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是坐落于中原大地上的一座北方小城。從小到大,老師們都一再向我們強調,河南安陽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文有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武有民族英雄岳飛,山有太行山,水有紅旗渠。而我們自己則要加上一句:安陽吃有扁粉菜!
扁粉菜可謂是安陽人一天最重要也是最美好的開始。它的精華在湯、主體在粉、營養在菜,口味尚辣,是安陽一帶漢族的經典傳統名吃。安陽人幾乎無一例外有著扁粉菜情結,孩子們更是取出“扁粉菜”每個字的拼音首字母,打趣地把扁粉菜稱作絲毫不遜色于KFC的BFC。
據說,扁粉菜由安陽的傳統燴菜發展而來。幾十年前,為了讓窮人們吃上造價低廉又美味可口的食物,智慧的安陽人在用料考究的“海燴菜”“上燴菜”和“行燴菜”等傳統燴菜基礎上,多次嘗試,終于用簡單廉價的食材,粉條、白菜、豆腐和豬血調制成了一種新型“燴菜”,后來便演變成了安陽的特色小吃。扁粉菜以寬粉條做主料,配以豆腐、青菜和豬血等。粉條多為耐煮不爛的紅薯粉,煮上四五個小時后便能充分吸收高湯的美味與營養,變得清香爽口、柔潤嫩滑。配菜中,豆腐蔬菜綠色健康,豬血堪稱“養血之寶”,為一碗配菜合理、營養豐富的扁粉菜錦上添花。
扁粉菜還是寬粉條和大鍋菜結合的產物。它們被放進一口老式大鐵鍋里煮制,巨大的鐵鍋里鋪滿晶瑩的寬粉條,滿鍋的粉條之上鋪展著青菜葉子、白豆腐片、紅豬血塊。熱騰騰的水汽氤氳著,其間青白紅黃的色塊依稀可見,而北方飲食之豪爽瀟灑、粗獷濃烈一覽無余。
高湯作為扁粉菜的精髓,其質量直接影響著扁粉菜的口感與味道。湯肥菜香、味濃料足絕對是一碗地道扁粉菜的最高標準,也是評判一碗扁粉菜正宗與否的黃金準則。每一碗油汪汪的扁粉菜都像是一個誘人的小精靈,讓人欲罷不能。正因如此,如果食客們將一碗扁粉菜里的湯喝完仍不過癮,便可以像在麥當勞里續杯一樣,請師傅加湯,安陽人把這稱作“添湯”。
特制的辣椒也是扁粉菜中的一絕。這種辣椒的妙處在于香而不辣,愛吃辣的人往往要在扁粉菜上密密實實地蓋一層辣椒籽,再讓油滾滾的辣椒油在碗里翻騰。不同于其他小吃的佐料被裝在配料盒里安安靜靜地擱在桌上,安分而沉悶。扁粉菜專用的辣椒用盆裝著直接放在大鐵鍋里面,盛滿紅辣椒的盆子如一艘明燦奪目的船,隨著師傅的大勺恣肆飄搖,盆邊還有順著大勺溢出盆子邊沿的紅油暈出的一抹艷紅。
油餅作為扁粉菜標配伴侶必不可少,每碗不搭配油餅的扁粉菜都是對美味的辜負。每一塊浸過扁粉菜的油餅都好似吸收了整碗扁粉菜的精華——夾起一塊金黃酥脆的油餅,蘸著扁粉菜泛著油花的高湯,看著浸在湯里的油餅一點點變得沉重柔軟,暈成一片油津津的深黃;然后享受將餅放進嘴里的那一刻,唇齒留香,余味悠長,整個世界都仿佛變得妙不可言。
“老師兒,盛碗扁粉菜,多放點辣椒,要籽兒也要油啊!”印象里,掌勺盛菜的師傅多是壯年男子,守著飄香的鐵鍋,系著肥大的圍裙,揮著長長的勺柄。手熟的師傅能夠穩穩地一根不掉,把整勺粉條全盛到碗里。最正宗的扁粉菜小店往往分布在安陽的居民區附近。或許它們的店面逼仄簡陋毫不起眼,或許店里的桌子板凳已有些污黃,或許墻上貼的海報紙上還是妝容夸張的過氣明星,然而這就是安陽人最愛的扁粉菜小店啊!此起彼伏的報飯聲,呼哧呼哧的吸粉聲,吸溜吸溜的喝湯聲,好似構成一曲交響樂,讓這個略顯狹小的空間顯得分外熱鬧。
還記得我高中畢業等待大學開學的那個暑假,日子過得悠長而慵懶。每天睡到自然醒,慢悠悠走到樓下的扁粉菜小店。夏天的扁粉菜好像會發光,咕嘟嘟的大鍋能給人滋滋冒泡的幸福感,喚醒沉睡一夜的味蕾。每次看著一碗碗香氣四溢、熱氣騰騰的扁粉菜從自己身前兒端過去,我的目光就跟著它飄過來飄過去。等端飯的人落座了,我的目光就又飄回油汪汪的大鍋里和師傅盛粉條的大勺上。高湯里的油水裹著寬粉的爽滑,豬血的軟嫩混著青菜的鮮香,外加一盤油餅實實在在地填滿我的胃,于是,新的一天才算真正開始。
來到北京上學以后,再也找不到賣扁粉菜的早餐鋪。扁粉菜成為向外省同學介紹家鄉的談資,成為思鄉的由頭,成為定格在朋友圈里的家人發的照片。然而安陽于我,卻永遠像碗扁粉菜一般熱乎。未來,但愿我還能在被綿香厚醇的扁粉菜溫暖的歲月里,讓那份鄉情鄉味銘心鏤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