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鄴城”指今臨漳縣的鄴城。如唐朝岑參《登古鄴城》詩:“下馬登鄴城,城空復何見。”即指古鄴城。而杜甫《洗兵馬》中的“祗殘鄴城不自得”,《石壕吏》中的“三男鄴城戍”,則均指今安陽城。
曹操只是繼承韓馥、袁紹以來的鄴城,將它重新作了通盤的規劃與設計,重新加以建設和改造,這就是現在學者們所論述的曹魏鄴城,也就是晉朝文學家左思《魏都賦》所詠嘆和描繪的鄴城。后來,后趙石虎、冉閔、前燕慕容雋所繼承并以之為國都的,也就是這個鄴城。
南北朝后期,東魏立國之初,即決定遷都鄴城。隨遷40萬戶,按一戶三口計算,則為120萬人。突然來了這么多人,鄴城怎么能容納得下。于是,東魏大丞相高歡決定興建鄴南城,即在原鄴城之南,緊接其南城墻,向南又興建了南城。這就是東魏、北齊兩朝之皇宮所在的鄴南城。這個鄴南城與鄴北城,也就是我國歷史上先后曾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國都的最著名的古鄴城,亦即隋唐前的鄴城。
隋唐后的鄴城即是古安陽城。北周大象二年,北周國內發生嚴重動亂。楊堅好不容易才把這場風波平定下去。痛定思痛,他深感這座原為北齊都城,幾百年來素為北部中國軍事重鎮而又易守難攻之鄴城,若為敵對勢力所利用,對他的統治與帝業實在是太大的威脅。為了消除這種威脅,他隨即行動:“相州平,移相州于安陽,其鄴城及邑居,皆毀廢之。”“乃焚燒鄴城,徙其居人,南遷四十里,以安陽城為相州治所,仍為鄴縣。”
這樣,安陽不但繼承了舊鄴城,而且連鄴縣也曾設在這里。隋唐以后的歷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所提到的鄴、鄴城、鄴中、鄴下等,就大都是指的這個鄴城,而非指已經毀滅了的那個古鄴城。
古鄴城與安陽的關系,就是前后兩個鄴城的關系。“殷”與“鄴”,這是兩個地域概念。“殷”是泛指今安陽市及其附近地區。“鄴”是泛指鄴城及其附近地區,即“西門豹治鄴”之“鄴”。把殷作為中國七朝古都少不了鄴,少了鄴就少了六個朝代。而把鄴作為中國七朝古都又少不了殷,少了殷,就少了250多年的歷史,所以才有殷鄴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的歷史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