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六百余年來人們一直誤認為介子推背母焚在綿山,這是和歷史開了一個大玩笑。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因很簡單,就是人們沒有認真解讀《史記》和《東周列國》不知綿上在何處,就張冠李戴將綿上改為綿山。
綿上是晉國歷史的一個山名,要辨認這個山名,必須從流傳于世的晉國歷史說起。
將綿上和中國的歷史聯系在一起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晉文公,另一個是介子推。故事開始時晉文公還不是晉文公,還只是個名叫重耳的公子。他要經歷19年的磨難才能成為晉文公。給他造成磨難的是他的父親晉獻公,而磨難的禍根卻是他父親從驪戎國討回來的小妾驪姬。年輕美貌的驪姬為晉獻公生下了個兒子,便想要自己這個兒子繼承晉獻公的位置。為此,她在攛掇晉獻公殺害太子申生后,又把矛頭對準了晉獻公的另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后來,晉國內亂,夷吾繼位,又派人去誅殺其兄重耳。重耳在逃亡途中,饑腸轆轆,隨行的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煮成肉湯奉上。重耳事后得知,不禁感激涕零。數年后,重耳即位成了晉文公,便大賞有功之臣,唯獨遺忘了“割股啖君”的介子推。就在別人邀功請賞時,介子推卻背著老母隱居于綿上了。晉文公尋找未果便命人放火燒山。大火熄滅了,介子推母子相抱死于枯柳之下。晉文公得知為之流涕,命葬其母子骸骨于綿上之下,并修建祠堂,將環山之田作為祠田。國人思慕忠義耿直的介子推,所以每年從他死的這一天開始,不忍舉火,為他冷食一個月,后減至三日。至今,民間仍有寒食節的習俗。
關于晉國的歷史故事講完了,讓我們走進歷史認識晉中綿山的真偽。
臨汾市人大主任劉合心先生在他的《綿山辯》文中載:顧炎武先生明確告訴世人,晉中綿山與介子推毫不相干,關鍵在于晉悼公之前這里不屬于晉國。從晉國的君侯譜系看,晉悼公是晉文公之后的第六代國君,中間相隔整整55年。也就是說,介休一帶到55年后才屬于晉國疆域。而在此之前,介子推怎么能逃到別的國家?退一步說,即使介子推有可能逃到這里,那晉文公也不可能追到這里,更不可能在別的國家放火燒山。真要放火燒山,后果可想而知。
對此,當代學人艾斐先生也做過考證,他曾在《人民日報》撰文發表自己的觀點,其中寫道:地處晉中的綿山“當時尚為狄占區,早已不是晉國的國土了,介子推怎么可能攜老母遠避狄區?至于“介休”一名的來歷,那就更與介子推風馬牛不相及了,原本的秦軍自魏攻趙時在兩國交界處暫時休戰的意思。介休的‘介’,也原本是‘界’而不是‘介’。歷代方輿地名都是這樣書寫的。”
艾斐先生在文章中不僅強調了顧炎武先生的觀點,而且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即“介休的‘介’,也原本是‘界’而不是‘介’”,“是秦軍自魏攻趙時在兩國交界處暫時休戰的意思”。他從歷代方輿地名之中鉤沉出來的這段史料極為重要,因為大多數人傳訛都將介休視為紀念介子推的地方。
這段話使我們認清了晉中界休和介子推無有丁點關聯,也佐證了《史記》和《東周列國》記述的介子推守志焚綿上的真實性,是對以訛傳訛界休綿山的有力抨擊。
讓我們走進歷史的疑團,走進典籍,走進史料,走進實地去審視,去辨別。認真解讀《史記》和《東周列國》得出一個較為清晰的答案。《史記》中載:“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官門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文公出,見其書,曰:“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使人召之,則亡。遂求所在,聞其人綿上山中。于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日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
