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詩人、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人黃遵憲的《人境廬詩草》有詩云:“中原有舊族,遷徙名客人。過江入八閩,展轉來海濱。儉嗇崇唐魏,蓋猶三代民。”還有詩云:“篳路桃弧展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這些詩句,簡要地敘述了客家人的遷移史,明確指出客家人的祖根在中原。客家人的族譜家乘中也都記載著來自中原或根在河洛,例如:
《蕉嶺賴氏族譜》云:“賴氏居潁川(郡治今河南禹州,晉移治今河南許昌),已更數代……西晉永興間,列室官浙東,從東海王越,討成都王潁,卒于軍,一子元公,公二子:長厚,次莊,遷松陽家焉。”
《嘉屬劉氏族譜》云:“先主次子永公,初封魯王,繼封甘陵王,魏咸熙元年,東遷洛陽,遂家焉。自五胡亂華,永嘉淪覆,晉祚播遷,衣冠南徙,永公之裔,亦遷居于江南。”
《崇正同人系譜》卓氏條云:“晉五胡之亂,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粵有卓祎者,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同書吳氏條云:吳氏“世居勃海,散處中州,其后有隨王潮入閩,而入于粵之潮嘉等處。”同書陳氏條云:“故陳氏郡望稱潁川,宋末中原士族紛紛南隨帝室播遷,有陳魁者,率其族眾九十三人,移居福建汀州府之寧化上杭。” 同書鄭氏條云:鄭氏“世居中州,南宋孝宗時,有鄭清者,以太師貶官福建上杭梅溪司巡檢,遂家上杭。” 同書凌氏條云:凌氏“世居河南,至唐有凌孜,為會稽太守,遷居余杭;宋時,凌吉由余杭遷江西會昌。”
《梅州丘氏創兆堂記》云:丘氏“先世由中州遷閩”。
《蕉嶺湯氏族譜》云:“迨黃巢亂后,湯氏從中原南遷。”
《道光五華藍氏譜》云:“我藍氏,系出汝南(今屬河南)。”
蕉嶺《程官部黃氏家譜》云:“侃公,由江夏而遷光州(南朝梁置,治今河南光山縣,唐移治今河南潢川縣)之祖也。僅方數世,錫祖字天與,因寇亂,由光州固始(今屬河南)入閩,卜居邵武之和平。”
《古氏重修族譜序》云:“漢魏齊梁之間,以古著姓登朝者,不乏人;迨及唐季,散居河洛……至宋由北而南。”這里所說的“河洛”,即黃河與洛水,指這兩條河之間以洛陽為主的河南西部地區。
客家由中原大批南遷始于何時,說法不一。一說始于秦代,如吳炳奎等人的《梅州客家簡說》云:“梅州客家先民來到梅州,最早始于秦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派駐嶺南戍邊的五十萬大軍,其中一部分留在梅州地區安家落戶。”一說始于東漢,認為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及軍閥混戰時期,自中原流亡到江南的許多士族,有一些即是客家的先民。一說始于晉代,認為《閩書》所云“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及《臺灣省通志·氏族篇》中所說晉代從中原入閩者13姓中,就有客家先民在內。還有說始于唐者,始于五代者,始于南宋者,因而形成客家大遷移三次說、五次說、六次說、九次說等多種說法。
提出客家人“大遷移五次”的,是現代史學家、客家問題研究專家羅香林教授。他在其所著《客家源流考》中說:“客家先民原自中原遷居南方,遷居南方后,又嘗再度遷移,總計大遷移五次,其他零星的遷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經商而至的,那就不能悉計。”該書所附《客家遷徙路線圖》(附后)及《客家遷徙路線說明》,對五次遷徙的原因與路線,作有如下闡釋:
第一次:自東晉,受五胡亂華影響,由中原遷至鄂豫南部,及皖贛沿長江南北岸,以至贛江上下游,為遷移之第一時期。(由西元三一七年至八七九年。)
第二次:自唐末受黃巢事變影響,由皖豫鄂贛等第一時期舊居,再遷至皖南,及贛之東南,閩之西南,以至粵之東北邊界,為遷移之第二時期。(由西元八八0年至一一二六年。)
第三次:自宋高宗南渡,受金人南下元人入主之影響,客家先民之一部分,由第二時期舊居,分遷至粵之東部北部,為遷移之第三時期。(由西元一一二七年至一六四四年。)
第四次:自明末清初,受滿洲人南下及入主之影響,客家先民之一部分,由第二第三時期舊居,分遷至粵之中部及濱海地區,與川桂湘及臺灣,且有一小部分更遷至貴州南邊及西康之會理,為遷移之第四時期。(由西元一六四五年至一八六七年。)
