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陽于氏族譜序文資料圖片
秦漢以前,于姓的繁衍主要在河南境內,秦漢時期,才開始向周邊播遷。
如今,山東、東北三省于姓人口最多,而在河南省內,于姓人口較為集中的是開封通許。于姓的起源地沁陽如今于姓族人已經很少了。
遷徙路線
于姓先在河南,秦漢時開始外遷
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遷,是在今焦作沁陽北部一帶,這里是古邘國所在地,也是于姓的發祥地。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于氏文化研究會主要負責人于敏欣說,邘國滅亡后較長的一段時間里,于姓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內,播遷也以河南境內為主。
秦漢時期,于姓人開始向周邊播遷,往北遷的去了山西、河北,往東遷的到了安徽、山東,往西遷的則去了陜西、甘肅。在此期間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區為繁衍播遷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東海、河內。其中,東遷進入山東的于姓最為興旺。
但于姓真正走向全國,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時軍閥長期紛爭割據,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很多于姓族人跟隨著逃難大軍,南遷到東南廣大地區。
著名的“五胡亂華”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也讓中原地區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為躲避戰亂,處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就近南下湖北,后輾轉于四川、湖南。因此,南方一些地區目前也有于姓后人聚居地。
人口分布
清代開始,山東的于姓人最多
當代,于姓人以山東省最多,約占于姓人口的25%。于敏欣介紹,其原因除了秦漢時期于姓人東遷外,還與明代山西人口大舉外遷也有關系。
元末,農民起義軍四起,社會動蕩不安,多省人口銳減,山西位置優越,所受影響不大,人丁繁盛。明王朝建立后,朝廷施行了人口遷移政策,而山西于姓也是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族人分別遷到山東、河南、河北、陜西、江蘇等地。清代,除了河南、河北,山東的于姓人就尤其多了。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并擄走徽、欽二宗,有于姓人隨之遷往黑龍江。
于姓的子孫,幾千年中一直活躍在黃河中下游地區。而古時外族改為于姓的情況也有不少,比如鮮卑族人恢復于姓,漢朝匈奴人的于氏,北魏西域于闐國人的于氏,清朝滿洲八旗姓尼瑪哈氏部落等。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后也逐漸同化成漢族。
明朝以后,于姓發展穩定,尤其在山東和東北繁衍最盛,最終成為今天典型的北方姓氏。
于氏后人
通許六營于氏,人丁興旺
于姓是個典型的北方姓氏。居住在祖根地河南的于姓族人,分布在沁陽、濟源、通許、尉氏、杞縣、西峽、方城等27個市、縣,通許縣較多。而于姓發祥地沁陽,于姓族人已經不多。
在通許縣的檔案館內,有一冊《于氏族譜》,上面記載,六營于氏的始祖是從隴西(今甘肅東部)幾番輾轉之后遷過來的。明、清以來,六營于氏人丁比較興旺,但不斷向全國各地播遷。
于敏欣介紹,比如北京于家胡同、扶溝縣于莊、山東東明縣于莊、河北于家村等,這些村莊的于姓最早都是從通許縣六營村遷去的。
于姓名人
于成龍:天下廉吏第一
于氏家訓以清代于成龍的《治家規范》最為著名,主張把“孝”道當作行為的根本,進而提出了“居家勤儉,不可奢靡,待人宜謙,不可驕傲”、“立身貴高,不可同流合污”、“心存正直,天知神敬;心存欺詐,鬼禍災生”等處世之道。
于姓多志士能臣,以于謙和于成龍最為有名。
于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史書記載,他生活的時代朝政腐敗,宦官王振以權謀私,巡撫于謙每次進京,總不帶任何禮品。同僚勸他時,他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于是,“兩袖清風”的成語便廣為流傳。
清代名臣于成龍政績卓著,廉潔刻苦,深得百姓愛戴,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滴趿,于成龍升任合州知州,卻連赴任的路資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