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安陽 >> 安陽風情 >> 民間習俗 >> 瀏覽安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林州市婚嫁習俗

2013/9/18 14:09:16 點擊數: 【字體:


    男婚女嫁,為林州民間家庭一樁大事。從傳說伏羲氏與女媧氏兄妹族外相婚,始創嫁娶,到封建社會的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婚嫁時逐漸有了套禮節。古代婚禮分六個階段,現成大體沿用,叫選婚、訂婚、傳書、擇好、迎親等。具體細節又各有時代特色。1950年后,在確立和解除關系上,進行了徹底變革。婚嫁禮俗也有不少變化。 

  一、 選婚 

  1949年以前,選婚年齡為男18歲,女16歲。那時,男女選婚必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選婚雙方不能見面,婚姻不自主,造成許多悲劇。1950年,人民政府頒布了婚姻法,開始了青年自由選婚的新時代。選婚條件也因時代因人而易。在年齡上一般男20歲,女18歲就要選擇自己的對象。男擇女多以勤儉樸素,賢慧正派為標準,女選男還注重才能和家庭條件。1960年后是“一軍官、二工人、三干部、四大學生”,1980年以來是“一文憑、二能人、三工頭、四商人”。目標擇準后,還要請“先生”來“合婚”,這是在舊時大多數婚姻關系中,必有可少的一個程序。將雙方八字列出后,從四個方面按一定公式進行推算。①看大相合不合。口訣是“子鼠見羊萬年愁,不叫白馬見青牛,虎見巳蛇如刀割,兔子見龍不長久,酉雞不與犬相見,亥豬不可見猿猴。”②看子女旺不旺。口訣是“長生四子中旬半,沐浴一雙好兒男,官帶臨官三個子,帝旺五七不能傳;衰中二子病中一,命逢死絕斷香煙,胎養頭胎必生女,墓地有女沒有男”。③看男命犯不犯再婚,女命犯不犯再嫁。口訣是:“男犯羊刃必再娶,女犯傷官必再嫁;動財傷官與羊刃,夫妻半路必分離”。④看有無妨克。雙方年月日時之地支是否相沖刑(相沖者子午、丑未、寅申、辰戍、卯酉、巳亥。相刑者寅刑申、巳刑亥、子刑卯、戍刑未等)天干是否犯合(甲與巳、乙與寅、丙與辛等)。犯不犯狼籍八敗等。如以上四條無大妨礙,就是說可以成婚了。議婚繼續進行,先由媒人領男方去女方家見面,女家給二人提供交談方便,然后再由媒人領女方去男家“相家”,公婆也借機會看看未過門的兒媳婦,雙方如沒有意見,選婚即告成功。“合婚”雖為民間風俗,但并非能符合人們的愿望,現實生活中,仔細“合婚”的人,婚后并不幸福;相反不相信那一套的,婚后卻過著美滿幸福的家庭生活。事實教育了廣大人民,此俗現已逐漸消失。 

  二、 訂婚 

  林州人注重信用,選婚結束后,即開始訂婚。訂婚儀式由男方以家長名譽給女方家寫一“訂婚帖”,俗稱“小帖”,送至女家。此后,雙方互送訂禮,男方多贈衣物和錢,女方多送鞋、襪,謂之“接訂”。1960年以后,“訂婚帖”已很少用,而以禮物為訂。1960年前的定婚帖格式是: 

  注:輩份比對方高者稱“添眷”,(只指雙方男輩),比對方小者稱“眷晚”,同輩者稱“眷弟”或“姻眷”。 

  三、 換婚書 

  換婚憶民間叫“傳書”,是迎親前婚禮的一種禮儀。換婚書要選在雙月雙日進行。是日,媒人一早從男家攜帶婚禮(2斤粉條和3升米)和婚帖給女家送去。女家收下禮物,將預先準備好的12至16個套搭勾形面食、兩雙鞋及回書等讓媒人帶回,送給男家,以表婚姻牢不可破。男家將女家回贈的面搭勾分送親戚鄰居,宣布兒子有了媳婦。換書不隔年,一定要在定婚的當年進行。1960年以來,傳換婚書漸少,而由媒人轉達雙方意愿。換婚書格式: 

