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赴京創業,在成為中國策劃界“最著名的光頭”后。在京河南人聶繼軍,開始了由品牌向品位的升級,懷揣創業夢的藝術青年,在他“授人以漁”的幫助下,“敢拼會贏”的精彩人生就此起航。
□東方今報特派北京記者 奚春山
特約通訊員 宇宙 楊永/文圖
【人物檔案】
聶繼軍:北京藍之象企劃機構創始人 ,2002年被評為中國十大策劃專家,2003年榮獲中國企劃人物獎,資深品牌策劃專家。專著《智贏》、《左腦策劃,右腦創意》。
其作品曾獲中國企業策劃案例金獎,第二屆、第三屆全國報紙廣告作品展獎,獲中宣部、國家工商總局頒布的“全國公益廣告”獎。
【點評】
由品牌向品位,由自己富到幫藝術青年創富。“中國策劃界最著名的光頭”老聶敢拼會贏的精彩人生,大義、大仁的升級之路,在首都樹立了“關鍵在做,做出精、氣、神”的河南品質。
點評人:
高保群: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駐京辦主任
●老聶的“寶地”
雞蛋番茄撈面條,配自己種的荊芥,這是中國策劃界“最著名的光頭”聶繼軍6月1日的中餐。離開中原家鄉12年了,老聶愛吃撈面條的嗜好,始終未變。
老聶其實不老,上世紀70年代初生人。長相也年輕。但他在中國內地策劃界20年的經歷,在圈子中為自己贏得了“老”的尊稱。
“最著名的光頭”的稱謂則來自于媒體和業界,在業界,聶志軍和他領導的團隊留下了涵蓋大江南北、各行各業的300多個案例。留下了南有葉茂中(中國第一廣告策劃人),北有聶繼軍的業界口碑。
眼下,品牌老聶已經向品位老聶邁進!6月1日,應邀來到老聶私人會所的東方今報記者,仿佛置身于一座小型藝術博物館。500多平方米的會所內的墻壁上,張大千的花鳥、黃胄的驢、齊白石的蝦,中國書協主席張海的書法,這些讓任何藏家都會怦然心動的名家作品,是老聶十多年的收藏。
會所的位置更是絕版到讓人“面熱心跳”。老聶的會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區成府路,西臨北大,北接清華。更妙的是,在小區內一片林立高樓中,老聶的會所,鬧中取靜,出則繁華、入則寧靜。
會所的周邊,新開盤的房價達到7萬一平方米。但“不差錢”的老聶把這么一塊“風水寶地”,命名為“藍之象·品藏小館”,作為指導年輕人創業的場所,朋友們小聚的棲息地。
●熱心的“先生”
創業青年韓冰,一個80后小伙子,每月大約來品藏小館一次。接受老聶的創業輔導。
去年夏天,在YBC青年國際創業組織的牽線下,老聶成為韓冰的創業導師。這個國際創業組織YBC,是個公益性的組織,其導師要求是熱心公益的全球知名企業家,柳傳志、馬云、俞敏洪等著名的企業家也在其中。
70后先生老聶對80后后生韓冰的指導,不僅在于提供免費的創業咨詢指導服務。6月4日,開設了一家婚紗創意攝影公司的韓冰告訴東方今報記者,老聶還主動把自己公司的業務交給韓冰做,并為其介紹了一些業務,幫助如何經營公司。而認識老聶以后,韓冰從孤家寡人進步到了3名正式員工,編外員工幾十個。成功地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而被好友葉茂中稱為“好漢”的老聶,做“先生”上了癮,還打算玩“大”的,培養更多的“桃李”,他和幾個朋友投入了2600萬元,支持50個創業團隊在孵化器里生長。
老聶認為,政府園區孵化器雖有雄厚的物業資源作支撐,但一般的園區對所孵化的企業的了解,既不專業也不充分,效果不盡如人意。而他的孵化器的優勢,是依托客戶實戰資源,為創業者帶來直接的資源對接。老聶希望,通過自己出錢出力的身體力行,能夠培養一批成功的青年才俊,激活做大中國的文化創意市場。
●智慧的靈光