《東周列國》第三十七回介子推守志焚綿上詳載:又有介子推,原是從亡人數,他為人狷介無比,因濟河之時見狐偃有居功之語,心懷鄙薄,恥居其列,自隨班朝賀一次之后,托病居家,甘守清貧,躬自織屨,以侍奉其老母。晉侯大會群臣,論功行賞,不見子推,偶爾忘懷,竟置不問了。鄰人解張見子推無賞,心懷不平;又見國門之上懸有詔令:“倘有遺下功勞未敘,許其自言。”特地叩子推之門,報此消息。子推笑而不答。老母在廚下聞之,謂子推曰:“汝效勞十九年,且曾割股救君,勞苦不小。今日何不自言?亦可冀數鐘之粟米,供朝夕之饔饗,豈不勝于織屨乎?”子推對曰:“獻公之子九人,惟主公最賢。惠、懷不德,天奪其助,以國屬于主公。諸臣不止天意,爭據其功,吾方恥之。吾寧終身織屨,不敢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也。”老母曰:“汝雖不求祿,亦宜入朝一見,庶不沒汝割股之勞。”子推曰:“孩兒既無求于君,何以見為?”老母曰:“汝能為廉士,吾豈不能為廉士之母?吾母子當隱于深山,毋?于市井中也。”子推大喜曰:“孩兒素愛綿上,山高谷深,今當歸此。”乃負其母奔綿上,結廬于深谷之中,草衣木食,將終其身焉。鄰舍無知其去跡者。惟解張知之,乃作書夜懸于朝門。文公設朝,近臣收得此書,獻于文公。文公讀之,其辭曰:
有龍矯矯,悲失其所。數蛇從之,周流天下。
龍饑乏食,一蛇割股。龍返于淵,安其壤土。
數蛇入穴,皆有寧宇。一蛇無穴,號于中野。
文公覽畢,大驚曰:“此介子推之怨詞也!昔寡人過衛乏食,子推割股以進。今寡人大賞功臣,而獨遺子推,寡人之過何辭?”即使人往召子推,子推已不在矣。文公拘其鄰舍,詰問子推去處:“有能言者,寡人并官之。”解張進曰:“此書亦非子推之書,乃小人所代也。子推恥于求賞,負其母隱于綿上深谷之中。小人恐其功勞泯沒,是以懸書,代為白之。”文公曰:“若非汝懸書,寡人幾忘子推之功矣!”遂拜解張為下大夫。即日駕車,用解張為前導,親往綿上訪求子推。只見峰巒疊疊,草樹萋萋,流水潺潺,行云片片,林鳥群噪,山谷應聲,竟不得子推蹤跡。正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左右拘得農夫數人到來,文公親自問之。農夫曰:“數日前,曾有人見一漢子,負一老嫗,息于此山之足,汲水飲之,復負之登山而去。今則不知所之也。”文公命停車于山下,使人遍訪,數日不得。文公面有慍色,謂解張曰:“子推何恨寡人之深也?吾聞子推甚孝,若舉火焚林,必當負其母而出矣。”魏犨進曰:“從亡之日,眾人皆有功勞,豈獨子推哉?今子推隱身以要君,逗留車駕,虛費時日。待其避火而出,臣當羞之!”乃使軍士于山前山后,周圍放火,火烈風猛,延燒數里,三日方息。子推終不肯出,母子相抱,死于枯柳之下。軍士尋得其骸骨,文公見之,為之流涕。命葬于綿上之下,立祠祀之。環山一境之田,皆作祠田,使農夫掌其歲祀。“改綿上曰介山,以志寡人之過!”后世于綿上立縣,謂之介休,言介子推休息于此也。
焚林之日,乃三月五日清明之候。國人思慕子推,以其死于火,不忍舉火,為之冷食一月。后漸減至三日。
介子推守志焚綿上,《史記》和《東周列國》都有記述。然而,綿上山在哪里,卻是一個大大的歷史疑團,那么,介子推隱身的綿上山便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疑團。
晉國史專家邱文選在《古晉都在襄汾》文中載:古晉都遺址在山西省襄汾縣趙康鎮東里許,因系古晉國都城遺址,故歷稱“晉城址”,又稱趙康古城。現經地下鑿掘,發現地表三、四尺下,即古代宮城建筑遺基,規模宏大,形勢雄偉,絕非一般城廓所可比擬。
