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為漢民族民間傳統節日,稱“立夏節”,流行于全國各地。夏有“大”之意,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古代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這一天,帝王要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舉行迎夏儀式,并祭祀炎帝和祝融。君臣一律穿紅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愿望。
近代民間,有嘗新和稱人之習,此日人們將小麥、大麥穗在火上烤熟,以嘗新麥之鮮;或稱人之輕重以祈福。立夏也是個重要的節氣,民間以立夏日的陰晴預測收成。客家民諺有:立夏吹東風,田禾收割豐;立夏吹北風,十個魚塘九個空;立夏小滿,江河盡滿;四月無立夏,新米糶老米價……
舊時的立夏節日中,鄉間習慣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白粳米煮成“五色飯”,稱為“立夏飯”。用紅茶或胡桃殼煮蛋,稱為“立夏蛋”,相互以此饋贈。還用彩線編織蛋套,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上。在寧波立夏節的習俗中要吃“腳骨筍”,將烏筍燒煮,每根三四寸長,吃時要揀兩根相同粗細的筍一口吃下,說吃了能“腳骨健”。福州流行煮鼎邊糊“做夏”。傳說明嘉靖年間,福建沿海城鄉遭倭寇騷擾。戚繼光帶兵入閩剿倭,老百姓常送糧犒勞戚家軍。一天,一股倭寇撲至福州南郊,戚家軍緊急集合迎戰。情急之下,百姓把肉絲、蜆子、金針菇、木耳、干貝等混煮成高湯,涮米糊于鍋邊,不消一刻鐘,一鍋又一鍋的鼎邊糊就做出來了。眾將士吃飽后奮勇上陣,把倭寇消滅在海邊。從此人們“做夏”吃鼎邊糊,緬懷保家衛國的民族英雄。(丘祥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