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文章

族譜的創新與開發

2014/7/9 15:54:11 點擊數: 【字體:

     [ ] 本文以松坡圖書館收藏的最新的幾種族譜為例,探討族譜的社會價值、收藏價值以及創新、開發和利用。

[關鍵詞] 檔案學 地方文獻 譜牒 族譜 家譜 創新 開發利用

中國之史志、譜牒,世界文化之瑰寶也。自周逮清,迄于民國,時間不足三千年,方志之富已逾850010萬余卷,而譜牒當在百萬部以上。其連續之久遠、取材之廣泛、記錄之詳盡、卷佚之浩翰,它國無有出其右者。中國號稱史籍檔案大國,皆源于此。

中國的族譜、家譜引起世界各國極大的興趣。僅美國的圖書館、檔案館收藏的中國族譜就超過4千部。此外,英國、日本、法國、俄羅斯、西班牙等國,也是收藏大戶。“國外學者、機構對中國家譜搜集不遺余力,研究多有成果。”[1]為什么連外國人都如此看重中國的族譜呢?

    1.族譜的社會價值

國家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聯合頒發的[1984]7號文件是這樣評價族(家)譜的:“家譜是我國文化遺產中亟待發掘的一部分,蘊藏著大量的有關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經濟史、人物傳記、宗教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資料。它不僅對開發學術研究有重要價值,而且對當前某些工作也起著很大作用……”[1]

我省研究族譜的專家鄒華享、劉光明等對譜牒的社會價值作了十分恰當的評價,主要有:史料佐證功能、民族凝聚功能、道德教化功能、文化傳承功能、學術研究價值。[2][3]他們列舉了大量的個案來說明譜牒的巨大社會價值。筆者主要以松坡圖書館收藏的幾種文化革命后出版的族譜作為例證來支持上述觀點。

    1.1史料佐證功能

族譜一經出版,就成為史料,而其史料價值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與日俱增。

《劉氏通譜(續修)》卷首9294頁有劉建勛于1948年口述的一篇《胞弟建章從軍紀畧》,記述了抗日戰爭第3年國民黨第64團團長劉建章跟隨新22師師長邱清泉、副師長廖耀湘的援緬遠征軍,從瓦拉河奏凱、瓢背塵戰、翻越野人山、與盟軍史蒂威將軍會合、反攻奏捷寫到回師湘西直至抗戰勝利的全過程。

《龍氏文化概述·十四、鳳公祠》則記述龍氏宗祠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被中共地下黨用作革命、抗日、反蔣基地的文物和史實,有“抗日懲奸”、“龍懷珍烈士”、“龍泉小學”三個欄目。

日本侵華,奸淫燒殺。光邵陽三個姜姓小村莊,被殘殺的就達57人!《邵陽流田姜氏六修族譜·卷末·日冠侵華罪行錄》7277頁對此作了詳盡的列表記錄。鐵證如山![6]

僅舉以上三例,族譜史料價值之寶貴,足見一斑。

    1.2民族凝聚功能

族譜的首要功能,就是理清宗族脈絡、團結族人。而一個國家,正就是由這百十個宗族所組成。《邵陵黃氏五修族志·序》[7]說得好:“際此盛世,國將續史。省有省志,縣有縣志,家族亦當有志――家與國,一體也。族之修志,乃齊家治國之大道,其意深遠而重大,更有補于地方志之不足,尤有利于族人教育。使族人尊老愛幼、遵紀守法、敦品勵學、奮發向上、為祖爭榮、為國爭光,功莫大焉;抑且與社會治安不無補益。就計劃生育而言,不復親血婚娶,增強民族素質。敦宗睦族、謹修族誼、加強團結,誠善事也!我國大地,聚族而居。各族和好,促進中華民族之大團結,奮發圖強,屹立于東方,使21世紀成為中國人之世紀,豈不美哉!”

