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始皇本紀》及《南越列傳》記載,公元前225年,秦王政(即秦始皇)派大將王翦率60萬大軍攻楚,前223年破壽春,滅楚,“因南征百越之君”。最先由屠睢帶領幾萬人深入嶺南(即嶺表、嶺外,指五嶺以南地區,相當于今廣東、廣西二省及越南北部一帶),接著又由任囂、趙佗率水師分兩路增援,終于抵達目的地番禺(今廣東廣州市)。任囂任南海尉,趙佗任南海龍川令,連同他們帶去的秦國軍人,都在嶺南地區定居,是為最早大批南遷的中原人。秦始皇又于公元前214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所謂“逋亡人”,即因拖欠、逃避國家稅役而逃跑后被捉住的人;“贅婿”,窮人將兒子典給富人為奴,三年不能贖,遂為奴婢,主家以女匹之,謂之贅婿,故贅婿社會地位很低,為人輕視;“賈人”,指設肆售貨的商人;“陸梁地”,指今五嶺以南地區;“桂林”,郡治在今廣西桂平南;“象郡”,治所在今廣西崇左(一說在今越南維川南恭橋);“南海”,郡治在今廣州。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秦國在嶺南設置三個郡,作為強制遷徙上述三種人的基地,讓他們戍守嶺南。這一批徙居于我國最南部的中原人,數量究竟有多少?說法不一,《史記·秦始皇本紀·集解》徐廣曰“五十萬人守五嶺”,也有人說是60萬。公元前213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筑長城及南越地”,即秦國又強制遷徙一批中原人往五嶺地區戍邊。不久,趙佗又“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也就是說又有15000位縫衣婦女從中原遷到五嶺地區。她們都同戍守嶺南的秦軍官兵結為夫妻,組成小家庭,在當地定居。這一次以開拓疆土為目的、規模龐大的強制性移民,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開始,幾次完成,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最早入越者已在那里居住13年,所以,《史記》說:“秦時已并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這些南下定居的男、女漢人,統被稱為“中縣人”,亦即中原人,其中有不少是今河南的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