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衡,字鑒堂,1830年出生,遼寧莊河人。1885年2月,中法戰爭爆發,清政府緊急任命李秉衡為抗法前敵總指揮。李秉衡上任后,整頓潰軍,力挽狂瀾,獲得諒山大捷,在關鍵時刻扭轉了戰局。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李秉衡出任山東巡撫,在籌辦山東海防、支援遼東戰場、興辦洋務等各方面功績卓著。但在李鴻章“決不得出戰”賣國政策和外國列強的誣陷逼迫下,李秉衡被革職查辦。隨后德國出兵強占膠州灣,俄國、英國、日本、法國等列強紛紛效仿,開始了瓜分中國的狂潮。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時已70歲高齡的李秉衡受命于危難之際,出任直隸總督。當時慈禧太后和朝廷重臣紛紛西逃,留下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與聯軍議和賠款。李秉衡對此極力反對,但他手中已沒有了軍隊,只好集結義民為軍。在率軍出征前,留下“寧愿為國捐軀,決不怕死后退”的誓言。由于義軍倉促上陣,再加上給養缺乏、武器不足,在與八國聯軍的戰斗中,李秉衡所帶領的部隊遭到慘敗。1900年8月11日,李秉衡在天津戰敗吞金捐軀,壯烈殉國,為自己愛國、救國的一生畫上了悲壯的句號。
李秉衡死后,其靈柩并未歸葬遼寧故里,而是由天津運至隱退之地安陽,葬于西南郊外的八里滃村,即今日龍安區東風鄉活水村。該村距城八里,南依莽莽南嶺,北臨潘流古河,河水由土崖上懸流而下,飛珠濺玉,聲震數里。瀑流之下積有一大水滃(水潭),水呈深綠色,猶如玻璃,因而也被人們喚為玻璃滃。由于這里襟山帶河、氣脈興旺,許多達官貴人都心儀于此,如明朝封藩安陽的趙王府中第四府王爺、第八府王爺、廣王等,都葬于這一帶并修建了宗廟祠堂,今日活水村北面的四府墳、八府莊、廣王墳、宗村等村莊即由此而來。李秉衡墓地勢高亮、墳冢高大,墳周林木蔥郁,青石墓碑上刻有“清李制軍秉衡墓”等字。
說起李秉衡隱退安陽的晚年生活,不能不提及安陽八大景之一的“漫水長虹”。“漫水長虹”位于安陽城西三十五里的固現村,即橫跨洹河的固現古橋。固現橋長六丈之多,寬逾丈許,略高于水面。橋墩渾石砌筑,子母條石鋪面,堅固異常。因橋孔低小,大水易漫沒橋身,陽光映照,猶如彩虹,因而得名“漫水長虹”。固現橋是古時安陽至水冶、林縣的交通要沖,西北六里即是清廷兩廣巡撫馬丕瑤的家鄉西蔣村。李、馬二人同朝為宦,又有姻親,交情自是極深。李秉衡曾與馬丕瑤站在河西岸古寺前眺望,被這里的景致所震撼。李秉衡在抒懷吟詠一番之后,又手提斗筆書下“漫水長虹”四個遒勁瀟灑的草書大字,落款為“遼東李秉衡書”,命人刻于石碑之上,立于岸邊。不久,馬丕瑤次子馬吉樟又重修固現橋,并用工筆小楷撰寫了一篇文辭、書法俱佳的《重修固現橋碑記》,落款為“翰林院編修馬吉樟題”,與李秉衡的“漫水長虹”碑并肩而立。此后,來往行人無不在此碑前駐足觀瞻,文人墨客更是紛紛慕名前來賞景觀碑,此處遂成安陽一大勝跡,被列入安陽八大景。
由于李秉衡仇視外侮、抵制洋貨,直到今天,安陽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賣洋綠,賣洋紅,出門遇見李秉衡,不打你才算你能!”□高紅國【原標題:李秉衡與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