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高陵在安陽被發現一經公布,便引起全國轟動。東漢末期,曹操雖不是皇帝,但握有實權,加之《三國演義》和各種戲劇的宣傳,他早已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歷史名人。在得知高陵在安陽后,有人對墓中出土的文物提出疑問。還有人提出:曹操的老家不是在安徽亳州嗎,怎么會埋葬在安陽呢?《聊齋志異》中不是說曹操墓在許昌嗎,怎么又跑到了安陽呢?不是說漳河北有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嗎,怎么會在漳河南呢?所有的疑問,都反映出某些人不僅對考古知識欠缺,而且對東漢末期的歷史也不甚了解。本文就來談談曹魏鄴城,以及曹魏鄴城與安陽的關系。
曹操取冀州之前的鄴城
鄴城為春秋時齊桓公所筑,地點在今臨漳縣西南鄴鎮和三臺村一帶。對于這個問題,歷史上從沒人提出過異議。1997年,安陽市博物館的焦智勤先生在鄴鎮附近的漳河灘撿到幾塊刻有“業”和“業市”的陶片,亦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此后,鄴被晉國奪去。晉敬公十三年(公元前439年),晉國把鄴封給了魏文侯,《水經注·濁漳水》記載:“魏文侯七年始封此地,故曰魏也。”魏文侯七年即公元前439年,這也是鄴又稱魏的原因。魏文侯令西門豹治鄴,西門豹投巫于漳河,又開鑿漳河十二渠,使鄴城很快富起來。鄴城便成為魏國在太行山東面的重鎮。《太平寰宇記》記載:“魏文侯出征,以西門豹守鄴,即為魏都也。”鄴城為魏都只能是陪都,或稱別都,因其都在安邑。后來鄴城曾為趙國所有,又歸魏國,最后為秦所有。戰國時,鄴城在西門豹治鄴后最興盛。
漢代,除在鄴城置鄴縣外,又置魏郡,因鄴在戰國時曾稱魏,故名。鄴城在秦朝本為邯鄲所轄,《水經注》說,在漢高帝十二年分邯鄲郡南部各縣置郡,領鄴等十八縣。
東漢桓帝、靈帝時,鄴城為州、郡、縣三級政權機構所在地。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冀州牧韓馥與山東諸州郡共同起兵討伐董卓。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紹脅迫韓馥讓出鄴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漢獻帝拜袁紹為大將軍,兼督冀、青、幽、并四州。袁紹為冀州牧,鎮守鄴城。滅公孫瓚后,又令長子譚領青州牧,次子熙領幽州牧,外甥高干領并州牧。這時的鄴城實際上已成了四州的首府,地位十分重要。從以上鄴城的歷史可以看出,鄴城并非普通的城市,在東漢末期的軍閥混戰年代,它已上升為黃河以北地區政治和軍事的中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