  注:1、以男家長名出現。 

    2、“△老親家”只寫對方姓。 

    3、“天作之合”下的小字多省略不寫。 

    4、女家回書式中間四字改為“敬答鸞箋”。 

  四、 大聘 

  訂婚以后,男方要給女方彩禮,又叫“過禮”、“過大禮”。雙方約定時日,女子與其嫂、姐、媒人和男子一同到城鎮串商店,購買結婚用品,購物價值一般在500元(隨時隨地有所不一)左右,如購不到稱心物品,則折款給女方。有的采取“老包干”辦法,按女家所要禮物折款,一并付給女家。彩禮備妥,即開始納聘,由男家從村里挑兩位年輕人,抬一用紅布蒙著的食盒(木制,內有上中下三格),主人隨后,送至女家。食盒內下裝米、面,中放布匹、衣服、首飾之類,上放紅棗、核桃和納聘帖。女家收下禮品,付錢與抬盒人,并設便完好招待。1960年以后,這個儀式簡化為直接將彩禮取回家,納聘帖也不用了。

  五、 擇 好 

  送過彩禮后,即要決定娶親日,民間叫“擇好”、“提日子”等。娶親多在農歷十一月至十二月,具體月日還要看男女雙方屬相。認為雞、兔兩屬相宜在正月、七月嫁娶;蛇、豬兩屬相宜在三月、九月嫁娶;馬、鼠兩屬相宜五月、十一月嫁娶;狗、龍兩屬相宜二、八月嫁娶。俗以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去后,家中無人看管,至年底前任何一天皆為嫁娶吉日。吉日選好后,男方將擇好帖送至女家。一旦擇好帖送去,就能輕易改動,認為“擇好已定,不許改動,后移死婆,前移死公”。實際是怕女家打麻纏,誤了吉期。每年打春前為民間娶親高峰時期,尤其是陰歷年前打春,更要把媳婦娶到家。以避“黑春年”迎親,認為對夫妻不吉。一般的擇好都在迎親前幾天定下來,以便雙方準備。男方要找2至4名女紅色縫衣服、被褥,禁孕婦和寡婦參加。褥子內撒有五谷,被子四角包有紅棗、核桃,祝小家庭五谷豐登,早生貴子。女方此時趕制嫁妝,女紅條件和男方相同。嫁妝內不包東西。 

  六、 打鴻 

  迎親前二天,男方要發鴻禮帖(請柬),請街坊鄰居及親朋好友來家作客。來客一般要贈送禮品,俗稱“打鴻禮”。所贈禮物有鏡框、臉盆、墨畫、床單、被面、毛巾、現款等。是日晚上,男家設完好酬謝“打鴻人”,根據人數多少擺桌,每桌是八大碗酒菜,另有瓜果專供孩子了婦女們湊興。有個別鄉村是迎親的當天晚上或第二天完好請打鴻人,這天晚上由新郎、新娘助興,更增添了喜事的歡樂氣氛。 

  七、 添箱 

  女子出嫁前一天,親戚家的婦女要拿一份禮(2斤米、2斤粉條、6尺布或針織品)來看將嫁女,農村叫“去給嫁女添箱”。合澗一帶添箱是饃、麻花,叫做“給嫁女送飯。”添箱婦待次日送嫁女上轎后才歸。 

  八、 擺柜 

  迎親前一天下午,女家嬸、嫂、姐、妹等4至8人(人數必須成雙)攜帶新娘的單衣、棉衣、床單、梳妝匣子、兩雙鞋等至男家,將所帶物品放在箱柜內。然后上鎖帶走鑰匙,這種禮儀,民間中“擺柜”,意在看看男家準備怎樣,并為新娘送去衣物。男家招待擺柜人,宴畢,付給擺柜錢,以表謝意。 