無論何種族譜,均以此為最高宗旨。

    1.3道德教化功能

圍繞上述敦宗睦族之首義,各族譜均在道德教育方面大做文章。在這個問題上,新族譜有過之無不及。文革前的族譜結構一般是:①譜序+②世系班次序列+③世系譜(代·房·嗣·班·夫婦·生卒事畧·子女)+④人物傳、贊、壽序+⑤族規+⑥宗堂·族產·墳塋(也有④在③前的)。重點是③世系譜,在篇幅上占百分之九十。近二十年新出的族譜,正如《邵陵黃氏五修族譜·凡例》所言:“根據社會之發展、時代之前進,推陳出新,改譜為志,仍以世系為主體,另增風物、人物、墳塋三志。風物志記述祖先發祥地之山川河流與名勝古跡,以彰偉業而頌宗功;人物志除壽文、傳贊、行狀及事略外,開列歷代英杰,分歷史人物簡介與今人簡介,以示祖德之垂裕后昆;墳塋志記敘祖先墳塋所在及景物,以垂孝思,重祭掃而妥先靈。”[7]一般新族譜的結構則變成了:①譜序+②世系班次序列樹+③世系譜(同上)+④人物志(歷史人物+今人簡介)+壽序·傳贊+⑤族規·族訓·族戒+⑥族禮·族儀+⑦藝文+⑧風物志+⑨宗堂·墳塋志+⑩修志記錄(各譜先后次序不同)。十大板塊中,世系譜以外九大板塊均與道德教育有關。其篇幅比例雖然各譜不等,但共同的特點是:對道德教育的重視,已經遠勝于敦本溯源、詳流晰支的宗派世系譜。更有甚者:《龍氏文化概述》完全取消了③世系譜,變成純粹的宗族道德教育·藝文志,因此連《族譜》的名稱也不用了。

新族譜的道德教育內涵幾乎可用“八榮八恥”來涵蓋:

    1.3.1以祖先為榮

所有各譜,均辟有“源流考”、“洪范錄”、“衣冠志”、“人物志”、“仕官錄”、“名人錄”或“傳略(傳贊、事畧、壽文)”等欄目中的一種或數種,對本種姓的古代、近代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英雄豪杰加以歌頌。《劉氏通譜》有“二十四帝相”,從西漢劉邦一直畫到東漢劉協[4]。《李氏房譜》自然要從李淵上溯到西出函谷關的老子(李聃)[8]。《龍氏文化概述》則引經據典,在其“序”和“尋根溯祖”里提出龍姓是中國最早種姓的六大依據。其它種姓亦歷史悠久,人才代出。這完全不是什么“托宗造祖”,而是用歷史典籍的詳盡考證來證明的。而且各種新譜都申明:本譜以始遷祖為源頭,以初修譜及各續修譜為藍本。《劉氏通譜》以吉祥公(于宋神宗七年即1084年自江西吉安遷邵陵)為始祖。[4]《李氏房譜》則云:“吾鼻祖仲榮、仲明、仲清三兄弟于明永樂時(1403年)隨父由吳來楚,定居邵東泉塘,已有五百余年……今已將及數萬之眾。”[8]《龍氏文化概述》則云:“自虞迄漢兩千余年龍氏譜牒為秦火所斷,譜系不詳。自東漢龍伯高起始有譜牒可查……于是天下龍姓,不論是漢族、苗族、土家族、彝族、僮族、回族……均奉龍伯高為始祖。”[5]各族譜均收錄了始祖以下各朝各代的名人賢士,以勵后人。《劉氏通譜》中有這樣一段話:“黨和政府常教育人民要熱愛祖國。祖和國是緊密連在一起的:愛國必先愛祖,愛祖才能熱愛族親、熱愛故鄉,從而熱愛國家。誰若不認祖先、不愛宗族,還能成為真正的愛國者嗎?”[4]誠哉斯言!

    1.3.2以服務人民為榮

《李氏房譜·例言》[8]提出:“為突出氏族文化素質,文化程度從高中起填寫。從事地方工作者從鄉長起,從事部隊工作者連長起填寫爵銜。”(P.88)《劉氏通譜》載有《武岡市市長劉志剛事畧》[4],其《現代名人錄》收錄副科級以上干部、大專以上畢業生665人(含臺灣十余人)。《龍氏文化概述》打破世系,僅列邵東龍公橋“人物陣容”[5],學歷大專以上、職務副科級以上487人,其中特列了廣西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龍川、邵陽地下黨負責人龍仲等等。《姜氏族譜·人才錄》則列舉了邵陽姜姓中專以上、副科級以上近400人。其它族譜都大多開辟有“今人簡介”、“當代名人錄”、“人才錄”之類的欄目,褒獎服務祖國各地各行各業的當代孺子牛,將他們作為榜樣來激勵后輩。

