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華夏姓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姓氏是人類社會發展進化的歷史產物,在人們的社會活動和傳統風俗諸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據有關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人具有世界上最久遠的姓氏傳統,從古至今產生過上萬個姓氏,經歷了大約6000年延綿不斷的演變發展過程。而在這上萬多個姓氏中,經初步統計,起源于河南的有1500姓,其中單字姓1014個,雙字姓484個,三字姓2個,占古今姓氏總數的13%。在當今中國常見的100大姓(約占漢族人口的87%) 中,源于河南或部分源頭在河南的有73姓,其中前5大姓中的李、張、陳均起源于河南,王姓和劉姓最早的一支也是在河南形成。第6至第19大姓中,除趙、吳、徐、馬4姓的起源與河南無關外,其余10姓中的黃、周、林、郭均起源于河南;孫、胡、何姓的主源在河南;高姓最早的一支及由古代少數民族鮮卑族是樓氏改成的一支也出自河南;楊、朱二姓中由鮮卑族三字姓改成的一支在河南洛陽形成。
宋代啟蒙讀物《百家姓》收錄有504姓,其中郡望在河南的有115姓,占1/5強,居全國各地之首位。郡望之稱始于漢末,歷魏晉南北朝逐漸固定下來。在隋唐時期,人們把郡望視作某一大姓的祖居地和發祥地,以后郡望則逐漸演變成該姓的祖籍或出身的代名詞。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北方最著名的四大郡望是范陽郡 (今河北保定一帶)盧氏、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一帶)崔氏、滎陽郡(今河南鄭州一帶)鄭氏、太原郡(今山西太原一帶)王氏,俗稱范陽盧、清河崔、滎陽鄭、太原王。這些姓氏的子孫后代不管走到哪里,都共同認為這四郡是他們的祖居地和祖根所在地。
中國古代的“得姓受氏”與一個地區的地理環境、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狀況關系密切。河南古稱中州、中原,位于黃河中下游,從西部高原奔瀉而下的黃河經關中向東貫穿河南全境。這里地勢平坦,水源充足,氣候溫和,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滋生、棲息和繁衍的良好場所。早在距今五六十萬年至一二萬年前,華夏先民們就在中原大地上勞動、生息,到距今七八千年時,他們已脫離了野處穴居、獵取野生、茹毛飲血的生活方式,進入到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定居生活。如今河南各地發現的數百處古聚落遺址,就是先民們留下的活動遺跡。
河南的歷史悠久,古代文化輝煌燦爛。中國七大古都,在河南境內有3個:殷都安陽,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這里長期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古就有“問鼎中原”、“中原逐鹿”、“得中原者得天下”等說法,足見中原地位的重要。河南文化遺物豐富多彩;1987年在濮陽出土的蚌塑龍,是最早的龍圖騰,被譽為“中華第—龍”;安陽殷墟發現的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淇縣云夢山鬼谷子講學處,被稱為最早的軍事學校;洛陽市的白馬寺,是我國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少林寺為我國佛教禪宗祖庭;登封縣告成鎮觀星臺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天文臺。史學家稱譽河南為“中國的歷史自然博物館”。
河南的歷史名人燦若群星,既有雄才大略、叱咤風云的政治家、軍事家、又有睿智驚世、才華橫溢的思想家、文學藝術家和科學家。其中被尊為“圣”的有道圣老子(李耳)、醫圣張仲景、詩圣杜甫、畫圣吳道子、樂圣朱載堉等。
河南古老深厚的文化傳統所形成的民族文化之根,深植于中原大地,濃縮了6000年中華文明史,閃耀著炎黃子孫勤勞智慧之光。姓氏的起源、演變與—個民族歷史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許多姓氏在河南形成就成為必然了。
早在上古時代,我國姓氏已有出現,當時的姓和氏是兩種概念,意義不同。姓是表示有血緣關系的世系同族稱號,起源于母系氏族社會;氏出現較晚,產生于父系社會,是由同姓衍生出來的分支。我國姓氏混稱,啟始于周朝末年,到漢代,姓和氏已經沒有什么區別了。顧炎武《日知錄》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史記》,始混而為一”,指的就是漢代姓氏不分的情況。對于中華各姓氏的起因,宋代史學家鄭樵曾專門研究過,他把得姓受氏的情況歸納為32類,比較全面,但仍有許多情況未能包括進去,如因避禍改姓,因避諱改姓,因讀音訛誤變姓等。