  九、 開臉 

  又稱“凈面”,是1949年以前林縣民間的一種嫁女禮俗,多在出嫁前一二日進行。開臉時,請兒女雙全的婦女,以兩條紅線相絞,為等嫁女撥盡臉上的汗毛。 

  十、 迎親 

  迎親,是婚嫁的中心環節。林縣民間叫“娶媳婦”。是日,男家剪大紅雙喜字貼于洞房、中堂和大門上,并剪小紅喜字若干,貼于窗牖、門戶和器物上,增加喜慶氣氛。“雙雙喜”安并連,比喻新婚夫妻互敬互愛,白頭偕老。雙喜字式樣很多,民間藝人有的將其裝飾,以花卉表現喜這神態,如花似錦,繁榮蓬勃,給予人們以清新美感,貼于新房更感火紅、熱鬧。娶親之家門前張燈結彩,紅色喜對分貼兩旁,門頂彩樓上紅旗飄飄。院內鋪陳有“打鴻”禮品。香案上放一斗裝滿玉茭和其它雜糧,紅紙封面,斗內按金、木、水、火、土方位插五色彩旗。旁邊放一面鏡子,一桿秤,意為光明正大,稱心如意。全家老幼胸掛紅布條,喜氣洋洋,勝過重大節日。 

  迎親隊伍分前鋒后師,依次行進。前鋒負責挑盒子和跑紅,搶先一步至女家報信。盒內放有一禮(此禮品互轉,至婚后叫三時送回男家),一束新娘戴的花朵,一付“離母”帖和一付上轎帖(內容是上轎方位和禁忌等),二塊紅布(一塊是新娘的蒙頭巾,一塊是跑紅布),米面各包、棉花管兩個(祝福豐衣足食),食鹽兩包(意為夫妻言和意投),石子兩包(表誠心實意),艾一束用紅線纏繞(表示夫妻恩愛),錢兩包(多少不限,祝進錢發家),大肉一塊,民曰“離母肉”。 

  三聲鐵炮響過,嗩吶高奏,鞭炮齊鳴,彩旗招展,新郎披紅戴花拜過天地,由婚總(民間稱背錢袋人為迎親總領管)引至彩色轎前上轎(1950年以前多用兩項頂花轎迎親)。迎親隊伍來到女村頭時,點放三眼禮炮3聲以報信息。女家聽到禮炮聲后,按照分工馬上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待聽到迎親隊伍到大門外的吹打聲時,由一老揖禮相迎,廳宴招待。新郎正座,陪客居右,霎時宴始,三盤四碟陸續上端,圍觀人不知其數。宴席雖盛,但被女家嬸、嫂、姐、妹們擁擠逗嬉,奪筷推碗,鬧得新郎面紅耳赤,往往食不飽腹。女方還將新郎鎖在屋內,要端席錢、上轎錢等,不給則不開鎖。待出錢開鎖后,婚總管要裝女家一雙筷子、一盤面花(意為添富),俗稱“偷筷”。宴待期間,新娘的母親、伯母、嬸子等輩份要對新娘反復叮囑,多是教女兒孝敬公婆、夫妻和睦、勤快等類話。爾后還要叫新娘吃頓離家飯,新娘要吃一半,留一半,意在婆家娘家都有余。行至院中,禮拜后,女家給新郎披綠掛鏡,示其前途光明。新娘首飾頭上戴,身穿紅衣裳,鞋里放銅錢,紅布蒙頭上。鞭炮響過,新娘拜辭父母,坐到一個椅子上,由兩人抬著至轎前,按上下轎方向入轎。女方有4人跟隨壓轎,鳴炮3聲,即告起程。新娘父母或叔伯挨轎送至村外。若轎遇寺、廟、碾、井時,跑紅人要用紅單遮住。花轎越橋穿洞,過十字路口,均放三眼炮,或以鞭炮代替。路上新人相遇,要互換禮物(如換紅花),并放鞭炮一掛。一路緩行,轎不落地。 

  花轎進村后,迎親隊伍穿街過巷。這時新郎的親朋好友或與新娘關系密切的人,要買一掛火鞭,到轎前點放,俗謂“助鞭”,表示對新郎婚事的慶賀。花轎至家門落轎時,一人手持谷草把子點燃,繞花轎(新娘座的)三周,并把米醋澆在燒紅的犁鏵上,冒出熱煙,稱“澆醋丹”,認為可以驅邪,然后兩年輕婦女將新娘從轎里請出,讓新娘懷抱古書,攙扶著行至門口(屬相相妨者忌攙,孕婦忌攙)。進家門時,蘆席鋪地,騎馬鞍,跨犁鏵,大伯子向新娘頭上撒五谷(谷、高梁、麥、紅豆、桿草),一邊撒一邊唱:“一撒金、二撒銀、三撒財富滿家門”。 

