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下午,我們在紂王殿村支書逯海群帶領下,興致勃勃游覽了銅爐溝。銅爐溝在上紂王殿村南,是紂王當年屯兵煉銅鑄兵器的地方。
越過紂王湖大壩,沿山坡小道迂回盤旋。溝壑兩側諸峰聳翠,松柏參天,花椒離離,列柿流丹,是處生機勃勃,好一派升平盛世。正走著,支書突然停下腳步,指著溝中一塊四畝大的梯田說:“這里就是銅爐臺遺址。這一塊叫上爐臺,那一塊是下爐臺。50年代深翻土地時,這里出土了不少煉銅坩鍋和箭頭,還有大量的紅燒土。當時群眾不知它的價值,都扔掉了。”
聽了介紹,我們懷著遺憾的心情,紛紛踏上爐臺遺址,聚精會神,低頭漫步,想尋找到點什么。穿越歷史的時空,眼前浮現(xiàn)出三千多年前的一幕--上下爐臺上,布滿了爐窯,火光熊熊,青煙縷縷,人聲鼎沸,振聵欲聾,一派繁忙景象。有的把礦石倒入爐膛,有的雙手忙拉風箱,有的續(xù)柴添火,有的把紅彤彤的銅水倒入模具,頃刻間變成了戟戈兵器,各司其職,有條不紊,雖然揮汗如雨,卻不懈怠。突然,紂王出現(xiàn)在爐前,偉岸莊嚴,令人敬畏。躬身拿起一件鑄好的兵器,仔細端詳一番,會心地笑了……當我回過頭來,當我穿越時空,再看紂王時,覺得他高大了許多,更具鎮(zhèn)懾之威。
走出爐臺,遠望西峰,令人瞠目。陡峭的山峰下,宛如雕塑著一軀頂天立地的巨人,頭戴官帽,身著官服,舒衣廣袖,絳帶飄逸,風韻翩翩,雙目睽睽,遙視爐臺。據(jù)傳這是紂王的留守將軍。當年紂王發(fā)兵東夷,把他留在這里看守爐臺。他專注一心,天長地久,化作石人,永駐人間,山重水復,穿越草叢,披荊斬棘,聆聽著蟬蟲的鳴叫,吮吸著野花的芳香,踏著硌腳的亂石,在峽谷中穿行,倒也令人心曠神怡。談笑風生,一路歡歌,不時還背起毛澤東同志的詩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走著走著,山腰一片石塔凸現(xiàn)眼瞼。乍一看,宛如柬埔寨吳哥寺中的寶塔,參差交錯,錯落有致,另有一番風趣。不知誰說了一句:“想不到在銅爐溝中還能領略異國風情!”
溪水伴我游,飛鳥送我行。穿過一片密林,來到水泊沖。令我們愕然。群峰犬牙交錯,直插云漢,峻峰之巔,松柏遒勁,在嵐氣中時隱時現(xiàn),幻異萬狀,妙趣無窮,恰似海市蜃樓,又如一幅上乘的山水畫卷,令人百看不厭。如果吳道子在世,也一定駐足不前,佩服得五體投地,深感自愧不如。
我們沉浸在陶醉中,逯支書興奮地說:“李樹南溝還有個奇觀——一線天。”我們來了精神,異口同聲說:“向一線天進發(fā)!”
迂回著來到李樹南溝,真乃“枊暗花明又一春”。溝壑間,萬木蔥蘢遮天蔽日,叢林中,蟬鳴鳥啼悅耳動聽。峽谷幽邃,如進入原始森林,不知不覺來到一線天。駐足仰望,峽谷兩側的山峰猶如兩個巨人,四目對視,把守進入峽谷的大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寓意。峽谷兩壁,陡峭如切,令人生畏,相對高度約300米,最寬處5米,窄的地方不足2米,谷深500米,呈斜坡狀,沿此谷可達山巔。站在谷中仰視藍天,卻象碧落中飄逸的一條玉帶,又窄又長,令人咋舌。
歸途中,紂王的形象一直在腦海里浮現(xiàn),不僅敬佩他的才華,也扎服他的眼力。三千年前,他的一雙慧眼就看中了這個風景如畫的地方,的確不易。聯(lián)想世人對他不公正的評說,心里總是不平衡,憮然良久,真想大聲吶喊問蒼天?公正何在!
僅賦小令《卜算子·問蒼天》以陳心志。
幽邃銅爐溝,閨中一線天,險奇秀幽人罕至,來者不知返。應約帝辛宴,罷酒問蒼天,千秋公案誰評說,洗雪在何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