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很多聞名于世的樓閣,比如,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文中的岳陽樓、唐代詩人崔顥詩句中的黃鶴樓、唐代詩人王勃詩境中的滕王閣、當代散文家余秋雨筆下的天一閣等,它們不僅以建筑的奇絕壯麗、文化的厚重悠久而聞名,更因文人的妙筆生花而著稱。然而,放眼當今一個個被現代建筑侵蝕的城市,那些彰顯中國古建筑傳統文化魅力的亭臺樓閣卻是那樣的鳳毛麟角,它們有的在歲月的風雨里凄然傾頹,有的在時代的浩劫中蕩然無存。
位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浚縣古城中心的文治閣和那些著名的樓閣相比,雖說不曾名鎮四海,卻也別有一番風情。如果說,那些聞名天下的樓閣是名門望族、大家閨秀,這小城中心的文治閣便是默默無聞低調修行的民間智者。
我曾看到著名畫家譚翃晶女士畫筆下的樓閣,它們匯集了各民族、各區域瀕臨消失的中國古建筑。當看到這些畫的時候,我不禁由衷驚嘆:這世上沒有任何建筑在畫家的筆下,能夠如中國古建筑這般如詩如畫,如夢如幻。它沒有生硬垂直的線條,有的只是曲線的美感以及線條的交錯與重疊帶來的震撼。
在譚翃晶女士的畫筆下,有一幅單畫樓閣的畫,雖說只是簡單幾筆線條的勾勒,卻是別具美感,且似曾相識。它單體高閣,上下三層,簡單古樸:下層拱形券孔,可行車通行,中層磚孔女墻,上層雕花木格,層疊挑起的屋檐,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浚縣古城中心的文治閣都是那樣的相像。
這便促使了我再次登閣的沖動。現存的浚縣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廢州為縣時,之后幾經增修。文治閣位于古城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穿心而過,四條大街以各自的方位冠名:南大街、北大街、東大街、西大街。人們在叫著這些街道名稱的時候,就像叫著家中的老大、老二那樣的隨性、親切。是的,從古至今,古城中的人們就一直把世代生活的地方作為自己的家園來呵護了。
這四條大街及文治閣猶如古城的骨架,構建了浚縣明清古城的建筑格局。2011年11月16日,國家住建部歷史文化名城檢查驗收組表示。“老城十字街是整個老城的主干,它奠定了老城的格局和機理。十字街中心的文治閣在古代城鎮體系中,是一個等級地位的象征、標志,它的體量、樣式、顏色等等,都遵循著古代傳統城市建筑規制。”
我是經護城河上的云溪橋,走西大街去往文治閣的。其實,從古城四個方向的主要城門直走,都能經過這座閣樓,因而最初人們就叫這座閣樓為中心閣,是古城人聲最為鼎沸之處。明萬歷三十年(1615)為更好地傳播訊號,人們移鐘于閣上,中心閣便被稱之為鐘鼓樓。清順治六年(1649)毀于火。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縣梁通洛重修,在原低矮的地基上,增高臺基,易木為磚石。或許是因為文治閣經歷了戰火的洗禮,人們希望新建的樓閣不再遭受戰火的摧殘永久保留,于是改名文治閣,取以文為治之意,不僅寄托了百姓愿天下太平的美好心愿,亦迎合了當時康熙帝崇尚文治的上意。
樓閣門洞下鋪設的厚重青石,在歲月的打磨下光滑如砥。天津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副主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陳雍在參考了浚縣文治閣說,文治閣四門穿心內青石的鋪設是最有特點的。“明清城都是四門穿心,中間一塊方石,四個門洞道路向中間去鋪,這種鋪法保存至今的已不多見。文治閣還能保留著當時鋪石的原裝,是十分難得的。”
走到閣的北邊可以看到有扇小門,人們可以從此登閣。平時這小門總被緊鎖著,通常只有在正月出會(社火,當地俗稱會)的時候,文治閣才會被打開,這更增添了它的幾番神秘。在工作人員的引領下,筆者有幸再登樓閣。
在拱券的上層四周環有走廊,圍欄用磚孔女墻砌就,環繞樓閣,行走于走廊上,古城人物風景似觸手可及,城中車水馬龍之聲也不絕入耳。環繞的走廊將空間延伸,是建筑與自然的和諧相融,我不僅為中國古代建筑設計的獨具匠心而贊嘆。文治閣,作為古城中心的標志性建筑,它不僅僅是一座樓閣,更有古人愿與天地自然和諧共處的人文精神。
它的輪廓在空中留下的優美剪影,仿佛與天地融為一體,與自然和諧相生。是的,這就是中國古代樓閣所體現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
“早時,鐘鼓樓上層供奉福祿壽,下層東南角有鐘,西北角有鼓。早上鳴鐘6下,午間十二點鳴鐘12下,太陽落山的時候擊鼓,我都還記事。”今年75歲的李順波老人祖上為古建世家。回憶起鐘鼓樓沿襲古代晨鐘暮鼓報時制度時老人依舊記憶猶新。
敲鐘擊鼓是古時城市管理的一種方式,古代沒有鐘表,人們以圭表或銅滴漏
浚縣縣城中心的鐘鼓樓不僅是古代報時制必不可少的標志性建筑,也是古時縣城內傳遞重要信息的媒介。鐘鼓樓二樓四面窗戶上方原來各懸一木匾,上面分別寫有“視承顧問”、“面奉特知”、“三待經莛”、“五知貢舉”。研究這些匾額題詞讓我們看到了鐘鼓樓作為封建社會禮制性建筑在古代社會中所體現出怎樣的政治地位。
在閣樓內有三通鑲嵌于墻壁上的青石碑刻。為清康熙年間重修文治閣時所記,一為梁通洛《文治閣記》,一為趙質的《文治閣記》,一為張皙的《重修文治閣記》,碑文中詳細記載了當時重修文治閣的始末。
沿著樓閣內陡直的木質樓梯,登上閣樓的最頂層,透過四面木質窗欞,古城風貌盡收眼底。昔日,文治閣周邊牌坊林立,商鋪櫛比。東面伾山氤氳,西面衛水湯湯。山依水,水繞城。閣上四面懸掛的石刻匾額“丹流東壁”、“壁瀉西山”、“清環黎水”、“黛護伾嵐”,生動再現了曾經登樓攬勝的一番美景。
昔日,為加強浚縣城防御,浚縣古城墻外環有護城河。城西以衛河為屏障,其余三面開挖護城河,長8里,寬兩丈。古人云:“浚城如舟在水中,則所謂舟居非水矣,雖然天如倚,蓋地若浮舟,寧惟此城哉。”當時,城內的房舍樓高不過兩層,文治閣無疑成為城中登臨的制高點,登臨古城中心的文治閣,遍可舉目舟中。文治閣內壁鑲嵌的清康熙年間梁通洛《文治閣記》碑刻中如此描述:“巖巖榱桷,耽耽棟柱,不偏不倚,宅中而處。舉目舟中,可坐而見,故遠近之人皆呼為中心閣焉。”
文治閣遂成為當時許多文人騷客登樓攬勝、懷古思遠、吟詩作文、抒發性靈的藝苑圣地。梁通洛《文治閣記》碑刻這樣描述:“上開入扉,便觀攬也……登臨之樂,于斯為最。若乃晴光搖樓,四野煙開,釃酒相屬,嘯歌而管弦,則學士之藻思也。”
只可惜如今古城東、南、北三面護城河已被填平,“浚城如舟在水中”的奇特景觀再難得以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