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臂當車”這個成語典故出自遽伯玉。
【釋義】“螳臂當車”這個成語,在原來的詞語中,“螳臂”并無貶義。后末,人們從“不勝任”三個字中,引申為不自量力、冒充英雄和妄圖抗拒某種強大力量的人。
【典故出處】《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
春秋時候,魯國有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教顏闔(he),衛靈公請他到衛國當太子蒯瞶(kuai gui)的老師。顏闔聽說蒯瞶這個年輕人德性不好,請向遽伯玉請教怎樣才能教好這個太子。遽伯玉說,您先來了解情況是對的,有好處,但是,衛靈公想用您的才能教育太子,卻是很難達到預期目的的。遽伯玉舉例說:“汝不知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意思是說:你沒聽說過螳螂嗎?它不知道自己是力不勝任的,而是確實認為自己這種舉動是好的。但您的所作所為就是像螳臂當車一樣,要戒備!要慎重啊!
莊子在他的著作中兩次引用遽伯玉的這段話!肚f子·人世間》說:“汝不知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莊子·天地篇》說:“猶螳螂之怒臂以當車轍,則必不勝任矣”。
說起“螳臂當車”這個成語,歷史上還真有一個轉說故事。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莊公有一次出外打獵,當他坐著車子行走的時候,忽見路當中有螳螂伸著雙臂,昂著頭,怒氣沖沖的樣子,像要起來阻擋前進的車輪。齊莊公問御者:“這是個什么東西?”御者回答說:“這是一只螳螂,它看大王的車子來了,不知退避,返來阻擋車輪前進,真是不自量力。”齊莊公卻笑道:“好一個出色的勇士,我們別傷害它。”說著,就叫御者把車子繞到路邊,讓開螳螂,從一邊走過去了。這件事傳開了,人們都說齊莊公敬愛勇士,喜歡人才,有很多勇敢的武士慕名投奔齊國。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螳臂當車”這個成語,完全失去了比喻出色勇士的意思,而是比作不自量力的可笑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