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文章

堂號的來歷

2014/7/9 15:58:24 點擊數: 【字體:

    堂號”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歷史名人的典故事跡或趣聞佳話。例如:

       趙姓的“半部堂”,出自北宋王朝開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安天下”的典故。

       周姓的“愛蓮堂”,出自北宋理學的開山鼻祖周敦頤。他在《愛蓮說》中,曾贊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謝姓的“東山堂”,出自東晉著名政治家謝安的典故。謝安,字安石,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淡薄名利,隱居會稽東山。在國家危難的關頭辭別東山,出任宰相。指揮淝水之戰大獲全勝,繼又北伐,收復青、兗、徐、豫等州;成為流芳千古的英雄人物。成語“東山再起”說的就是謝安。

       劉姓的堂號“蒲編堂”,典出三國蜀漢皇帝劉備故事。東漢末年,劉備家居涿縣,幼年喪父,貧苦無依,和母親一起織席賣草鞋為生。起事后,常被政敵蔑稱為“織席販屨小兒”。劉備稱帝后,常思其母編織蒲席之苦,茶飯無味。劉姓后人遂以“蒲編”為堂名,以告誡子孫勿忘祖先創業之艱辛,以簡樸勤奮為本。

       楊姓的“四知堂”,出自東漢楊震拒收賄賂的故事。東萊太守楊震路經昌邑,當晚昌邑縣令王密求見。王密為討好上司送來“十金”,并對楊震說:“三更半夜無人知曉。”楊震嚴肅地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說沒人知道呢?”王密只得羞慚而退。楊震后來擔任司徒、太尉等重要的職務。為了紀念楊震的一身正氣、廉明清正,楊姓后人將“四知”作為家族的堂號,鞭策子孫效法祖先的清廉家風。

       王姓的“三槐堂”,出自北宋王祜“植三槐,自知子必貴”的故事。王祜是開國名臣,曾任尚書、兵部侍郎等要職。他曾親手在自家庭院里,種了三棵槐樹,并預言說:“我的后代一定有擔任‘三公’一類高官的。先用這三棵槐樹當標志吧。”后來他的兒子王旦果然當上了宰相,天下人都稱之為“三槐王氏”。“三槐堂”由此得名。

       韓姓的“晝錦堂”,是北宋社稷重臣韓琦致仕歸里,在相州故居修造廳堂之名。典出《史記"項羽本紀》,秦末項羽統兵破咸陽亡暴秦后,思歸江東,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后以富貴還鄉為“晝錦”。韓琦以“晝錦”為堂號,絕非小人得志后的矜夸炫耀;而另有深意——把“晝錦堂”詩刻于石上,以告戒自己和后人:夸耀名譽地位,是一種令人菲薄的陋行;而應當把功業榮華作為對自己的激勵和儆戒。北宋文壇巨擘歐陽修在《相州晝錦堂記》一文中,對此論說甚詳。

       孫姓的“映雪堂”,出自西晉孫康映雪夜讀的典故。孫康自幼篤志好學,家境貧寒,無錢買油點燈夜讀,冬夜利用白雪反光刻苦研讀。由于勤奮攻讀,學富五車,官拜御史大夫。孫姓后人把“映雪”作為堂號,旨在激勵子孫發奮讀書,立志成材。

       鄭姓的“著經堂”,是贊頌東漢著名的經學大師鄭玄在學術上的巨大貢獻。鄭玄潛心著述,聚徒講學,融會貫通,遍注群經,成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

       從宋代開始,一些文人雅士喜歡把“堂號”署在詩文書畫作品上。后來,干脆自己命名一個“堂名”,在文化交流時簽署使用。實際上,這些文藝家已把家族的“堂號”逐步演化為個人的“齋名”。文人為書齋所取之名,又稱為“室名”,例如:宋代文人蔡京的“六鶴堂”、陸游的“雙清堂”,元代文人黃公望的“三教堂”,明代文人湯顯祖的“玉茗堂”、吳文華的“濟美堂”、譚元春的“岳歸堂”,清代文人秦榮光的“養真堂”、陳廷慶的“謙受堂”等。

       現代文學藝術家劉半農的“含暉堂”、豐子愷的“緣緣堂”、陳寅恪的“寒柳堂”、馮友蘭的“三松堂”、張大千的“大風堂”、劉海粟的“藝海堂”、李可染的“耕牛堂”等都是著名的齋名。單字的齋名,在20世紀前期較為盛行,如王國維的“觀堂”、魯迅的“俟堂”、郭沫若的“鼎堂”、周作人的“知堂”、孫犁的“耕堂”、馮其庸的“寬堂”等,已為廣大文學愛好者所熟知。

       近代許多政客、名人遷居天津,他們在天津購買私人住房時往往用“堂號”,卻不用本人姓名。例如:

       1905年,袁世凱任直隸總督時,以“樹德堂袁”的名義買下河北區元緯路和地緯路之間20多畝土地,建起規模宏大的袁氏花園公館。

       1912年,曾任北洋政府大總統的黎元洪在舊英租界盛茂路(今河北路),以“大德堂黎”的名義,購買土地,建造高級住宅。

       1927年,曾任北洋政府大總統的徐世昌以“寶墨堂徐”的名義,購地15畝,建起8所住宅。

       吉鴻昌將軍在天津的住所,是1930年以“有余堂”的名義購置的。宋哲元將軍在天津的住所,是1932年以“明德堂”的名義購置的。張自忠將軍在天津的住所,是1936年以“安慶堂”的名義購置的。張學良將軍的胞弟張學銘在天津的住所,是1931年以“大福堂”的名義購置的。愛國工商業者周叔弢先生的寓所,是1935年以“詩禮堂”的名義購27畝建造的;愛國實業家畢鳴岐先生的寓所,是1944年以“永順堂畢”的名義購買的。

      政要名流購買私人住宅樂于用“堂號”之名簽署登記,究其原因,一是為了顯示家族的聲望和地位;二是不必顯示張揚自己的姓名。這種作法也體現出天津近代民俗的一種習尚。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西部時報網(2011-12-0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