一般來說,我國較古老的姓氏最初是與先民的圖騰崇拜有關,許多姓氏即是由圖騰轉化而成的。在遠古時代,各部落(或部族)都有自己的圖騰崇拜,并以此作為本部族的標記,如舜族以鳳鳥為圖騰,丹朱(堯子)族以鶴為圖騰。殷先祖以玄鳥(燕子)為圖騰。蚩尤族以蛇為圖騰等。我國西北高原的部族則多以野獸為圖騰。《史記》記載黃帝率熊、羆、貔、貅、貙、虎與炎帝大戰,這六種野獸就是六個部族的圖騰,后來有些就演變為姓氏。
中國古部族有相當一部分是在中原地區活動,并在中原形成了許多古老的姓氏。1921年在河南澠池仰韶村首次發現的仰韶文化陶片上,有魚、鹿、蛙及人首蛇身圖像,應是當時的氏族圖騰標記,也極可能是當時原始“姓”的標記。而傳說中“制嫁娶之禮,正姓氏”的太昊伏羲氏,風姓,被稱為“人文初祖”,正是處在中國圖騰制的標本時代,其活動中心就在今河南東部的淮陽一帶。炎帝部族初居于姜水流域,后向東發展到中原地區,其子孫成為一些姓氏的祖先。黃帝族也是由西部入居于“軒轅之丘”,地在今河南新密東南。他號稱有熊氏,其族長期在中原活動,后代支脈繁盛,派生出許多姓氏。據《史記·三代世系表》載,在中原地區各代居于統治地位的部族,如顓頊、帝嚳、堯、舜以及夏、商、周等,全都是黃帝的后裔。又據《世本》統計,黃帝直系子族有25宗,12姓,后發展到101個屬地 (方國、諸侯國),510個氏。
夏商時期,從奴隸制興起到全盛,是華夏姓氏大發展時期,而這兩個朝代的活動中心均在河南境內。夏朝除建都于嵩山一帶外,它的很多屬國也在河南,如許(今許昌)、斟灌(今濮陽)、顧(今原陽)、葛(今寧陵)、韋(今滑縣)、莘(今開封陳留鎮)、觀(今清豐)等。殷商始祖契,最早的封地在商(今商丘),后屢易其地,多半不出河南。據統計,商王朝70多座城邑,有30多座在河南境內。從現今發掘的鄭州商城遺址規模判定,早在3000年以前,這里曾居住過相當多的居民。
周代至秦朝,是姓氏普及和定型時期,持續時間長,產生姓氏多。而今河南轄區在周代占有重要位置。西周雖定都于鎬京,但建國初期便營建了洛邑,以控制中原。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洛陽便成為周朝的統治中心。周朝有很多重要的諸侯國在河南境內,如鄭、衛、蔡、虢、宋、陳、呂、許、申、息、黃、蔣等,后來這些國名都演變成姓氏。到戰國時,“七雄”之中的韓國、魏國大部、楚國一部分、秦國一小部均在河南。總計,周代上千個方國、部落、氏族,有相當一部分居于中原地區,其后演化出近千個姓氏。
秦漢以后,歷代定都于中原的王朝多達20余個,其中通過賜姓、改姓又形成了不少姓氏。古代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入居中原的也有很多,他們與漢族同化而使用漢字姓,如北魏孝文帝率鮮卑族眾百萬人入居洛陽,實行漢化政策,改114姓,有些衍為中原大族。這樣,在中原形成的姓氏就更多了。
總之,從姓氏的萌芽、產生,到發展、普及、定型,無不與河南息息相關,從而使河南成為華夏姓氏的一個主要的發祥地。
漢代以后,中原地區多次遭受到戰爭和自然災害破壞,人民被迫背井離鄉,向全國各地輾轉播遷。中國歷史上的幾次人口大遷徙,大多數以中原為出發地。如東漢末年到魏、蜀、吳三國分治時期,中原百姓為避戰火紛紛向蜀、吳遷徙;晉永嘉年間大批移民隨晉室南奔;唐代中后期隨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父子入閩和唐末隨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的中原將士及家屬;宋代靖康、建炎年間為避金兵而南下的中原百姓;元代和清初南逃的漢人等。這些中原移民的后代,又成為我國南方一些姓氏的開基祖。如福建的陳、鄭、林、黃等姓,多是唐代入閩將士的后代,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又于明清之際徙居臺灣及東南亞。鄭成功的祖先是河南人,明末,鄭成功入臺灣時,率有大批將士,多是中原移民的后裔。客家人的祖先就是自晉代開始由中原南遷的漢人,與后來各代的移民匯合,長期保留著中原的語言及習俗,形成了 —個獨特的民系。他們繼承了中原人固有的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品格,富有開拓進取精神,為我國南方的經濟發展和中華民族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今,他們之中有很多人移居到海外,子孫遍布世界各地。
數典不忘祖,葉落要歸根,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近年來,旅居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來到中原尋根訪祖,鄭、林、謝、楊、陳等姓還舉行了大規模的祭祖聯誼活動。河南人民對此表示熱切的歡迎,希望他們為祖居地的經濟發展獻策獻力,為人民的富裕幸福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