對創業者的情有獨鐘,來源于自己曾經的經歷。1991年老聶步入廣告圈,1992年成立自己的廣告公司,一干就是20年,老聶說“我就是一個一直在創業的創業者”,那時他在鄭州開了一家叫“藍象”的廣告公司,當年,這是河南省第二家民營廣告公司。
12年前,為尋求更好的事業發展,老聶到北京大學讀研究生,師從著名的經濟學家,現北大副校長劉偉教授。12年后,做起先生的老聶又繼續開始在清華上MBA總裁班。
學以致用是老聶的人生準則,當年,在北大讀了經濟學研究生后,老聶依托北大師資資源,活學活用地辦起了營銷人才研修班。并毅然決定來北京發展。而自信又有精準眼光的老聶,在策劃領域,也取得了事業的成功,他的事業如今橫跨品牌策劃、文化創意、藝術等三個領域,世界500強企業韓國的SK集團、國安足球俱樂部、SSK科技等300多家企業都是他的客戶。比如東方丹妮伊斯蘭主題餐館等,都留下了老聶智慧的靈光。他的公司還在韓國開設了辦事機構,麾下更匯聚了一批人才精英,河南老鄉,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區徽設計者肖紅,也成了老聶的視覺創意總監。
●藝術的生活
藝術如今是老聶的最愛,他用自己的智慧,開創了中國內地的撿漏藝術節,讓高雅的藝術走進中原家鄉。
撿漏藝術節,顧名思義是撿到藝術家的未來,并非撿到一個便宜的或者質量差的作品。在國外叫做買得起的藝術節。
2008年12月19日, “撿漏買得起藝術節全國城市巡展”首站登陸鄭州的河南省博物院。
與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名家藝術品相比,撿漏藝術品的價位大多在兩萬元以下,50%在5000元以內,老百姓都能買得起。
老聶曾到過北京宋莊的一個年輕藝術家家里,年輕人饅頭就咸菜的午餐,讓他觸景傷懷。他的想法是通過舉辦撿漏藝術節,一般白領一年可以買一兩幅作品,藝術家也獲得了一個很好的展示平臺。而在鄭州這個二線城市,藝術節也獲得了成功,現場甚至出現了幾方競價某年輕不知名藝術家作品的現象。
老聶認為,雖然當代藝術的國際地位還比較欠缺,但隨著中國的強大,老外對中國當代藝術的關注度會越來越高,將來藝術家也會有更好的出路,在國際上體現出中國藝術的價值。
■ 對話
撿漏人生 授人以漁
東方今報:您做公益為什么定位在藝術青年?
老聶:老祖宗說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人送錢送物,解決的是一時的溫飽。給人一支獵槍,教他狩獵的技巧,解決的是一輩子的溫飽。藝術同樣在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藝術家也同樣需要社會各個群體的關注。
東方今報:您奮斗的動力來自哪里?
老聶:上世紀70年代人是最有責任感的一代人,我們非常清楚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又懂得80后、90后對舒適生活的追求,我們見證了中國的時代變遷,所以更加懂得珍惜,我們更需要呈現自己的價值,責任感與成就感成為我努力奮斗的引擎。
東方今報:作為知名策劃人,撿漏藝術節的首站,為何選擇登陸鄭州這個二線城市?
老聶:策劃撿漏藝術節的核心思想是讓藝術走進生活。這個主題也得到了全國許多媒體和藝術家的關注。我出生在鄭州,家鄉情結驅動我把首站放在鄭州。當然作為策劃人,我也要考慮客戶群體的接受能力。鄭州近幾年經濟環境的快速變化,和當地的政府導向密不可分,百姓對藝術品的渴望也逐步升溫。從首次的舉辦效果來看放在鄭州是明智的選擇。(原標題:《河南人在北京》聶繼軍:從策劃人到“創業孵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