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多年前,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沿太行山南下云游時,被五巖山秀麗的景色所陶醉。這里山巒疊翠,蒼松修竹,綠草如茵。山腳下,浩浩淼淼的萬鶴湖水平如鏡,鶴鷺齊飛,鶯歌燕舞,宛如人間仙境。面對五巖山,這位年邁的藥王不禁怦然心動,他停下了云游的腳步,沿著窄窄的山路,走入了茫茫大山之中。而今,一千多年過去了,雖然山還是那座山,站在五巖山的天書峰東眺,依然有氣吞萬里如虎的感覺。但為黎民百姓祛病除疾的一代藥王卻早已駕鶴西去,萬鶴湖的千傾碧水也只剩下干涸的河床。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只有時間在向我們講述那段流傳千古的傳奇……
一、玄武門之變和五巖山之緣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一個冬天的晴冷的黃昏,我們到大唐名醫孫思邈曾隱居過的地方,去探尋這位藥王的足跡。到處是潰塌的墻垣,殘斷的碑柱,如刀的山風在古樹的枝頭劃響,如泣如訴。令我們驚異的是,在這個神秘的山谷里,竟然還住著一位孤獨的農婦,一個常年累月自愿守護藥王洞的人。在那個黃昏里,我們聽見她站在山崖上,以一種凄涼的地方戲曲曲調,詠唱著大唐名醫孫思邈的傳說。
這位老人叫郭保珍,五巖山下崔村溝村人,今年已八十高齡,自上世紀80年代起20多年來,她執著地守護在藥王洞前,清掃著洞前的落葉和塵土,清理著破敗的瓦礫,供奉著那些陳舊的牌位。
對于大多數鶴壁人來說,孫思邈這個名子,要遠比其它幾位曾留跡于鶴壁的歷史名人熟悉的多。在我市沿太行山麓的許多地方都留有孫思邈的足跡。許多村落,無論老幼,人人都能講述幾段有關孫思邈的故事來。
實際上,當地人很久以來就以宗教的形式對孫思邈加以崇拜。在民間,百姓們更習慣于用“孫真人、孫圣人”來表達對孫思邈的崇敬。唐朝以后,歷朝歷代,在五巖山都有“藥王洞、藥王廟”。據考證,在五巖山為孫思邈修建廟宇,以“藥王之尊”加以供奉,至少要有千年歷史。現存于五巖山上的歷史人文遺跡雖然不多,且屢經風雨侵蝕和戰亂的破壞,但仍有幾處較好地保存下來。其中在五巖山孫思邈洞石壁上存有的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相洲人趙永昌的石刻題字,金大定23年摩崖石刻等都是最好的佐證。關于孫思邈和五巖山,史料沒有給我們留下多少文字記載,更多的、更為豐富和翔實的資料均來自于民間傳說故事。
孫思邈,唐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孫家塬人,約生于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歲。也有人根據《舊唐書》、《新唐書》等分析,認為孫思邈大約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終年140歲。
孫思邈自幼聰穎好學,敏慧強記,7歲時每天能背誦一千多字,人稱圣童。他自幼體弱多病,常請醫生診治,以致耗盡家資。因此他從青年時代就立志以醫為業,用畢生精力從事醫學研究,刻苦研習岐黃之術。到20歲左右,他已對醫學有一定造詣并小有名氣,“京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找他治療。除醫學書籍外,儒家、道家、佛家的典籍他也無所不讀。到青年時代已是個知識淵博,精通儒家、道家并兼通佛學思想的頗有功底的學者了。
孫思邈的一生幾乎是在飄泊中度過的,他曾經歷過幾次云游,長江上下,太行南北,都留有他的足跡。公元579年,37歲的孫思邈離開家鄉,先后到太白山和終南山過了數十年的隱居生活。這期間,他潛心鉆研唐以前歷代醫家的著作,如《素問》、《甲乙》、《黃帝內經》、《明堂流注》及扁鵲、仲景、倉公、華佗、等諸家的《經方》,對人體的”五臟六腑”、”十二經脈”、”表里孔穴”、”三部九候”及”本草對藥”等均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除了熟讀經典探究醫理,他還利用久居山林的自然條件,鉆研并整理記載了大量藥物識別、采集、炮制、貯存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在70歲時,創作了中華醫藥史上的鴻篇巨制《千金藥方》。
