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鶴壁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記 >> 瀏覽鶴壁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游大伾山,觀大石佛

2013/10/28 16:53:43 點擊數: 【字體:


游大伾山,觀大石佛


    從湯陰始發的長途汽車沒有到?h的,只能乘去道口的車在?h城外下車,然后打三輪摩的前往大伾山。摩的載著我們在老城的石板路上顛簸,因年代久遠,石板路坑凹不平,光亮溜滑。街道兩側的房屋大都是灰色的平房或二層樓,或是住宅,或是店鋪,看上去都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了,驀然間有一種走進老電影《三進山城》的感覺,恍惚回到了幾十年前。在十字路口有一個四通的城門樓,挑擔的、推車的都從城門內穿行,這種式樣的門樓我只在河北古城涿鹿和遼寧的興城(寧遠衛城)里見過,萬幸沒有因妨礙交通被拆掉。城中有一條小河淙淙流過,鋪架在河上的石橋我們一眼就認出是個文物,果然在橋頭豎立著一塊文物保護碑。美哉,浚縣老街,難怪1994年就被國務院批準為歷史文化名城,如此滄桑、古樸、真實的老街在繁華擁擠的中原怕找不到第二個了。可能因為浚縣不在交通要道上,遠離開發商的視線,才無意中得以保存,目前仍然是“藏在深閨人未識”呀!建議游歷大伾山一定要在老城走走,似乎走進了時間隧道,倒退幾十年的感覺真是好極了!

  大伾山位于縣城東南1公里處,可以說就是在縣城內,是國家4A級景區。此山高不過100多米,但在一馬平川之上這個突兀而起的石峰倒也顯得挺拔俊逸。主要景點有恩榮坊、天齊廟、興國寺、天寧寺、八卦樓、呂祖祠等9處佛寺道觀和摩崖石刻群,可以說是步步見景。

  進山門后首先看到的是恩榮坊,它是一座以石雕精美而聞名的石牌坊。四柱五樓,重坊相疊,造型奇特,結構復雜,屬省級文保。上面雕刻著“二龍戲珠”、“八仙慶壽”、“竹林七賢”等圖案,最精美的一幅雕刻共計16個人物,有騎士、儀仗、隨從,空中有仙人護佑。圖中有一城門,門內有一人向外張望,極具生活氣息。恩榮坊是萬歷皇帝批準“賜進士第”的孟楠修建的,故名恩榮坊。

游大伾山,觀大石佛


    向前走就是“百猴路”,有路邊石欄柱上形態各異的石猴為伴行走起來也覺清爽。它們的造型都出自?h“泥猴張”——張希和的手下。經過“橋上橋”之后眼前凸現高大石壁,上書“大伾山”三字,這是游人拍照的好地方。拾級而上就看到了半山之上的天齊廟。踏上幾十級臺階進入天齊廟后,目光一下被正殿的兩根雕花石柱所吸引,柱上精雕著滾龍飛云,令人想起了山西晉祠和山東孔廟的檐柱,有異曲同工之妙。庭院里古松老柏、虬枝鐵干,印證著這座始建于宋的古廟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沿路前行150米是興國寺。該寺值得一看的是朝陽洞內的石刻。

  大伾山的主要景點天寧寺位于興國寺的北側。天寧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年),號稱中國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實測22.7米高)就坐落在寺內。正因為有了這座大佛,才有了大伾山這一文化名山。山門前生長著一株古樹,稱“唐槐”。進山門是一庭院,院內兩側豎立不少石碑,最著名的是右側的“黎陽大伾山準敕不停廢記”碑。石碑立于后周顯德三年(959年),碑文記載了后周為了發展生產而大規模廢除寺院,今浚縣所在的滑州地區363所寺院只能保留3處,大伾山是其中之一,可見其地位重要。因為這塊石碑記載了后周抑制佛教的史實,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瀏覽過碑文,穿過藏經閣,眼前,F“八丈佛爺七丈樓”,仰面而視不禁贊嘆“好大的一尊佛呀”!
 
  佛樓為什么比佛像還低是因為大佛的底部低于人們行走的平臺兩米多(約1丈),要俯視才能看到佛的雙腳,所以佛爺住在樓內,個兒頭卻比樓還高。

  大佛號稱“中國最早、北方最大”是有道理的,我查閱了資料,四川的樂山大佛(高71米)為唐開元年間(713年)開建,大同云岡石窟的如來佛(高13.7米)開鑿于北魏興安三年(453年),洛陽龍門的盧舍那大佛(高17.14米)建于唐咸亨三年(672年)。而大伾山石佛始建于后趙,為公元330年前后,褒揚之詞名正言順。

  大佛的坐姿為常見的跏趺坐式,但其面部表情卻是獨一無二的。佛像四方面頰,愁云滿面,雙眉緊鎖,怒視前方,與前面提到的其他大佛截然不同。云岡石窟的釋迦薄唇高鼻,慈眉善目,寬厚善良,略帶笑意。龍門的盧舍那豐腴飽滿,修眉長目,簡直是一個絕代佳人。傳說是因武則天為建大佛“助脂粉錢兩萬貫”,工匠為討好武氏,按她的面龐而作。為什么大伾山石佛卻與眾不同呢?據考證這與開鑿的時代與當時的環境有關。龍門與云岡都是自北魏到唐的杰作。那是個國力漸強,社會相對穩定的時期,拓跋宏和武則天都是有作為的君主,政績斐然。生活在盛世的工匠們一定心情舒暢,能安心于藝術的創作,因此這一時期的佛像大都平靜安詳,寬厚大度,充滿樂觀喜悅的神情。而大伾山石佛生于五胡十六國的亂世,政權更迭不休,黃河水患頻繁,可謂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后趙的石勒建大佛的目的是“驅除災魔”,“以鎮黃河”,大佛有“鎮河將軍”之俗稱,所以面露兇相。1600多年前大佛開建時,大伾山下還是滾滾黃河,那些工匠臨淵鑿石,江風刺骨,加之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連揭竿而起的心思都有了,哪里還能雕鑿出慈眉善目的菩薩像呢?看來古代的工程也折射著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態,反映著百姓的心情。

  從天寧寺到龍洞的崖壁上刻滿了名人題字,自唐到清多達400多塊(處),在留下墨跡的文人雅士中最著名的書法家是王鐸。王鐸是明崇禎年間的禮部尚書,他的字求新立異,收放自如。尤其是草書,縱橫取勢,紛紜錯落,疾閃飛動,著意追求無序中之平衡。他曾兩次到大伾山游歷,先后題寫了“鷺濤虎岫”與“再至青壇”,這種書體已不常見,介于篆隸之間,游人萬不可錯過。歷史上不少名人曾在此登高賦詩,如王維、范成大、王陽明等。江山勝跡,一沾詩文書法的芳澤,便顯得愈發豐滿起來?梢哉f摩崖石刻是大伾山的文化精髓,是書法藝術的寶庫,是固化的精神。但這里現在普通游人還較少光顧。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旅游聯盟 2007-12-2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