第五次:自同治間,受廣東西部事件,及太平天國事件之影響,客家一部分人民,分遷于廣東南路與海南島等,為遷移之第五時期。(西元一八六七年以后。)按:“廣東西部事件”,指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廣東西部的臺山、開平、四會一帶土著與客民因爭土地而發生的械斗事件。
從“圖”中可知,客家遷徙的始發點有四:一支自洛陽遷至上蔡、新蔡(均屬河南);一支自靈寶遷至光州;一支自長治(今屬山西)遷至新蔡;一支自開封(今屬河南)遷淮陽(今屬河南),再遷潁州(今安徽阜陽)。這四支移民,除一支自山西出發遷入河南境外,其余三支均是自河南出發向南遷移的。以后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遷徙,均是以前一時期舊居為出發點的“再遷”。
實際上,客家先民開始自中原大規模南遷,并非只在晉代,而是在幾個朝代,有多次,始發地也并非只有上述四個,而是更多。這是因為客家是中原先民歷代南遷的產物,而中原人的南遷,早在先秦時期已經開始,當然,真正具有一定規模的南遷,則始于秦朝。此后,歷代不斷,以晉代、唐代和宋代的遷徙最為顯著。中原人為什么外遷?一是人口增長速度快,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需要向外尋找出路;二是中原地區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人民不愿再受戰亂之苦;三是自然災害頻仍,人民無力治理;四是不堪忍受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五是出于封建統治者的政治需要;六是由于官職調遷、游學、經商、避仇等原因。那么,為何遷徙的主要目標是南方呢?這是因為南方開發較晚,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好,戰事較少,社會安寧,所以,除了強制性的遷徙外,南方便成了中原人理想的移居地。為了說明中原先民南遷與客家的關系,我們根據史書記載,簡要敘述一下自秦朝以來中原先民的幾次大規模南遷。
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始皇本紀》及《南越列傳》等書記載,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大將王翦率60萬大軍攻楚,前223年破壽春,滅楚,“因南征百越之君”。最先由屠睢帶領幾萬人深入嶺南(即嶺表、嶺外,指五嶺以南地區,相當于今廣東、廣西二省及越南北部一帶),接著又由任囂、趙佗率水師分兩路增援,終于抵達目的地番禺(今廣東廣州市)。任囂任南海尉,趙佗任南海龍川令,連同他們帶去的秦國軍人,都在嶺南地區定居,是為最早大批南遷的中原人。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嶺南設置桂林、象郡、南海3個郡,強制遷徙逋亡人、贅婿、賈人到那里,讓他們戍守嶺南。這里所說的桂林郡,治所在今廣西桂平南;象郡,治所在今廣西崇左;南海郡,治所在今廣州;逋亡人,指因拖欠、逃避國家稅役而逃跑,后被捉住的人;贅婿,指窮人將兒子典給富人為奴,三年不能贖,遂為奴婢,后主家以女相配之人;賈人,指設肆售貨的商人。這一批移民,數量約有50萬至60萬人。次年,秦國又強制遷徙一批中原人往五嶺地區戍邊。不久,秦始皇應趙佗的請求,遷中原15000位縫衣婦女至五嶺地區。她們都同戍守嶺南的秦軍官兵結為夫妻,在當地定居。上述南下定居的男、女漢人,統被稱為“中縣人”,亦即中原人。
兩漢時期,中原人曾幾次南遷。公元前120年,關東大水,西漢政府組織了一次大移民,其中,有一批人被遷至會稽郡(治所在今江蘇蘇州市)。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中原人民遭受到空前浩劫,為了求生存,許多人流亡到江南,徙居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四川、廣東及越南等地。
