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上午,在笑天影城,安陽縣淮調劇團40多名演員忙著舞臺布景,調節音響,這天是安陽縣淮調劇團匯報演出的日子。劇團團長孫國計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曾跟隨老藝人苗秀臣、王少順等學藝,主攻老生、武生。只見他一手拿鏡子,一手往臉上抹胭脂,不一會兒,一張惟妙惟肖的臉譜就畫成了。15時30分,大幕拉開,好戲開場,臺下黑壓壓的觀眾時而注目傾聽,時而鼓掌叫好。
“梆子一響,腳底就癢;聽了淮調,酒肉不香。”過足戲癮的戲迷離場回家,等演員們卸完裝、吃完飯,時針已指向23時50分,看著他們疲憊不堪地挨個睡在地鋪上,孫國計動情地說:“劇團發展困難重重,盡管演員收入微薄,他們仍對淮調充滿熱愛之情。”這番話,讓筆者心里泛起層層漣漪。
□通訊員 李昌奇 文 王海民 圖
歷史:郎神廟見證淮調輝煌
淮調屬梆子腔聲腔族群中的一個地方劇種。據《河南新志》記載:河南梆子稍事變通,行于沁陽一帶者,曰懷調,亦曰懷梆,又稱漳河老調,是在豫北、冀南流行甚廣、影響甚大的劇種,流行地域涉及舊治彰德(安陽)府,衛輝(衛輝)府、順德(邢臺)府、廣平(永年)府和大名府,故也有五府淮調之謂。《安陽縣文化志》記載:早在隋唐時期,淮調就開始流行于黃河兩岸。當時的淮調是以弦索調為基礎,其藝術風格已初步形成。隨后,淮調時斷時續,時興時衰,既沒有突破性發展,也沒有隨著時代變遷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