唐高宗永徽二年,年近百歲的孫思邈開始了又一次云游。這一次,他把隱居的地點選在了我市五巖山。關于孫思邈和五巖山的淵緣,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有不同的說法。據說,唐太宗貞觀年間,經過著名的“玄武門事變”剛剛確定政權不久的李世民,推行了一系列“偃武修文”的德治改革,把治理國家的重點由武治轉移到文治。李世民廣納賢良,包括魏征在內的許多文臣都被委以重任。這期間,已負盛名的大唐名醫孫思邈,多次被李唐政權委以官職,但孫思邈堅辭不受。無奈,對孫思邈醫術醫德十分尊敬的李世民只好加封其為“藥王”,并授予以印符。這一舉動遂引起了以尉遲敬德為首的一班武將的不滿,他們對前去接受皇封的孫思邈星夜追殺,當追至五巖山下時,孫思邈被當地百姓隱藏于山上的洞穴中,躲過一劫。惱羞成怒的敬德用長槍在山下的石板上使勁一戮,遂成一池,當地的百姓稱之為“攆池”,寓“攆遲”之意。就此,孫思邈和五巖山有了不解之緣。在當地百姓中還廣為流傳著這樣一種傳說,孫思邈在一百歲時,曾到五巖山隱居,并在此寫下醫學名著《千金翼方》。這次臨行前,他并沒有選準目標,有些遲疑的他帶著書僮、行李、牽著毛驢到一卦攤上占了一卦,擺卦攤的告訴他,往南走一千,把鞋底走穿。于是,孫思邈就沿太行山南下。這一日,天突降大雨,孫思邈一行到一家農舍避雨,雨停后,孫思邈牽著驢欲走,卻一腳踩在驢糞上,正好有一老農用鐵锨鏟驢糞,把孫思邈的鞋底鏟穿,這恰恰應驗了“一千(锨)穿鞋底”的預言。這樣,他就在這個村子里住了下來,該村也因此得名為孫圣溝。孫圣溝離崔村溝約5華里,當年孫思邈上五巖山采藥就是沿著這一路線行進的。
二、孫真人洞與《千金翼方》
我國歷史上曾產生過多位藥王,從被稱做醫藥之祖的“上古三皇”伏羲、神農、黃帝,到扁鵲、華佗、呂洞賓、李時珍等,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孫思邈了。孫思邈一生游歷四方,曾在太白山、五臺山、崆峒山、終南山、五巖山等地隱居修煉,修煉地大都有藥王洞,其中我市五巖山的藥王洞因孫思邈在此創作了《千金翼方》而最負盛名。
晚唐時期,五巖山一帶就有了以紀念孫思邈為主題的民間活動,正月初十、三月初八、五月初十、八月十五等日子都有活動。屆時,五巖山上下是信徒簇動,香煙燭火,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唐末,善多信女們在五巖山上修建了望鶴亭,舊亭毀于戰火。當地傳說,該亭方圓五十余米,高十八米,上下兩層,上為四角,下為八角,放在了鶴亭上,眼前景色一覽無余,為藥王廟一大盛景。五巖山的藥王洞早在唐代就有孫思邈造像,和五臺山、太白山的孫思邈造像一樣,為“赤面慈顏、五綹長髯、方巾紅袍、儀態厚樸”。據說唐太宗曾親撰題辭《賜真人孫思邈頌》曰:“鑿開經路,名魁大醫。羽翼三圣,調和四時。降龍伏虎,拯衷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給予孫思邈極高的評價。宋以后,由于大崇道教,孫思邈被日益神化,宋徽宗曾御賜孫思邈為“妙應真人”。金、元、明、清各代都在五巖山修建有藥王廟。五巖山藥王洞曾是孫思邈的隱居處。原洞口有清道光年間所建石門,門楣刻有“大唐名醫”四楷書大字。門兩側為兩小虎把門(傳說孫思邈坐騎為虎)。原洞口朝向東北,沿洞而入,蜿蜓曲折,幽暗深遂,大處地闊數方,窄處僅容一人。洞中四壁,皆鐘乳石,千姿百態,光怪陸離。洞頂巖壁自然形成的龍、羊、虎、佛、孔雀等狀物,妙趣橫生,鬼斧神工。洞底的甘泉,洞壁的淤泥,被稱為神水、神泥,皆有藥用價值,有強身健身、遷年祛病之效。