西晉時,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和由匈奴族入侵形成的“永嘉之亂”,已使黃河流域居民遭受到沉重災難,加之大旱災、大蝗災和大瘟疫等,接連發生自然災害,逼得居民無法生存,于是,中原士族和民眾大批南遷,到長江流域尤其是江南去尋找出路。317年,司馬睿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建立起偏安江左的東晉王朝,又有一批中原士族渡江避亂。兩晉時期南遷的中原人,主要分布于江蘇、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福建等省。《閩書》說:“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文中的“永嘉二年”,即308年;“板蕩”,出自《詩·大雅》中的《板》、《蕩》2篇名,因這兩篇詩皆詠周厲王的無道,所以后人便用“板蕩”作為政局混亂、社會動蕩不寧的代名詞:“衣冠”,因古代士以上之人戴冠,衣冠連稱,是古代士以上的服裝,所以“衣冠”引申為指士族、士紳;“閩”即今福建。《臺灣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則說晉代從中原入閩者共13姓,即林、黃、張、劉、楊、鄭、邱、何、詹、梁、鐘、溫、巫。其實遠不止這13姓,主要是從洛陽出發遷往江南。《晉書》、《南史》等書的人物傳記中,對中原許多名人的南遷時間、南遷后的活動都有詳細記載。鑒于兩晉時期流亡到南方的人太多,東晉政府專門制定僑寄法,設立僑州、僑郡、僑縣,安置北方逃來的士族和民眾。僑州有司、豫、兗、徐、青、并等6州,僑郡、僑縣為數更是繁多。
唐朝初期,福建南部的泉州與廣東東部的潮州一帶,畬族酋長藍奉高、雷萬興等集結人馬,劫掠城鄉,為害百姓,即志書所云“蠻獠嘯亂”。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朝廷派歸德將軍、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府兵3600名、戰將123員,入閩平亂。由于長途跋涉,水土不服,士兵多病,初戰失利,陳政軍退守九龍山待援。朝廷又派陳政的哥哥陳敏、陳敷率領58姓軍校前往增援。陳政的母親魏氏,帶著陳政14歲的兒子陳元光隨軍前往。赴閩途中,陳敏、陳敷相繼病亡,他們的母親魏氏代他們率眾入閩。儀鳳二年(677年)四月,陳政病故,21歲的陳元光代父領軍,經過九年戰斗,平定了局勢,報請設置漳州郡。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朝廷詔準建置漳州于綏安,轄漳浦、懷恩二縣,任命陳元光為漳州刺史兼漳浦令,并準其自別駕以下官員可自辟置。當時的漳州一帶,地僻人稀,經濟文化都很落后,大部分地區基本荒蕪。陳元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發展農業生產,安定社會秩序,使漳州方圓數千里沒有發生戰事,群眾能過上安穩的日子,為南疆的開發和安定建立了豐功偉績,因而被后人尊為“開漳圣王”。隨陳氏父子戍閩的中原將士,兩次共64姓約7000人,幾乎全部在福建漳州安家落戶,參加軍墾,有的與當地婦女結婚,有的把家屬遷閩。據福建《云霄縣志》及《唐開漳龍湖宗譜》記載,中原遷閩的64姓是:陳、許、盧、戴、李、歐、馬、張、沈、黃、林、鄭、魏、朱、劉、徐、廖、湯、涂、吳、周、柳、陸、蘇、楊、詹、曾、蕭、胡、趙、蔡、葉、顏、柯、潘、錢、余、姚、韓、王、方、孫、何、莊、唐、鄒、丘、馮、江、石、郭、曹、高、鐘、汪、洪、章、宋、丁、羅、施、蔣、歐陽、司馬;軍眷有400余戶、40姓,其中除與上述64姓相重者外,尚有卜、龍、尹、韋、甘、邵、金、耿、謝、寧、弘、名、陰、麥、種、上官、司空、令狐等姓氏。
唐玄宗時,由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前后歷時7年多,嚴重地破壞了生產,再次給中原人民帶來極為深重的災難,河南處于戰亂的中心地帶,受害尤烈,因之又有大批人移居南方,數量之多,無法勝計。這次南遷的河南人,有賢士大夫和農工商人,還有擁有先進絲織技術的手工工人以及其他人員;徙居地有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湖南、云南等。