    1.3.3以崇尚科學為榮

《劉氏通譜》內有《明珠璀璨――記生物博士大學教授劉樹生優秀事跡》[4]P.133135)。邵東龍公橋則出了個龍學著博士(英國皇家氣象學會會員、美國科學院院士)[5]P.114)。姜逸樵博士,是享譽全球的《One World 天下一家》一書的作者(邵陽市還有一個“天下一家”學術研究學會哩)[6]。僅舉三例。其他或在國內、或出國留學;獲取學士、碩士、博士學位;評上副高、正高職稱;獲取國家級、世界級科研成果;出版著作、發表論文的科學家、文學藝術家,各族譜“人才錄”中比比皆是,宗族引以為榮。

    1.3.4族規族訓是道德教育的良方

舉例說:《劉氏通譜》有“族規十戒”(P.147)、“族訓”(PP.176180)、“處世箴言(P.79)”、“四個必遵·六條義務”(P.148[4]。《李氏房譜》列“祖遺規訓十條”(PP.3943[8]:“敦行孝順;友愛兄弟;尊敬長上;教訓子侄;厚重宗族;和睦鄉鄰;遇事忍耐;嚴禁賭博;自圖生業;居家勤儉”;前七條就是以團結互助為榮。《龍氏文化概述·規訓篇》有“孝弟宜敦;宗族宜睦;鄉鄰貴和;名分宜正;祀典宜修;喪葬貴慎;溺嬰宜戒;閨門宜肅;廉恥宜尚;邪行宜禁;左道務絕;耕織宜力;職業宜勤;教學宜躬;節儉宜崇。”[5]PP.225229)。后幾條提倡以勞動為榮、以勤儉節約為榮、以誠實忠信禮儀為榮。不但收有歷屆族譜的族規族訓,刊發“程子(程灝、程頤)四箴”和“朱子(朱熹)格言”(P.235),宗祖“洪范”、“懿言善行”、“名家贈言”(PP.6582),還轉載了今日“國家法規摘要”[8]PP.4446)、“文明公德八則”(PP.4748)、“敦睦家庭關系”(PP.4954)。《姜氏六修族譜》還特意褒獎了姜長松等兩個省級勞模。[6]

胡錦濤總書記提倡的“八榮八恥”,在新一代族譜中有完整的反映。

    1.4文化傳承功能

    1.4.1譜序

族譜編委或懇請當地的名人騷客、或由本族中筆手將序言寫就,咸集本族文化之大成。如《龍氏文化概述》,前有邵東隱人高士葛澤庶、敬廣涵之贈序,后有《漫談中華龍文化(代自序)》[5]PP.19)。前者文筆遒邁、芳香綿長;后者洋洋灑灑八千余字,寫盡龍氏文化的源遠流長、龍的傳人之英雄豪邁,讀來令人迴腸蕩氣。而各族的舊譜序,許多出自進士、狀元之手。文品之高,不得不令今人刮目相看。

    1.4.2詩詞歌賦聯

《劉氏通譜》收有本家詩詞三十余首(PP.149155),對聯16幅(PP.299300[4]。《龍氏文化概述》輯龍家祠堂舊對聯48幅(PP.151156),新聯8幅(PP.209210),龍公橋祖先舊詩七十余首,今人格律詩詞85首(PP.191211),賦1[5]。尤其值得一書的是:大約是1942年,龍公橋老塾師龍年鄰九十大壽,湖南宿儒李鶚秋、周南、龍作言等16人聯合發起向全國詩人征詩,獲全國各地詩人117人(其中本族15人)賀詩215首。其規模之空前、佳作之豐盛,傳為詩壇一大盛況佳話[5]PP.157191),使族譜熠熠生輝。

    1.4.3散文

族譜中的人物志、傳、贊、壽序、碑銘,風物志、祝、頌、文、考,大多是帶有韻律的散文,文字功底相當深厚。如《黃氏五修族志》之“風物志”,錄有黃希凡先生的《雙江秋月,六嶺春風》、《鐘靈毓秀,支繁派衍》兩篇游記。[7]前者寫盡邵陽市八景,后者描繪邵東朱紫山景物;讀來令人神往。《龍氏文化概述·名勝篇》還有敬文涵所贈《序》言:“散文《人格美》、《瀟灑美》,也給該著大為增色;它們既是文學佳品,亦系薰陶后輩品德之美文。”[5]此外,《劉氏通譜》中的《大洲村今昔》[4]PP.159161),《黃氏譜》中的“邵陽縣九公橋今昔概述”、“邵東縣兩市塘、和尚橋今昔概況”……等等,描述了各宗族聚居地翻天覆地的變化。

