斃呀!”
后來,商君逃到魏國,魏國因商鞅曾率軍打敗過魏軍,不肯收留他。他逃回到他的封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被秦軍追殺于鄭國的黽池,尸體被拉到秦國,受“車裂之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