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貴純凈的顏色釉造就了中國瓷器發展史上一個繁榮昌盛的重要時期,涌現出雄冠群窯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清代前期,工藝品創作繼承晚明復古精神,摹古、習古之風盛行,尤以雍正皇帝品味精雅,對宋瓷不事雕琢的素雅之美甚為欽慕,故命景德鎮加以仿制。景德鎮御窯廠的瓷器燒造經康熙、雍正兩朝勵精圖治,至乾隆時期進入歷史的最高潮。圖中展示的兩件瓷器,皆為乾隆時期的精彩之作。
釉里紅是元代景德鎮創燒的一種釉下彩繪。由于燒造條件極為苛刻,加之燒制時工藝技術掌握難度大,故成功率低,從元末明初釉里紅器皿來看,紅色多呈色偏向灰褐,直到永宣時期才燒出呈色紅艷、色如寶石的釉里紅,但產品甚少。成化之時,由于工藝簡便的釉上彩代替了釉里紅,造成釉里紅一度中斷,直到清代康、雍、乾三朝才得以復蘇,這時的釉里紅發色較為純正艷美。
乾隆時期釉里紅瓷更是受到皇家指派繼續燒造。乾隆四年(1739)唐英在京觀樣并親自領旨燒釉里紅瓷,此事在《清檔——唐英奏折六十二號》中都有所記載。而乾隆時期釉里紅品種的主要特點也如文獻記載皇帝所要求的那樣:色調典雅、紋飾清晰。此般特點于清乾隆釉里紅團龍紋葫蘆瓶中多可識見。
此瓶呈葫蘆式樣,外壁以釉里紅作裝飾,葫蘆之上下腹紋飾構圖相同,均以團龍紋作為主題紋飾,分為四組,間以花卉紋相隔。外足底部中央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章法規矩,嚴謹大氣。釉面肥潤,釉里紅發色典雅,紋飾筆觸纖細,堪稱乾隆時釉里紅品種的經典之作,殊為難得。此瓶以取其諧音“福祿”的葫蘆瓶式樣呈現,據檔案記載,此類樣式多用于祝壽,查閱目前已知資料,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隨安室陳設著一對乾隆釉里紅團龍紋葫蘆瓶;北京市藝術博物館也藏有一件相同的乾隆釉里紅團龍紋葫蘆瓶。近年拍賣場上曾出現過與此瓶造型一致、紋飾略有不同、同樣以釉里紅燒造的清乾隆釉里紅穿枝螭龍圖葫蘆瓶,于2010年春在香港蘇富比以4322萬元港幣成交,足見釉里紅葫蘆瓶之珍罕程度。
乾隆時期,時處清王朝鼎盛時期,其制瓷業也達到了歷史頂峰。生產工藝更是精益求精,制作精湛,器物造型豐富,裝飾紋樣繁多,美不勝收;其中出現了一批仿宋代各大名窯的瓷器,惟妙惟肖。乾隆一朝瓷藝精進,離不開督陶官唐英的殫心竭慮,仿古采今,集歷代名窯之大成,括中外良器之精萃,鑄就清瓷之輝煌。清乾隆仿官釉三連葫蘆瓶可算其中的精品。
清乾隆仿官釉三連葫蘆瓶,瓶身由三個葫蘆重疊而成,連通一體,分別有三圓口,中腰緊收,醬褐色三連弧式圈足,底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款。器型優美,線條婀娜,制作考究俊逸挺拔,靜穆之中透出高貴典雅之氣。通體施仿官釉,釉面瑩潔溫潤,色澤淡恬幽靚,厚若堆脂,加之瓶體造型別致,雋雅端麗,古釉之美與當朝之器完美結合,相互映襯,相得益彰,達到了師古而不泥古的藝術追求。這兩件瓷器將在中國嘉德2014年秋季拍賣會中予以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