  迎親形式1950年以后有很大變化。坐轎改為騎馬,路近改為步行;1970年以后,以騎自行車為主;1980年以來,好些人家用汽車迎親,有的大小汽車少的四五部,多的十幾部。其它舊儀式也革除了不少。 

  十一、拜堂 

  新郎新娘行至院中,鞭炮齊鳴,樂隊奏樂,夫婦雙雙拜天地,叫“拜堂成親”。若新婚夫婦屬相有妨,拜天地時要用被子界開,民間稱“隔山拜天地”。拜畢,將新娘攙入洞房面向“喜神”方位,給新娘修面整容,梳頭結發,俗曰:“新人上頭”,從毛頭閨女成為正式媳婦,“結發夫妻”由此而名。給新娘上頭的婦女要唱上頭歌:“一攏子,二攏子,攏的女婿戴頂子(做官);一攏金,二攏銀,攏來娃娃一大群。”然后小姑手持紅衣拋向空中,一面拋一面說:“一掛金、二掛銀,三掛新娘貴子生,掛住裱兒,得個小兒,掛住里兒,得個女兒(指衣服里和表)。”一般都能掛住衣服和外面。唱畢,眾人離屋,讓樂班內一吹笛人進屋向新娘連吹3聲。俗謂“吹白虎”,又叫“安白虎”。 

  女方4個送親壓轎的,俗稱“把轎”。其中舅家1人,本族3人。把轎人裝著新娘柜上的鑰匙他們到男家門前時,被一老者引至宴室,由老人陪著赴宴,民間稱此老人為“陪客”。宴會進行中,新郎由家人領著向把轎人行大禮,感謝他們對自己妻子的關照。這道程序叫“女婿上拜”。宴畢,把轎人要去新娘住室安慰一番,把所帶鑰匙交給新娘,辭別返家。 

    午飯一畢,新郎新娘要同到天地前磕頭禮拜。眾人給父母往臉上抹黑,并拽至天地旁坐好,在主持人倡導下,新婚夫婦先拜父母,次按家族親友輩份依此叩拜,受禮人給叩頭人錢。 

  十二、鬧洞房 

  鬧洞房又稱“逗媳婦”、“吵房”,在迎親的當天晚上進行。做法是先由小姑送燈,早早抱學生。送罷燈,無論長輩、平輩、小輩,聚開新房中,祝賀新人,戲鬧異常,多無禁忌,有“三日無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之說。過去賓客鬧房時,中扮花臉,或足著手,說笑后,逗俗興的多,以哄堂一笑為足,意義不大。無論如何喧鬧,主人不得惱怒,愈鬧愈發,喜可加倍。1950年后鬧洞房,多是向新娘提各種難題,讓其回答,文明禮貌,妙趣橫生。也有的對新娘戲弄,伴娘常代新娘受一半,為抵制戲弄,常以糖果拋撒鬧房人。鬧房結束后,還要讓新娘搟面條,制作子孫湯,認為可白頭偕老,子孫滿堂。新娘接著喂牲口,象征接替家務,同心協力,共同致富。床鋪由長輩給鋪,多為男性長輩從之,邊鋪邊道:“老公公鋪炕,子女兩行。”最后,小姑送去尿盆。 

  洞房花燭夜,長夜燃明燈,新娘開柜,新娘開柜,新郎試鞋,夫妻對話,窗外偷聽的耳貼墻壁,若得其一言半語,常為人們傳揚多年。 

  十三、拜祖墳 

  迎親過后,要拜祖墳。由叔嫂們引新郎、新娘攜帶祭禮鞭炮,去認宗拜祖,告慰亡靈。這個習俗,多是迎親日下午進行,唯東姚鄉將此程序放到了婚后第二天做。 

  十四、叫新娘 

  婚禮第三天,女家哥嫂攜帶迎親時的那份禮品前來叫新娘,俗曰:“叫第三兒”。叫新娘來回均要走迎親時的那條路,不許改變。民間有“三天不走兩條路”之說。新娘回去住7天,再由父親或其他長輩送到婆家住8天,也有回三對九之說。至此,迎親程序全部結束,此后即可自由往來。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林州市節日習俗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