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風送爽,丹桂飄香的時節,我們去紂王殿村的馬軍峪踏訪紂王的足跡,從中想發現當年紂王在此屯兵時的一些蛛絲馬跡。出我們所料,卻聽到許多和紂王有關的傳說故事。
9月4日上午,在紂王殿村支部書記逯海群、對寺爻支書閆觀義陪同下,沿峪間小道迤邐前行。峰巒翠黛,林木茂盛,花椒離離,香味撲鼻;列柿垂垂,宛若流丹;野花簇簇,綻放馨香;溪水潺潺,如奏琴弦。時而見梯田中的男男女女,滿臉堆笑,正忙著收獲勝利的果實,他們揚鎬揮鐮,猶如當年紂王的虎賁在操練。
我們談笑著來到五龍泉邊,舉目遙看南山,峻峭的峰巔昂立著一軀妙齡少女,高挽螺髻,乳房隆起,含情脈脈,遙望朝歌,群眾稱之皇姑峰。相傳,當年紂王親征東夷時,把皇姑留在這里。她思念父親,便登臨峰巔,鵠望東方,昐父凱旋。盡管她望眼欲穿,卻不見父親歸來。久而久之,便化作石人,永駐人間。這雖是傳說,卻蘊寓著世人對紂王的縷縷思念。
皇姑峰的右下方,有一個直徑2米的圓形洞,里面石筍如林,恰似一群衣冠楚楚的雅士高人,謂之“群賢謁明主”。據說紂王平叛東夷之后,天下一統,四海歸心。隱居在昆侖山上的一群隱土欣喜不盡。他們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前來投靠紂王。剛到紂王殿,就傳來不幸的消息,武王不義之師暗襲朝歌,紂王以身殉國。他們義憤填膺,發誓不作周民,便隱于洞中,絕食相爭,坐化成仁。這與伯夷、叔齊“不食周栗”的故事何等相似,不僅道出了“一臣不保二主”、“好馬不備二鞍”的倫理觀念,也說明紂王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連想起太史公司馬遷對紂王的描述“聰慧敏捷,能言善辯,體壯力強,力格狂獸”,“有倒曳九牛之力,托梁易柱之威”,令人頓生敬畏。《封神演義》中強加給他的諸多罪名,怎不讓人置疑,令人遺憾!
繼續前進,步步登高,攀沿20米,登上一個小山包,謂之“點將臺”。相傳,紂王當年就是站在這個山包上指揮馬軍的操練,點兵遣將。山包北側有個形似寶瓶的山洞,高約5米,洞口左側有一匹雄獅蹲坐,好象把守洞口。洞頂鐘乳垂垂,宛如倒掛的蠟燭,惟妙惟肖。這里也流傳著一個和紂王有關的故事。當年紂王在此屯兵時,這一帶發生瘟疫,楊枝觀音聞訊后,駕著祥云,來到馬軍峪給士兵治病。她站在云端,一手托寶瓶,一手持楊枝,沾取寶瓶中的甘露水,拂灑峪中蠲除病疾,人畜安康,操練如故。為確保紂王安全練兵,楊枝觀音就把寶瓶藏匿洞中,以防不測,又把坐騎留在洞口把守。洞口的獅子就是楊枝觀音的坐騎。這故事雖然幽默詼諧,卻說明紂王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峰回路轉,步移景遷。越向前走,山谷漸窄。峰巒峻峭,嵐氣繚繞,林木參天;山泉叮咚掛崖壁,翠鳥聲聲鳴枝頭。險、奇、秀、幽盡在谷中。斬荊刺,穿草叢,終于到達十里馬軍峪的盡頭。一座壁立的山崖橫在兩峰之間,左側兀突一個山峰,宛若兩個巨人巋然屹立,謂之“南極王母峰”。坐在樹蔭下小憩,逯海群同志講述了南極王母峰的由來。南極仙翁聞訊紂王在這里屯兵習武,欲稱雄天下,建立霸業,對他的雄才大略十分賞識,便邀約西王母一同來看個究竟,助他一臂之力。他們駕著仙鶴翱翔而至。目睹這里的秀水青山,勝似瑤池蓬萊,便駐足這里觀賞。他們沒有見到紂王,所以紂王吃了敗仗,他們也深感憮然。聽支書的介紹,舉目仰望,那南極仙翁好象望天長嘯,無限惆悵,真乃形真神似,鬼斧神工。
最后我們踏勘了轉輪洞。據傳,洞中有個石輪轉動不止,故名。提心吊膽,用盡九牛二虎之力,手扒石掣攀沿到距地面3米多高的洞中。石輪不復存在,倒也令人茅塞頓開。在20米長的洞里,琳瑯滿目的鐘乳石千姿百態,有的似長蛇蜇棲,有的象虬龍出水,有的如鱷魚攀壁,有的則象蜥蜴嬉戲……洞之盡頭,坐著一尊慈祥的彌勒,大腹便便,笑容可掬,那幅描繪它的楹聯頓浮腦際:大肚能容,容世間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彌勒身傍蹲臥一匹獅子,雙目炯炯,神韻十足,對面壁上一只雄鷹,展翅欲飛,好象為彌勒送來世間奇聞。站在三角形的洞口,舉目東眺,20米遠的崖壁上有個高約3米的石龕,龕內并立兩尊佛象,迦葉和比丘,身著削肩長衣,舒展飄逸,垂手而立,似接引狀,謂之“二佛迎賓”。此龕和轉輪洞遙相呼應,渾然一體,極目遙望這幽幻深邃的峽谷,不勝感嘆:“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返回途中,一個困惑多年的問題不時浮現腦海:紂王真的是個昏庸的暴君嗎?今天的踏訪,答出了相反的結論,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毛澤東語)千秋公案,應該洗雪,還他本來面目。僅賦小令《憶秦娥》聊陳心志。
憶秦娥·馬軍峪懷古
馬軍峪,萬駿嘶聵飛鳴鏑。
飛鳴鏑,威武之師,所向披靡。
文韜武略定乾坤,奸宄合謀暗兵襲。
暗兵襲,千秋公案,自當雪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