    1.4.4書法作品及歷史文物

《劉氏通譜》最后24頁,是《序》的草書,不知何人所寫。[4]筆走龍蛇,乃書法之上品也。《龍氏文化概述》最后36頁都是龍氏先人的書法精品,玲瓏滿目。尤其使人驚羨的是龍氏敦厚堂由王羲之書贈的匾額“孝弟忠信”、“禮義廉節”八個大字,堪稱古今書法之極品。此外,唐柳宗元、北宋歐陽修、蘇東坡、李剛、南宋文天祥、明解縉等的題詩,均是無價之寶。[5]PP.7482),使龍氏族譜異彩紛呈。

    1.4.5民俗文化

民間喜禮、冠禮、婚禮、壽禮、葬禮、祭禮之應用文、儀式、陳設、服飾、鑼鼓……均有一定格式和規矩。各族譜均詳載這些禮節習俗、風土人情的細節;細到每一種儀式每個人所處的位置、方向,叩一個頭要到什么角度。這就是民俗文化。

    1.5學術研究價值

族譜在有關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歷史學、經濟史、人物傳記、宗教制度、環境科學、旅游地理、文學藝術等許多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對政府來說,它們也是社區管理很好的信息來源。舉例說:《劉氏通譜》有《劉氏歷代世系源流總表》、《各房人口居址統計表》[4]PP.203242)。《龍氏文化概述》言:“登錄在邵東五修譜上的總人口萬余人。本次登錄的師、軍級干部7人,處級、留學、大學生四百余人。”[5]P.12)《姜氏族譜·人口統計》載:“三大房人口總計15832人,其中男9580(占60.51%),女6251(占39.49%)。”[6]移居美國15人(留美學生12人)、留學日本1人。更詳列國內姜姓大學生若干人。那么,各地、各種(姓)人口文化素質之各種數據就不難析出了。

《龍氏文化概述·史實篇》從第1頁至40頁用近4萬字研究龍氏宗族源流,湘西、江西、四川龍姓族人之間遷徙的關系,漢、僮、侗、彝、苗民族的地域分布,還有各代龍姓族譜在全國各地圖書館的收藏情況。這些材料對各地的檔案史、地方史、民族分布和遷徙史研究都是寶貴的參考資料。

綜上所述:文化革命以后出版的族譜,僅從松坡圖書館收藏的數種來分析(另有禹氏、陳氏宗譜,因收藏不全而未予研究),都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

但現在有一批學者、檔案工作者及政府官員有這樣一種共識:地方志無論解放前或解放后,文革前或文革后,都是有價值的,都要搶救、保存、繼續大力編纂和開發。至于譜牒,解放前的很寶貴,(文革前幾乎是空白)文革后的則已基本上失去上述各種功能,新修族(家)譜不再必要。而且,宗法若有,是對政府權力、工作的消極因素;若無,則修譜何用?其次,世道變遷,宗法約束力、訓導作用已失,敬宗收族的凝聚力已失,外地、國外游子已不感興趣。再者,家譜的生產者為一己私利炒作族譜,搞平均攤派,中飽私囊,族人反感。第四,編造世系,托宗造祖,制假傳訛。

的確,文革后政策放寬了,各地、各種姓掀起一股修譜熱潮,魚龍混雜,上述問題大量存在。政府則采取一種不提倡、不制止的寬容態度。

不過筆者難以理解的是:3千年“文化瑰寶”,就此斷代?時間截止線劃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

據筆者所知:各地政府已下大力修好了地方志。這只說明:方志、譜牒的社會價值及文史意義仍然璀璨。只不過譜牒的編修因政府無力控制而處于無政府狀態,才出了問題。即便如此,也并非所有的新修譜牒都是要不得的。筆者此前所做分析已能回答上述質疑。而且各姓族譜本身就對“托宗造祖、制假傳訛”的第四條指摘作出了回答:原則一,以至今尚存的最早族譜所記錄最早遷入本地的先人為一世祖;原則二,凡無據可考者存疑,與史實不符或前后矛盾者刪去。夫復何言!

