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文章

中國姓氏的當代形態

2013/10/12 9:12:27 點擊數: 【字體:


中國姓氏的當代形態


    據報載:江蘇蘇州出了個姓“點”的小孩兒,這個孩子既是父系的獨生子女,也是母系的獨生子女,爺爺、奶奶與外公、外婆都希望能跟他們姓。于是各執己見,相持不下。最后由外公拿出了最佳方案,這就是不隨任何人姓而是另取一個新姓——“點”。其理由是:姓名本是一個人的特定符號,突破傳統姓氏是完全可行的;“點”字下有四點,分別代表全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四個姓,“點”字上為占有的“占”字,姓“點”即表明這個孩子為“全家四姓共同占有”。

  另據2007年8月教育部召開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新聞發布會”介紹:據2006年調查,全國姓氏有2.3萬個,其中129個常用姓氏占總人口的87℅。現在的姓名結構已逐漸發生變化,出現了四個字以上的姓名,還出現了“趙一A”、“奧斯銳娜王”等極端個性化的名字,有個小孩的名字竟然叫@,取其音近“愛他”。(《光明日報》2007年8月21日)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定勢,姓是祖先所傳,名是父母所授,名字不合意,或可自取一個,但這個姓是萬萬不能變更的。而如今,卻對祖先傳承下來的姓氏采取如此輕率的“否定”,不但可以棄之不傳,而且居然可以另造一個。假如孔老夫子在世,必定要大聲嚷嚷“禮崩樂壞”了!但是,時代畢竟不同了。中國的姓氏制度自先秦發展至今,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且不說經過秦漢姓、氏合一,由氏成姓,姓氏世系已難以考辨;也不說歷史上因民族融合,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姓氏互相轉化混淆,或因避諱、避禍、避事、音訛、省文、復音姓氏單音化等改為新姓,致使中國的姓氏已變得十分錯綜復雜。

  今天要在中國大地上,找出一個自黃帝以來一直是百分之百的純本宗本姓血統的姓氏,恐怕是不會有的事了。穿過幾千年風風雨雨的時光隧道,經過幾千年天翻地覆的歷史變遷,作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和作為生命個體象征的專有符號的姓氏,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呈現出既不同于傳統模式而又與傳統有著密切聯系的新形式。

  第一,姓氏觀念開始淡化,出現“姓名”合一的趨勢。

  按照傳統觀念,姓氏代表的是家族、宗親、血緣。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是共姓至上的群體原則,傳統社會形成了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綱常,姓與祖宗、群體密切相聯,只有那些不孝子孫或被宗族除名出族的人才會改變自己的姓氏。一個人即使對家族再不滿,也不會對自己的姓氏有意見。歷史上有的家族改姓,總有著出于萬不得已的原因。改了姓氏,就等于拋棄了祖宗,斷絕了香火。在中國人的眼里,姓是“傳宗接代”的標志,具有強烈的生命血緣意識,孩子跟誰姓,就意味著他是誰家的后代(尤其是男孩),所以我們的祖宗老規矩一直是子承父姓,有女無子者,則借子傳姓,或招一個“倒插門女婿”傳姓。直到現在,我們還可以聽到夫婦因子女跟誰姓而引起爭吵甚至上法院的事情,當然這種情況正在減少,現在更普遍的現象是家族觀念的劇變導致姓氏觀念淡化。

  家族觀念的劇變是因家庭結構的變化所致。在當今中國,像曹雪芹筆下《紅樓夢》中的賈府、巴金筆下《家》中的高家那樣“四世同堂”、“五世其昌”的傳統大家族早已解體,由一對夫妻和未婚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已成為當今家庭結構(主要在城市)的主要成分,幾千年來以男子為家庭中心的傳統觀念也正在逐漸消亡。家族制的破裂必然促使宗族觀念淡。欢唐方洕陌l展,又促使人們以利益、價值等新的需求標準來確定人際關系,傳統的以血緣關系按宗族類別確定活動區域或交往對象則已退居其次。于是,同一姓氏的房族內依親疏遠近和長幼輩分來界定尊卑的方式已顯然失去了效力。再加之獨生子女家庭普遍增多,使親族間的關系網大為簡化。在這種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動下,傳統的姓氏觀念產生了根本性的動搖,這表現在:

