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殷鑒不遠(yuǎn) (yīn jiàn bù yuǎn)
【典故出處】出自《詩經(jīng).大雅.蕩篇》:“殷鑒不遠(yuǎn),在夏后之世”。這句詩揭示了一個歷史教訓(xùn),即夏代的滅亡,就是殷代的前車之鑒。
【成語釋意】殷:指商朝后期;鑒:審查。指殷商子孫應(yīng)以夏的滅亡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訓(xùn)就在眼前。
【朝歌淵源】朝歌是商代末期都城,也是4000年前東方最繁華的都市,特別是帝辛(殷紂王)時期,是中國政治、文化、經(jīng)濟中心。
【成語故事】 周厲王是周朝的第十個國王。他在位時,對內(nèi)橫征暴斂,壟斷了社會財富和資源,加重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同時還剝奪了一些貴族的權(quán)力;對外,南征荊楚,北防游牧部落,與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也矛盾重重。周厲王為壓制國人的不滿,派人監(jiān)視公開指責(zé)的人,一旦發(fā)現(xiàn)就立即處死。國都里的人都不敢說話,路上相遇彼此只能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召公上朝進(jìn)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住人們的口,要比堵住河里的水更厲害。水積多了,一旦決口,造成的傷害一定更大;不讓民眾說話,也是這個理兒。所以,治理民眾就像治理河流一樣,只能疏導(dǎo),不能堵塞。周厲王不聽勸阻,一意孤行,為所欲為,從此,國人都不敢說話,沒過幾年,民眾忍不可忍發(fā)生了暴動,襲擊周厲王,他愴惶出逃,死于外地。這就是《詩經(jīng) 》里《大雅 蕩》的歷史背景,詩作者借用周武王的口譴責(zé)昏君,詛咒暴政,大罵商紂王,實際是在抨擊周厲王。“殷鑒不遠(yuǎn),在夏后(王)之世”,實際上也就是:“周鑒不遠(yuǎn),在殷后(王)之世。”國家覆亡的教訓(xùn)并不遠(yuǎn),對于商來說,是夏桀,對于周來說,就是殷紂!
【引用示例】★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宋與金的歷史,對崇禎來說殷鑒不遠(yuǎn),而他絕不愿在后代史書中被看成是懦弱的君主。”
【附錄】《詩經(jīng).大雅.蕩篇》原文:
蕩蕩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文王曰咨,咨汝殷商。曾是強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興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義類,強御多懟。流言以對。寇攘式內(nèi)。侯作侯祝,靡屆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國。斂怨以為德。不明爾德,時無背無側(cè)。爾德不明,以無陪無卿。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爾以酒,不義從式。既衍爾止。靡明靡晦。式號式呼。俾晝作夜。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喪,人尚乎由行。內(nèi)奰于中國,覃及鬼方。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聽,大命以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顛沛之揭,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殷鑒不遠(yuǎn),在夏后之世。
【譯文】:
上帝驕縱又放蕩,他是下民的君王。上帝貪心又暴虐,政令邪僻太反常。上天生養(yǎng)眾百姓,政令無信盡撒謊。萬事開頭講得好,很少能有好收場。
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多少兇暴強橫賊,敲骨吸髓又貪贓,竊據(jù)高位享厚祿,有權(quán)有勢太猖狂。天降這些不法臣,助長國王逞強梁。
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你任善良以職位,兇暴奸臣心怏怏。面進(jìn)讒言來誹謗,強橫竊據(jù)朝廷上。詛咒賢臣害忠良,沒完沒了造禍殃。
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跋扈天下太狂妄,卻把惡人當(dāng)忠良。知人之明你沒有,不知叛臣結(jié)朋黨。知人之明你沒有,不知公卿誰能當(dāng)。
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上天未讓你酗酒。也未讓你用匪幫。禮節(jié)舉止全不顧,沒日沒夜灌黃湯。狂呼亂叫不像樣,日夜顛倒政事荒。
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百姓悲嘆如蟬鳴,恰如落進(jìn)沸水湯。大小事兒都不濟,你卻還是老模樣。全國人民怒氣生,怒火蔓延到遠(yuǎn)方。
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不是上帝心不好,是你不守舊規(guī)章。雖然身邊沒老臣,還有成法可依傍。這樣不聽人勸告,命將轉(zhuǎn)移國將亡。
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古人有話不可忘:"大樹拔倒根出土,枝葉雖然暫不傷,樹根已壞難久長。"殷商鏡子并不遠(yuǎn),應(yīng)知夏桀啥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