2002年,修整藥王洞的工作人員偶然間發現該洞洞中有洞,貫通后,由原來的不足百米增至四百余米,貫山而過。讓人稱奇的是洞中的景觀竟多與孫思邈有關,如藥王沐浴處,藥王圓寂處,藥王問診處等,最令人稱奇的為藥王問診象形鐘乳石體,由一人狀鐘乳石和葫蘆狀鐘乳石組成,由于藥王孫思邈曾隱居五巖山在此洞內接診,而這組石體恰似接診重現,故名為“藥王問診”。人狀鐘乳石高約2米,圓“頭”,唐時“發髻”,有“眼”、“鼻”、“口”,身披道袍,“左臂”前伸,“手”扶葫蘆,“左臂”側伸,似在為人把脈;葫蘆狀鐘乳石下部粗長,上部稍細、短,有葫蘆嘴、葫蘆系,位于“藥王”左側,惟妙惟肖,巧奪天工。關于“藥王問診”像,當地民間還有這樣一個傳說。據說,藥王洞南北兩洞原本相通,孫思邈當年隱居五巖山藥王洞內,在北洞休息,在南洞接診,最后無疾而終。圓寂前,他將南洞洞口用巨石堵封,以左手扶藥葫蘆,右手前伸為人把脈姿式歸天,日久天長,化為石體。又傳孫思邈常以此姿在后洞接診,留下影印,經久不散,后漸形成石體。
當地的老輩子人都堅信,孫思邈就是在藥王洞中潛心鉆研并撰寫《千金翼方》,完成了他一生的夙愿,使其兩部醫學專著成為一體,珠連壁合,成為流傳千古的醫藥學巨著。有關人士曾做過考證,五巖山的云臺峰有一大石臺,上有大小均勻,排列整齊的研藥臼,這應是孫思邈研磨草藥之處。與云臺山相呼應的天書峰有許多平整的石板,上面至今留有許多模糊的字跡,仔細辯認可以發現這些字跡多為中草藥名。相傳孫思邈在藥王洞撰寫《千金翼方》時,因洞內潮濕,常需將藥方搬至天書峰上晾曬,久而久之,紙上的字跡就深深的滲透進石板中。與歷史相對照,孫思邈創作《千金翼方》時年齡應在百歲,這一時間,他恰在五巖山隱居。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在當地廣為流傳的藥王洞與《千金翼方》的故事應該不是空穴來風。過去的藥王洞前曾有古柏數十棵,山道旁有數千棵古杏樹,均為被孫思邈救治過的百姓及唐宋以后的崇拜者所植,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孫思邈的手植桑。據曾見過這株桑樹的老年人講,“粗有兩圍,高約十米,枝如蒼龍,頂如華蓋”。解放前,被大漢奸仝桂林把持的“孫真人會”曾在藥王洞前與解放軍激戰,被全部殲滅。也就是在那次戰斗中,孫思邈手植的千年古桑和許多古樹都被毀于戰火。在五巖山孫思邈洞的旁邊還留有“孫真人煉丹處”,他當年煉丹時留下的痕跡歷經千年不退,仍有淡淡的藥香。
可以想象,在孫思邈所生活的那個年代,物質生活和醫療水平都相對落后,既使是皇族。貴胄,達官富豪,一旦患上重病,都只有聽天由命,何況貧窮的百姓。而做為“大醫” 的孫思邈卻能遠離富貴,拒絕官祿,深入山林,為黎民百姓治病除疾,實在難能可貴。他因此受到百姓的尊崇,也就不足而奇了。
三、世界醫哲與一代藥王
孫思邈集中華傳統醫學之大成,首創我國傳統醫藥學“二十四”個第一。他不僅對我國傳統醫學有巨大貢獻,而且在世界上有著廣泛的影響。公元608年,當時日本、朝鮮等來中國學醫的醫生,就把《千金方》帶回國內。在西方,孫思邈被稱為“醫學論”之父,與希波克拉底等齊名,并列世界三大醫德名人。
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在他的《千金方》中,有“大醫精誠”一篇,專門論述醫者的職業道德。無論從思想性上,還是從倫理學上都與古希臘醫哲希波克拉底的《希波克拉底誓言》齊名。在《大醫精誠》中他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必“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
他認為,醫生對于前來求治的病家應該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病人無論是地位高的還是地位低的,是有錢的還是貧窮的,是年老的還是年幼的,是漂亮的還是難看的,是聰明的還是愚蠢的,是朋友還是冤家,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醫生都必須一視同仁,把他們看成是自己的家人一樣。看到病家的痛苦,就好像是自己的痛苦,哪怕自己再勞累,再饑渴,也要趕緊救治,不得耽擱;也不能瞻前顧后,患得患失,自慮吉兇,護惜身命。像這樣的醫生才可以稱為“蒼生大醫”,否則的話,就是“含靈巨賊”。