 。ㄒ唬┳映懈感盏牧曀滓寻l生變化,子女可以從父姓,也可以從母姓,或以父母合姓作為名字,有的甚至另取一個新的姓,如上面講到的“點”。

  (二)現代社會勿論姓氏,勿論性別,勿論門第,勿論家族,只有職務之分,而無尊卑之別。一個人的價值取決于他(她)的智慧才干和對社會貢獻的大小,與他(她)姓什么,出身什么家庭,已不甚重要。因之,姓氏僅對家庭具有意義,而對整個社會來說,意義已不大。姓氏已不再具有以前那樣嚴格的固定性,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改變姓氏,他人無權干涉。《民法通則》第99條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ㄈ“姓”、“名”合一的趨勢正在開始,這主要流行于知識分子群體。例如,有的作家、藝術家長期使用固定的筆名、藝名,而原名卻被淡忘了。筆名可能是一個詞匯,如碧野、柳青、田地,這就很難區別其中某字是姓,某字是名。李芾甘的筆名叫“巴金”,到底是姓巴名金,還是就叫巴金而不必再分姓名,人們對此都不會深究。著名書法家、北師大教授啟功先生,并不姓啟(姓愛新覺羅),而是名叫啟功,由于長期以“啟功”行世,不少年輕人都以為啟功先生姓“啟”。隨著社會發展,我們的姓氏制度還將繼續發生變化。

  第二,姓氏分布不平衡,大姓人口爆炸。

  中國古今使用的漢字姓氏,多達兩萬余個。但由于數千年的歷史發展演變,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古今大量姓氏已經廢棄不用,由此造成我國姓氏在全民人口中分布極不平衡的狀況,表現為姓氏用字單調、大姓人口比例龐大等現象。我國目前使用的漢字姓氏約為3600個,而在漢民族中有87%的人僅用了100個常用姓氏,也即在11億人口中約有9.5億多人只用了100個姓氏。在這100個姓氏中,王、李、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等19個大姓的人口卻占了漢族人口的55.6%,也即全國大約有一半人口只使用這19個姓氏;而在這19個大姓中,居于前三位的李、王、張三個“超級大姓”則占了漢族人口的22.4%,其中以李姓最多,約占7.9%,王姓占7.4%,張姓占7.4%,這就是說全國約有2.5億的人只用了這三個姓。

  大姓之所以“人滿為患”,這是長期的歷史積淀造成的。首先這些大姓在歷史上往往就是“國姓”(帝王之姓)或是世族望姓,人口一直較多。如排列在當今人口最多的前面19個姓氏,曾為“國姓”者有:李、劉、趙、朱。李姓——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立國276年(618-690,705-907)。劉姓——漢高祖劉邦,開漢朝414年基業(西漢:前206-9,東漢25-220),另有蜀漢、北朝前趙、南朝宋,其君主也為劉氏。趙姓——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國祚320年(960-1279)。朱姓——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國祚294年(1368-1661)。李、劉、趙、朱四姓所立唐、漢、宋、明四朝,計為1301年,占了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中國歷史的文字記載開始獲得保存迄今(前841-2099)共2850年的信史時代的46%,幾近一半。這四姓對于中國歷史、中國姓氏史的影響可謂大矣!

  19個大姓中的其他姓氏,有的也曾為“帝王之姓”,如王(王莽之新朝)、張(張茂之前涼)、陳(陳霸先之南朝陳)、楊(楊堅之隋朝)、孫(孫權之三國吳)、高(高洋之北齊)、郭(郭威之后周)、馬(馬殷之五代楚)等,其他黃、周、吳、徐、胡、林、何數姓,在歷史上也多是望姓大族。這些“國姓”和“望姓”長期以來一直為帝王將相之姓氏,聲勢大,影響廣,其人口也特別多;再加上通過賜姓,有不少別的姓氏(如漢、唐、明三代帝王曾大規模搞過賜姓)改為帝王之姓;另外,還有不少人出于各種原因,也紛紛改為這些“人多勢眾”的望姓。直到今天,仍有一些姓氏,主要是少數民族姓氏,也還在改從這些大姓。經過歷史的長期累積,這些姓氏的人口就無疑急劇增加,以致造成今天這樣的大姓人口“爆炸”的情況。

  第三,少數民族采用漢族姓氏已成一種普遍現象。

  我們中華民族是以漢族為主體,由各少數民族經過長期交融匯合形成的。在民族文化交融過程中,許多少數民族逐漸接受了漢文化的影響,將本民族原有的姓名制度(如父子連名、有名無姓、多音姓氏等)改作漢族習慣的姓名形式。比如多音姓氏的單音化。我國史書記載中出現的極大多數二字姓和所有三字姓、四字姓、五字姓等,均來自古代少數民族的姓氏譯音,隨著時代發展,這些復音姓氏極大多數已改成了單音姓氏。

  據《清稗類鈔》記載,清代有不少蒙、滿族的復音姓氏,如紐尚、覓諾、兀林歹、阿兒剌、八魯忽剌、乞失迷兒、忽神忙兀歹、按攤脫脫里、瓦只剌孫答里、卜領勒多禮作臺等,現在這些姓氏已大多不用了。1981年出版的《新編千家姓》(嚴揚帆編)共收集了單姓、復姓3107個,里面就沒有三字以上的姓了。從前滿族有“八大姓”之說,現在這八大滿姓已全部漢字化:佟佳氏改為“佟”,瓜爾佳氏改為“關”,馬佳氏改為“馬”,索綽羅氏改為“索”,齊佳氏改為“齊”,富察氏改為“富”,納喇氏改為“那”,鈕祜祿氏改為“郎”。

