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人向外遷移,早在先秦時期已經開始,但真正具有一定規模的外遷,則始于秦朝。此后,歷代不斷,以晉代、唐代和宋代外遷的規模最大,影響深遠。中原人外遷,既有國家強制性的移民,又有自發的遷徙;既有大規模的群遷,也有零星的移居;流向為四面八方,其中,次數最多、人口最眾、持續時間最長的則是南遷。為什么要向四方遷徙,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中原(主要指狹義的中原,即今河南省一帶,以下有時也泛指廣義的中原,即黃河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最先開發的重要地區,人口增長速度快,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剩余勞動力逐漸增多,需要向外尋找出路。其二,中原地區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戰亂頻仍,人民飽受其苦,希望有一個避難的場所。其三,中原地區水、旱、蟲等自然災害較多,人民無力治理,而封建統治者又不關心人民的疾苦,因而必須向外發展,另謀生計。其四,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令中原人民不堪忍受,不得不離開故土向外遷移。其五,封建社會時期的某些最高統治者,出于政治需要,采取強制性措施,將中原地區的富豪或其他人遷往其他地區。其六,具體到一個人或一個家族,除上述原因外,還有因官職調遷、游學、經商、避仇等而外遷的。凡此種種,就是中原人外遷的動因。那么,為什么遷徙的主要目標是南方呢?這是因為南方開發較晚,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好,戰事較少,社會安寧,因此,除了強制性的遷徙外,南方便成了中原人理想的移居地。中原先民們的多次南遷,帶去了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自然也將源于中原的姓氏播植于南方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