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建新
一直身著“橄欖綠”,習慣于用敬禮表示尊敬和謝意。退伍28年了,年逾50的張喜忠身上仍然“兵味”十足。
目前,張喜忠從事的工作依然與部隊和老兵有關,他公司的員工絕大多數都是退伍老兵,至今,每月他們還要搞一次軍訓。
張喜忠的團隊名叫北京老兵保潔服務中心,專門從事化糞池清淘、管道疏通和抽取各種污水穢物。
1978年至1984年,張喜忠曾在北京衛戍區警衛一師服役。退伍后,他搞過建筑,修過馬路,撿過破爛,承包過蔬菜大棚。后來由于自己在北京承包的菜地被征用建設奧運場館,才轉而與保潔結緣。
干保潔是一個苦活、臟活、累活,可張喜忠卻毅然決然。他說:“當過兵的人最大的優勢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管條件多艱苦、情況多復雜,張喜忠有活就接、接就干好。夏季頂烈日,冬季冒嚴寒,遇到棘手的活時,就爬進下水道,跳進化糞池,用手一點點掏,靠著這股實誠勁,幾年下來老兵保潔服務中心在業內小有名氣,員工也逐漸增加到55人,不僅擁有了多部作業用車,而且承擔了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武警總部、三軍儀仗隊等單位的管道疏通、化糞池清淘業務,把工作干進了中南海。
老兵保潔服務中心有個服務守則,要求員工忠于環衛事業,樹立老兵形象,發揚全國勞模淘糞工時傳祥精神。每招一批員工,張喜忠都要組織他們到時傳祥博物館參觀。他說,別人認為淘糞工是臟的,但我感到心靈是美的,我們做淘糞工就是首都的美容師。
打拼出一片天地后,張喜忠選擇了奉獻社會、回報家鄉。他成立了河南在京流動黨員服務隊,常年為孤寡老人、殘疾人、軍烈屬、特困戶、福利院、敬老院免費疏通管道、清淘廁所。汶川地震、云貴大旱,他都積極前往。他還在家鄉投資興建了玉米秸稈青儲池和養牛、養豬場;每逢麥收,他都回鄉租賃各種機械為老黨員、軍烈屬、特困戶、殘疾人及顧不上回家的農民工免費服務。張喜忠也先后獲得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文明北京新市民、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有一件事一直壓在張喜忠心里,讓他愧疚不已。2008年,張喜忠唯一的兒子準備與熱戀的女朋友結婚,需要在北京買房,可根據當時有關的環保政策,其公司使用的黃標車須淘汰,更換環保達標的綠標車。在買車和買房的兩難選擇面前,張喜忠忍痛割愛選擇了前者,兒子的婚事因此告吹。說起這些,電話那頭的張喜忠幾度哽咽。
現在,張喜忠住的還是石棉瓦房,依舊騎著自行車跑業務,可他每年捐出的善款都在10萬元左右。
“別人認為我是企業家,其實我就是一名淘糞工。”話語間流露出的憨厚質樸,讓人深刻感受到了張喜忠多年甘做“活雷鋒”的支撐力量。(原標題:張喜忠:為首都美容的河南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