  隨著邊疆建設的開發與民族文化的交往,少數民族新生一代取作漢字姓名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演進至今,已有不少少數民族青少年的“姓——名”形式幾與漢族無異,以至于本民族原先的姓名制度,在年輕一代已不暇致詳了。筆者曾在重慶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作過調查,該系大四年級有26位本科生來自藏、彝、傣、白、苗、侗、滿、回、羌、布依、土家、高山等12個少數民族,他們的姓名符號已完全漢化,諸如:毛斌、周躍華(藏)、徐斌、普春文(彝)、楊茂森(白)、何永勇(苗)、羅建梅、楊光、石川(侗)、王鴻(滿)、李向榮(羌)、夏兵(布依)、黃明(土家)、彭丹姬(高山)。如果不看點名冊上注明的民族,就會把他們都看做是漢族學生。

  少數民族姓氏符號的漢文化傾向,是各民族團結和睦、互相交融的自然結果,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象。但是,姓氏畢竟是各民族歷史文化傳承的結晶與個體的符號標志,沒有特定的需要是沒有必要簡單劃一的。同時,由于大量人口紛紛改為漢族的大姓(如李、王、張),由此也促成了當代中國姓名用字的趨同化傾向,導致“同姓名”的人越來越多。

  走筆至此,筆者想談談對未來中華姓氏的觀察與思考。

  首先,現代社會生活的諸種因素促成了中國人姓氏觀念的淡化,這似乎已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姓名”合一的現象今后也還會繼續發展。但是,作為中國文化數千年歷史結晶與傳承的姓氏無論如何不會消亡。中華姓氏的悠久綿長與豐富內涵,中華姓氏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的人生觀、自然觀、價值觀、審美觀,以及所體現的中國文化的統一性、連續性、人文精神與對民族、對故土的親和感和認同感等,這在世界各民族的姓氏中都是獨一無二的。中華姓氏必將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發展而生生不息,綿綿流長。當然,姓氏的表現形式與觀念或許還會有新的改變。此外,從姓氏的實際價值而言,姓氏也是不會消失的。雖然法律認可公民有改變姓名的權力,但是,這種改變決不是隨心所欲,想改就改,而是必須按照《戶口登記條例》等有關規定辦理一定的法律手續。因為作為人的個體象征的確定專名的姓名,具有約定俗成的專一性、占有性與永久性;人的姓名一經戶籍機關登記,就成為公民的一項重要的不可侵犯的人身權利,具有法律上的嚴肅意義。

  其次,即使僅從優生學的觀點來看,姓氏的使用也是絕對需要的。近親結婚造成畸形兒、弱智兒、殘疾兒的大量產生,已嚴重地影響了人口素質,而要造成優生優育的良好環境,除了其他諸種因素外,姓氏辨別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項。近親結婚往往發生在交通閉塞、文化落后的偏遠鄉村,這些地區也往往是同姓聚居幾代、幾十代的“生者不遠別,嫁娶先近鄰。死者不遠葬,墳墓多繞村”(唐·白居易詩《朱陳村》)的李家村、張家莊、林厝店、楊家鄉之類。為要避免近親結婚,除其他措施外,同村、同莊采取“同姓不婚”(這些同姓的血緣常常十分相近,不出五代)即為既方便又科學的一種手段。因之,姓氏的使用也直接關系著我們民族未來的人口素質,隨便改姓,或拋棄姓氏,都不是一種認真嚴肅的人生態度。總之,作為人類生命個體象征的固定符號的姓氏,其意義與作用不能為別的任何東西所代替,它的形式絕不會消失,并將伴隨著人類社會而永遠存在。

  再次,姓氏不要簡化。簡化字的使用是我國文字改革的重要內容,但國家在公布簡化字的同時,也提出姓氏可以不簡化。然而這一重要原則并未引起人們重視,以至在社會上姓氏普遍被簡化,甚至隨意簡化,造成姓氏混亂。例如蕭與肖、雲與云、修與脩、種(zhǒng)與種(chóng)、後與后、塗與涂、萬與萬、於與于、幹與干、穀與谷、黨(zhǎng)與黨(dǎng)等;這幾組姓氏不應簡化,一簡化就等于改了一個姓。尤其是將傅、詹、潘、戴、蔡隨意“簡化”成付、占、泮、代、菜,就更沒有道理,既混淆姓氏,又亂用簡化字。筆者發現,現在姓“傅”的人、姓“戴”的人似乎越來越少,而姓“付”、姓“代”的人卻越來越多。殊不知,這些隨意將傅、戴改為“付”、“代”的人士,不但徹底割斷了本姓家族歷史文化,而且“付”、“代”的字義實在不及“傅”、“戴”深刻高雅。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華讀書報 2009-07-2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