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銑不僅深通理學,還是一位理智大于情感的文人。“九日龍山勝,諸君馬并游。休嘲風落帽,且插菊盈頭。醉眼睨天地,狂歌震斗牛。坐乘新月上,占盡碧林秋”。這首詩寫于公元1536年重陽節,彰德府知府王三省邀崔銑等人游覽興陽禪院丈八佛寺,當時崔銑興致很高,一氣呵成四首五言律詩,這是其中之一,也是崔銑僅存于世的幾首詩文之一。
崔銑一生喜歡交往,謝榛、劉健等當時一流的文學家都是其好友。在崔銑交往的友人中,趙康王朱厚煜是非常特殊的一位。這位開府安陽的德王爺貴為帝胄,文學修養很高,“嗜古博學,敦尚雅素”,平日“以翰墨吟諷自娛”,“文藻弘麗,聲譽浹于四方”,“有淮南、梁孝之遺風”。崔銑定居安陽期間,是趙王府的座上客。
在崔銑的好友中,還有一位特殊的人物——嚴嵩。被人唾罵的大奸臣嚴嵩怎么能和崔銑是好朋友呢?這一點也不奇怪。嚴嵩年輕時,是個文學青年+熱血青年+樸實青年的形象。據明史記載,嚴嵩七八歲時對經書“皆成誦”,被人們稱為“弱齡神童”。30歲時,嚴嵩擔任翰林院編修,對劉瑾把持朝廷不滿,借祖父病逝回鄉隱居八年。這八年中,不僅崔銑、王守仁等理學家視嚴嵩為好友,李夢陽、何景明等當時的大文豪也和嚴嵩有“詩詞往來”。
崔銑遭貶家居時,嚴嵩已經高升到禮部尚書的職位,二人的交往自然比以前少得多了。嚴嵩把持朝政、權傾天下時,崔銑將要走到人生的盡頭,對這位當年的好友的另一副模樣,恐怕只有憤怒和惋惜了。
半生心血寫就古都史
崔銑留給后人的著作一個是《洹詞》,另一個是非常有名的《彰德府志》。
公元1517年,崔銑首次被罷免,回到家鄉安陽。有一天,他的朋友、時任彰德府郡守的陳策來訪。這次訪問,除了敘舊外,陳策還希望崔銑能夠擔任《彰德府志》的總編撰一職。
安陽因交通便利,物產富饒,素為兵家必爭之地,戰亂頻繁,地方志的編寫斷斷續續,一直未能全面涵蓋古都風貌。在所能查到的歷史典籍中,涉及安陽地方志的有東晉陸翔的《鄴中記》、佚名的《鄴都記》、佚名的《相州圖經》,唐代劉公銳的《鄴城新記》,北宋陳申之的《相臺志》等,但這些史料多半失傳。
崔銑要重修《彰德府志》,難度不小。但崔銑的這一工作得到了不少人的幫助,他的岳父、工部尚書太保、湯陰李鐩送來了《宋相臺志》十二卷和《元相臺續志》十卷;陳策讓轄區各縣征集各種縣志,以備崔銑撰寫之用。公元1522年,在搜集了所能涉及的史料后,崔銑動手編撰《彰德府志》,歷時兩年完工。
由于崔銑才華絕倫,又是理學大師,所編撰的《彰德府志》不僅文筆優美,而且史料翔實。
為了將安陽古都的歷史詳細剖析,崔銑一改以往地方志的編撰格式,將《彰德府志》分為九志:卷一卷二為《地理志》,卷三為《建置志》,卷四為《田賦志》、《祠祀志》,卷五為《官師志》,卷六為《人物志》,卷七為《選舉志》,卷八為《鄴都宮室志》、《雜志》,全書共八卷九志。
崔銑在《彰德府志》序言中說:“夫志者,郡史也,備物垂軌。不軌不物,眩觀惑鄉,雖文,奚用哉?故《地理》稽實而黜附會,《建置》遵制而明則,《田賦》以恤隱,《祠祀》以正典,《官師》均列而信教,《人物》、《選舉》上行而下秩,《宮室》刺奢,《雜志》輔化。崇正義而黜異端,捐浮冗而簡確,然后府事稍可誦覽。斯竊取諸君子之志焉。”
“備物垂軌”,意思是備好儀衛、祭祀所用的各種器物,引申說就是指前代的好辦法,就是給后人留下好的典則規制。崔銑希望將這本《彰德府志》能修成后世參考借鑒的典范。事實也確是如此,崔銑的修志風范和規則頗受后人贊嘆,嘉靖之后,萬歷年間的《彰德府續志》和清順治、康熙、乾隆幾朝的《彰德府志》均在崔銑的基礎上鍛造而成。清乾隆年間修編的《四庫全書總目》中就說“其書頗嚴謹,蓋(崔)銑本儒者故也”。可以說,崔銑之前,古都安陽的地方志有而不存,凌亂無章,是崔銑填補了這一空白,讓三千年古都有了一本前所未有的史志。
崔銑傾盡其才,為安陽這座古都記錄了千年歷史,讓其傳后世、留青史,讓我們現代人對于安陽古都的千年歷史與文化有了較為可信與清晰的了解。
走在洹水之濱,清風襲過,我深為這位明代大儒所感動,他把自己的心血化作那本《彰德府志》,也把自己的才華寫入了安陽的歷史。(全文完)□記者 朱金中 文圖【原標題:“洹水深處說崔銑”系列之四 彰德府志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