    2族譜創新之路

    2.1編制原則的創新

《劉氏通譜·紀要》言:“應該看到老譜從形式到內容都是陳舊落后的,不改革就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為此我們對老譜進行了大膽的革新。諸如改繁體字為簡化字;改文言文為白話語體;改無標點為有標點;改皮紙為機制紙;改舊禮制為新應用文;改舊族訓為新族訓;甚至連印刷的版式、字體、裝訂的樣式都做了改革(《劉譜》是直排16開精裝本――筆者注)。可說是名稱依舊,面貌一新。”[4]P.75

《龍氏文化概述》則更進一步:改直排為橫排精裝;書法部份為照相版本。

    2.2簡評家譜《龍氏文化概述》

龍姓,正如中央電視臺百家姓欄目播放的那樣,是中國最古老的種姓之一,可追溯到遠古時期之伏羲氏。因秦火失籍,全國龍姓皆奉東漢龍伯高為始祖,散布于苗、回、彝、侗、僮等少數民族,也有許多支已有近兩千年漢化的歷史。

湖南邵東縣龍公橋龍姓族人,珍藏有道光元年龍氏三修族譜、民國23年四修族譜。八十年代末挨戶攤派五修族譜,質量差且老套,村民意見很大,沒人愿意要。2000年,由龍海岑為主編,幾位老教師為副編,發起重修族譜。指導思想有五:

⑴ 考證、收錄龍氏歷史文化遺產,輯錄現代龍氏文化作品;與文化無關者不收;無典可藉者不錄;

⑵ 輯錄邵東現代龍氏族人,學歷在大專以上或行政職務在副科級以上;余皆不錄;

⑶ 自愿捐資,不搞攤派;不捐資者同樣上書;捐資50元以上者即獲贈書一冊;

⑷ 務獲正規出版準印證,印刷、裝幀務求精美。

⑸ 編委成員不開工資、食宿自理,義務服務;出差只報銷定點距離車費和定點最低宿費,旅游自理;捐資及售書費(每冊100元)剩余全部移交龍氏宗族管理委員會。

此書于200112月出版,印1000冊。人們發現它極富檔案、文史價值,于是除贈書外皆被搶購一空。現在,中央、省、市檔案館、圖書館及知名大學圖書館都獲贈有這種龍氏新族譜。

它不落舊套,取名《龍氏文化概述》。它用大量的史籍考證、概述了龍氏歷史文化從伏羲氏以來幾千年的發展史,族系樹明白清晰。排列了老譜中的歷代文人及其懿言善行,還有名人贊序。其中有蔡邕作的序;王羲之所書龍氏敦厚堂殿匾;柳公權、蘇東坡、歐陽修、程頤、程灝、文天祥、解縉、楊誠齋等名家贈言;均彌足珍貴。輯錄了龍公橋譜中及現代族人的書法、詩詞聯賦,描述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及人文景觀;保留了舊譜中的規訓篇、禮儀篇。即便是五修譜,也保留了合理的成份,如《新訂家訓》,其中第二條規定父母必須盡撫養子女資送深造的義務;第三條遵守五講四美;第四條要謀正當職業;第五條務農者要按時完成征購任務;第七條遵守國法,執行計劃生育……

珍貴的史料,濃厚的文化氛圍,就是此書受歡迎的原因。緊扣文化這個主題,就是一大創舉!

當然,它也有不足之處:由于匆促,族人的資料收集得不夠詳細;校對不仔細,錯舛不少。此外,由于未對各地龍姓族人的人口狀況(人數、性別、年齡、文化、職業……)進行全面準確統計,使得該書的社會價值大打折扣。

    2.3政府應積極介入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即使是文革后新修的家(族)譜,也不是所有的都喪失了五大社會價值(功能),不能一概否定之。而且民間修譜的巨大熱情也并不會因為專家學者、政府人士的反感而少斂。夏禹治洪,因勢利導。對譜牒的治理也只有疏導一途。關鍵在于政府的主動積極介入、指導和監督。因為修譜實際上就是檔案編纂的過程,對編纂人員素質要求很高,專業性也很強。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焉能不壞?

政府介入,不是要政府出錢。而是要求基層政府過問此事:一個族要修族譜,必須向鄉鎮政府申報。申報材料包括編委成員、集資方案、財務制度、編纂計劃。基層政府機構負責審監編委成員的群眾擁戴程度及財務運作。縣(市)檔案局負責審理編委的文化程度及編纂計劃。經縣(市)文化主管部門審批后方可開始編纂工作。編纂過程中,檔案局應予以指導、培訓、幫助。編纂的結果應由檔案局最后審閱,提出審查結論,報縣(市)文化主管部門審批后,方可獲得準印證。基層政府的會計負責對編委的財務進行審計,張榜公布。正式準印的譜牒,國家予以收錄。各地方政府檔案局應定期邀請專家對本地譜牒進行評審,表彰優秀譜牒。對文革以前的族譜要大力征集;對文革后的族譜亦應大力征集、清理、甄別,好的予以收錄、公告。各地檔案局應為龍頭,切實負起責來。這樣,就可杜絕各種弊端,將我國的譜牒編纂工作納入科學、有序的軌道。