孫思邈還認為,作為一個“大醫”應該具備不避臟臭、不貪財物的品德。在醫療實踐中他對一些患有瘡痍、痢疾的病人,盡管其“臭穢不可瞻視”,但不存一點嫌棄之心,不避臟臭,照樣認真診治。行醫者不得嫌貧愛富,不得貪圖錢財,否則“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除此之外,孫思邈在其著作中還要求醫生謙虛謹慎、博覽好學,不驕傲自滿、沽名釣譽等等,全面論述了一個好醫生所應有的道德品質。他自己也嚴格地按照這些要求去做,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例如,他對于那些“人所惡見”的麻風病人也不嫌棄,曾親手治療麻風病600多例,“莫不一一親自撫養”,同病人相互配合,使一些麻風病患者恢復了健康。
由于孫思邈結合實踐,虛心地廣泛地學習各家之長,所以知學水平很高,有許多獨特的貢獻。其中,對腳氣病的治療最為擅長,歐洲于公元一千六百四十二年,開始作腳氣病的研究,而孫思邈早在公元六百年左右,已經詳加論述,并掌握了正確的防治方法,比歐洲早了整整一千年。孫思邈特別重視婦幼保健,是創建婦科的先驅。他在《千金要方》中首例婦科三卷,兒科一卷,把婦兒科放在突出的地位。他還打破當時醫學界“各承一業”的陋習,主張用綜合療法治病。他說:“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炙,內外相扶,病必當愈”。他本人用藥、用針、用炙都很精熟,對病人,不問“貴賤貧富”,不分“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趕救”。《歷代名醫圖贊》稱道:“唐孫真人,方藥絕倫,扶危拯弱,應效如神”。
孫思邈晚年隱居五巖山,一邊潛心研究醫學理論,一邊采藥煉丹,為四方百姓治病,在當地留下了許多傳說。據說有次他下山采藥,遇到兄弟二人,他們跑在他面前,求他救救他們的父親。言其父親憶有兩天不能排尿,痛苦不堪,急得全家團團轉。孫思邈隨他們來到其家,見院內小蔥長得挺撥青嫩,他隨手揪下一枝蔥葉,經病人尿道插入,很快病人排尿成功。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草藥治療,老人恢復了健康。病人全家千恩萬謝。孫思邈就地取材,在那時能施導尿術,被杏林傳為佳話。這一技術比西方早用了一千多年。
孫思邈一針救母子二命的故事也在當地廣為流傳。傳說有一天孫思邈外出行醫, 看見一行出殯的隊伍迎面走來。他停在路邊觀看,突然發現從棺材上有滴滴鮮血流出,他趕忙攔住眾人,問明原由,得知是孕婦難產而死。他開棺查看,只見一婦人面黃如紙,身上滲出鮮血,孫思邈查看了病人的鼻息和脈象,取出三根銀針,刺入人中、中脘、中極,孕婦很快蘇醒過來,回去后順利地生下一子。
傳說,在五巖山南白龍廟有一小白龍,頭上有長了一個腫瘤,疼痛難忍。他仰慕孫思邈的高超醫術,便化為人形,到藥王洞請求孫思邈醫病,孫思邈忙上前給它用針刺破膿皰,取出膿液,又給他敷上草藥。大約過了三個時辰,那腫瘤消失了,很快長出紅絲絲的新肉來。這白龍一下精神起來,他化為原形向孫思邈致謝。孫思邈叮囑他要一心向善,為百姓造福。從此,白龍廟一帶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
在大河澗附近的山上,曾有一只斑斕猛虎,經常吞食當地百姓的牛羊。一次,它被牛骨卡到了喉嚨,吃不進咽不下。它守候在藥王洞前祈求孫思邈為它醫病,孫思邈查看了一下傷情,便將手背伸進老虎的喉嚨里,將牛骨取了出來。老虎的傷好之后,再也不禍害百姓了。為了感謝孫思邈,它便成為孫思邈的坐騎,至今,在民間流傳的畫像上孫思邈依然是騎虎而行。
據《舊唐書·孫思邈傳》記載,唐高宗永淳三年,享年102歲的孫思邈去逝。據說,孫思邈去逝后,身體化為神仙,只剩一堆衣裳。在我市五巖山附近,當地百姓傳說,孫思邈 在百歲高齡寫完《千金翼方》后,于第二年便仙逝于藥王洞。《太平廣記·神仙傳》中曾有孫思邈死而復生為人治病的故事。當地百姓至今還有人常能見到一位神秘的老人在五巖山附近飄然而行。有人說,孫思邈又回到了五巖山,也許這只代表了人民群眾對孫思邈的懷念之情,但孫思邈對五巖山以及后世的影響將永遠也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