晉國成為春秋時的諸侯大國,是從獻公(公元前676——前651年)即位開始,到文公(前636——627年)省政后逐步形成的。文公位居五霸之首,威懾列國,堪稱晉國的黃金時期。
綿上山位于晉國都城北十余里汾陰山。《太平縣志》載:“汾陰山,舊志作汾陽山,從通志易今名。在縣南十里,當自秦蜀經絳州而來孔道。東西綿亙幾三十里,高五里。勝國時,草木蓊如,行人戒心。迨 柞既盡,四望彌曠,晨昏出途益滋惴恐。萬歷中知縣侯子魯乃筑室募民,立鎮其上,命曰清儲。出鎮南里許,步其椒音交,山頂也。晉國故城近在趾下,星村棋舍,俱可指數。南望汾河五十里許,如匹練;西瞰馬頭、九原兩峰,宛然列掌。東南如曲沃所稱橋山、紫荊山、云外峰尖隱見如寫,亦可謂乎上游者矣。其東臬為禹神廟,廟后有塔,眺之,勢如涌出,堪輿家以為太乎之文筆也。康照十六年,邑人張問政、李足發、王奕曾鳩建。”
該山晉國時這里的人傳說好鳥飛不過嶺,又名飛云嶺。晉國丑姑姑打虎就在此山,由于丑姑姑在宮內救姜國母有功,姜國母將侄兒姜興幫和丑姑姑兩位打虎英雄結成百年之好從古流傳至今。重耳出逃19年就從此山進入首陽山太平莊(今盤道),逃往它國,介子推攜重耳出逃,重耳委托丑姑姑侍奉他的老母,留下了許許多多傳說。
晉國時由于該山是晉國北的天然屏障,絳州通往平陽的南北要道,這里山高谷深,峰巒疊疊,接連不斷,東西綿亙幾三十里,草樹萋萋,流水潺潺,行云片片,林鳥群噪,山谷應聲,晉國時人們稱這里為綿上,難怪介子推素愛綿上,負母歸此。
由于介子推守志焚綿上,綿上的森林被火燒成了禿嶺。因時間久遠傳說是老君李耳要在這里種煤炭,晉國丑姑姑不讓種碳,放火把山林燒光了。實則不然,介子推守志焚綿上是公元前636年,而老君李耳是公元前571年生人,從李耳的出生年可以看出此山放火不是他所為,介子推守志焚綿上已成史實。現在這里的溝兩邊的土崖還能看見被火燒后紅紅的顏色。
《東周列國》文中曰:“子推終不肯出,母子相抱,死于枯柳之下。軍士尋得其骸骨,文公見之,為之流涕。命葬于綿上之下,立祠祀之。環山一境之田,皆作祠田,使農夫掌其歲祀。改綿上曰介山,以志寡人之過!”這段話足以說明綿上是土山嶺,唯只有綿上具備這個條件,環山之境任何地方都可以作介田。晉文公命介子推母子的骸骨葬于綿上之下,立祠祀之。“改綿上曰介山,以志寡人之過!”晉文公下令軍士就會遵令,在綿上之下將介子推母子的骸骨葬于此,并立祠祀之,改綿上曰介山。
傳說第二年清明節前一天,也就是火燒綿上的日子,介子推母子遇難的周年。晉文公重耳,姜后以及姜相幫(母后的侄兒)等,前往介子推祠祀之祭奠,這也是情理中之事。
晉國古絳都距今已有兩千六百余年的歷史。該綿上曰介山,只因時間的久遠,晉國后裔將綿上和介山的名字淡忘了。后世并未在綿上立縣。
《左傳》記載:“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晉侯賞從亡者,唯介子推不言祿。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
《左傳》的記述和古絳都在趙康晉城相一致,晉文公出逃后公元前636年正是在這里繼王位。這同時佐證古絳都在襄汾的真實性和正確性。
由于介子推守志焚綿上,所以這里的森林樹木被焚燒的無影無蹤,成為禿嶺,因此嶺是晉國的山嶺,今名晉嶺。
綜上所述,從典籍、史料到綿上地望可知,介子推焚綿上是一個真正的史實。
寒食節是因介子推守志焚綿上而立,由祭祀介子推擴大到祭祀各家祖宗,清明也就成為民間懷念先人掃墓祭祖的節日了。
綿上考,揭開了千古之謎,介子推守志焚綿上而不是綿山。寒食節是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而立,它產生于古晉國。
綿上山位于今臨汾市襄汾縣汾城鎮汾陽嶺村南,名晉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