    2.4譜牒編纂的現代化

除《龍氏文化概述》是用計算機打印編排出版外,其它族譜均為老式排版印刷。它們都離現代化還有很大的距離。

據湖南省電視臺龍佑云先生介紹:龍氏除各地陸續出版分譜,還統一編輯出版一種族史研究刊物――《龍氏通訊》;第二期由四川龍建國主編,第三期輪到湖南主辦。他說即將出版的第三期將提出以下五條建議:

⑴ 建立龍氏科研基金會。一則用于編輯出版龍氏全國通譜,并對全國龍氏族譜實行統一的計算機數據管理;二來用作科學研究基金;三來用于獎勵龍氏優秀學生、資助貧困生、舉辦出國留學外語強化培訓班。

⑵ 統一組織龍姓學者檢索與收集全國有關龍氏種姓的歷史文獻、人物傳記、文藝作品、科技著作和圖片。設計出族譜計算機軟件和網頁,建立龍氏族譜網站,向全世界開放。

⑶ 征集龍氏族賢及近親中的生物基因工程專家,對龍氏各種族或個人進行基因調查研究,建立龍氏各種族DNA基因檔案庫。

⑷ 記錄龍姓各族的民族語言、方言,研究它們之間的淵源關系和演化規律。

⑸ 統一組織對龍氏宗族歷史、文化、語言進行研究的所有成果出版、發表、上網。

如果各宗族都仿此進行創新,譜牒現代化、數字化的時代就會到來。中國作為世界史籍檔案大國,將有一次全新的質的飛躍。

    3.族譜的開發與利用

族譜五大社會功能使之具有學術研究價值,筆者已在上文1.5作了說明。那么,它們具不具有其它開發價值呢?回答是肯定的。

舉例說:由于戰爭和政治動亂,許多有價值的歷史資料、詩詞、散文等等都散落在民間,為國史、方志所遺忘,卻進入了各宗族的譜牒。若要編輯出版清以來中國詩詞大全、散文大會、游記大全,不問譜牒,能行嗎?

又比方說,美國《新聞周刊》的一篇文章提出:“越來越多的個人、家庭和科學家們正在利用基因檢測的方法來揭示一些我們自己尚不清楚的事情:我們的祖先、故土、遷徙的起點和路線,甚至我們患某種遺傳疾病的可能性……”[9]英國《泰晤士報》530日也報道:“牛津祖先基因檢測公司開展基因檢測業務,幫助人們尋宗認祖……任何有興趣知道自己是否是成吉思汗(或別的某人)后裔的人,都可花195英鎊讓牛津祖先基因檢測公司對他進行檢測。”[10]

如果在中國有誰率先開一家尋根問祖咨詢公司,我愿意作為上門求教的第一人。你或許因為有本姓族譜而知道你的祖先,但是10代以前呢?沒有族譜以前呢?你的祖先發祥何處?是什么民族?自何處遷來?遷移路線?自古以來你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發展作過哪些貢獻?……

對族譜的文化、科學、經濟利用與開發正方興未艾,前程似錦!

參 考 文 獻

    1.國家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關于協助編好《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的通知[Z],中國:國檔會字[1984]7號,1984.12.20

    2.鄒華享,湖南家譜簡論[J],圖書館,200156),20021

    3.劉光明,話說族譜[J],湖南檔案,20022):4142

    4.劉氏譜局編,劉氏續修通譜[Z]。邵陽:御龍堂

    5.龍氏族譜編委會編,龍氏文化概述[Z],邵東:2001.12

    6.姜氏譜局編,邵陽流田姜氏六修族譜[Z],邵陽:敦倫堂,1992.12

    7.黃氏族志編委,邵陵黃氏五修族志[Z],邵陽:無雙堂,1992.12

    8.李氏房譜編委,李氏六修房譜[Z],邵東:新屋房,1991.9

    9.[]Claudia Carlbow,在我們的血液中[N][]Weekly News,2006.2.6

    10.[]Mark Hendelson,我是怎么與成吉思汗扯上關系的[N][]Times News2006.5.30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松坡圖書館(2012-11-1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