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節,戴、宋、武、牛等姓氏的后人們,都會去商丘市三陵臺祭祖,這兒是春秋時期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的陵墓,這祖孫仨開創出不少姓氏,武姓就是其中一個。
商丘三陵臺
祖孫仨開創多個姓氏
6月13日上午,商丘市梁園區王樓鄉,三陵臺公園。“你可算找對地方了。”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戴公峰邊說邊推開三公殿大門:殿宇內,三尊頭戴冕冠、身著寬袍的金色塑像坐北朝南,神色威嚴。這是東周時期宋國戴公、武公、宣公的塑像。
“這片土地上還出土過漢代瓦片。”戴公峰介紹,西漢梁孝王曾在三陵臺大興土木,筑三百里梁苑,至今三陵臺尚有瓦片遺存。
走在長長的陵墓神道上,兩側古樹參天、碑樓林立,石人、石馬也被歲月磨去了棱角。神道盡頭,就是三公的陵墓,正中間是戴公,宣公、武公分列左右。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商丘文化研究專家尚起興介紹,宋國建國始祖微子啟是孔子所稱“殷商三仁”之首,周滅商之后,微子啟受封宋國,都城睢陽(今商丘)。
至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宋國國富民強,其后人分別以其謚號“戴”、“武”、“宣”為氏。由于這爺仨同葬一處,三陵并峙,故名“三陵臺”。
始祖宋武公
沒有王子奪嫡 兄終弟及傳佳話
“史書上關于宋武公的介紹很少。”尚起興說,武公姓子,名司空,是宋國第十二任國君。在位期間,北方游牧部落長狄入侵,宋武公派兄弟司徒皇父率軍抵御,在長丘(今河南封丘縣南)打敗長狄人,俘獲對方首領。
歷史上,為奪權而父子、兄弟相殘的事兒屢見不鮮。不過,也有把王位傳給弟弟而不是兒子的,宋武公的兩個兒子子力和子和就是這樣。
宋武公去世后,傳位子力,即宋宣公。19年后,子力去世,沒讓兒子接班,而是傳位給弟弟子和,即宋穆公。
宋穆公是個重情義的人,在位9年不忘兄恩,臨終前又把王位交還給哥哥的兒子與夷,即宋殤公。為確保權力交接,穆公把自己的兒子子馮派到鄭國常駐。可惜宋殤公好戰,十年十一戰,百姓苦不堪言,宋殤公后來被大臣所殺。最終,還是當初出使鄭國的子馮回國即位,即宋莊公。
其他源流
洛陽、商丘、安陽都是武姓祖源地
歷史上關于武姓家族的起源,還有幾種說法。
其一,出自姬姓。《元和姓纂》云:“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為氏。”周平王少子姬武的后裔尊姬武為始祖,姬武被視為中華武氏正宗,祖地在今洛陽。有說法稱,武則天也以周王后裔自居,唐高宗曾封其父武士為周國公,武則天稱帝后也改“唐”為“周”。
其二,出自子姓。商王武丁之后,后裔以祖字為氏,祖地在今河南安陽。
其三,夏朝武羅國(故地在今河北衡水市武邑縣)后裔以國名為氏,但此支發展脈絡不清。
武姓不僅是漢族大姓,一些少數民族也有武姓。例如:清滿洲八旗姓武聶氏、武佳氏等;鄂溫克族吳立西氏,漢姓為武;滿、彝、土家、蒙古等民族也都有武姓。
東漢時,山東武氏興旺、顯赫,今山東濟寧紫云山仍有東漢畫像石、武氏祠畫像。近年,有不少武氏后人到山東濟寧尋根。但翻看史料不難發現,武姓源于河南,洛陽、商丘、安陽都是武姓的祖源地。
傳說
和愛情有關的古柏樹
宋武公墓碑前,有一棵古柏,樹干粗三四米,兩個成年人才能合抱。比較特別的是,這棵樹上掛滿了拴著石塊的紅繩。
“想知道你跟對象能不能成?把紅繩兩端系上石塊,往樹上扔,若能掛上,就百年好合;若掉下來,那恁倆肯定過不到一塊兒。”戴公峰說,傳說數百年前,員外家千金愛上了窮小伙,以身相許,戀情曝光后,員外橫加阻攔。盤踞在柏樹上修煉的蟒神聽說了,就化身為小老頭,用掛紅繩的方式,考驗兩人的感情。
尚起興則講述了關于蟒神的另一個傳說。據說,守衛三陵臺的這條巨蟒頭大如斗、眼似明珠,夜里頭伸到三陵臺北約1里的古宋河喝水,尾巴還能拖在三陵臺內的祠堂上。
后來,巨蟒修煉成仙,老百姓誰家辦紅白喜事缺瓷器,到柏樹下焚香祭拜,蟒神就能變出白花花的瓷器來,百姓用過就歸還。直到有個貪心人借了不還,蟒神生氣了,人們也就再也見不到它、借不到瓷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