唐朝末年,土地高度集中,賦役繁重,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壽州人王緒在黃巢起義的影響下聚眾起義,攻克固始,固始人王審潮(一名潮)、審邽、審知兄弟三人參加義軍,王潮被任為軍正。后由于義軍為蔡州刺史秦宗權所敗,王緒被迫率眾由固始南下,經江西,攻入福建。王緒心胸狹窄,濫殺無辜,引起將士不滿。885年,義軍至漳州,王潮與諸將囚殺王緒,被推為將軍。王潮約束部下,“所過秋毫無犯”,886年攻入泉州,降唐,任泉州刺史;893年攻入福州,據有泉、汀五州之地,任福建觀察使;896年升為威武軍節度使;898年初死,由其弟王審知繼任威武軍節度使,盡有今福建之地。909年,王審知被后梁封為閩王。他提倡節儉,減輕賦役,與民休息,境內安寧;又收用唐流亡人士為輔佐,建立學校,開辟海港,招來外國商賈,獎勵通商,使福建的經濟、文化得到了很大的恢復和發展。在固始隨同王潮、王審知入閩的共有27姓約5000人,全部在福建定居,為開發和建設福建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據《臺灣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記載,這27姓是:陳、張、李、王、吳、蔡、楊、鄭、謝、郭、曾、周、廖、莊、蘇、何、高、詹、沈、施、盧、孫、傅、馬、董、薛、韓。有關史書和譜牒里記有這27姓人入閩的事跡,還有其他姓氏入閩資料。此外,據《十國春秋》記載,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中原人認為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一帶距戰亂中心最遠,可以避難,所以有許多人徙居于此;還有唐代被貶謫到南方的一些官員的后代,以及在南方做官因戰亂而無法回歸的北方人,也都留居當地。除了兩廣及越南,還有遷入今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省者。
北宋末年,金軍攻破東京,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1127年5月,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稱帝,南宋開始。此后,南宋政府南遷揚州,又逃到鎮江,最后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從靖康之變至南宋定都后的一段時間,中原人主要是從河南開封一帶出發,多次大規模南遷,成批行動者持續約40年左右,上自皇帝,下至市民百姓,包括皇親國戚、達官貴人、文人學士,以及農、工、商等各行各業的人員,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范圍之廣,都超過了以前各次遷徙,自然所包含的姓氏也難以勝計。此次南遷的中原人,以寓居浙江、江蘇者為最多,其次還有遷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者。
在中原人歷代南遷中,發生在唐初與唐末的兩次固始向閩越大移民,在河南遷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對閩、臺的影響尤為深遠,因而閩、臺許多姓氏的族譜里都有明確記載。由于陳氏父子、王氏兄弟及他們所率領的部眾,都是以軍人的身份入閩并為開發和建設福建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皆以“唐朝軍人”為榮;加之,唐代盛時,聲譽遠及海外,所以,他們的后裔移居臺灣以及東南亞和歐美各地后,便以“唐人”自稱,海外各國也因稱華人為“唐人”。既是“唐人”,大唐江山就是故土。久而久之,“大唐江山”簡化為“唐山”,于是成為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僑對祖國或故鄉的一種習慣稱呼,并由此生發出一些帶有“唐人”的地名和關于“唐山”的一些故事。如海外華人的聚居地被命名為“唐人街”、“唐人町”,臺灣人稱大陸移民到臺灣開基為“唐山過臺灣”等。
當然,從中原南遷的不一定都是客家人,但客家人卻是因為河南先民的多次南遷才形成的。無論是三次、五次、六次、九次大遷移,均起自中原,主要是今河南。因此,說客家人祖根在中原或河南,都是言之有據、確鑿無疑的。
如上所述,客家人系中原漢人南遷而形成,但并非所有南遷的中原漢人都是客家人,且南遷之初也沒有“客家”這個名稱。那么,客家民系是什么時間形成的,“客家”稱謂又是因何而產生的呢?這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的,因為這個在客家研究中被稱為“客家界說”的問題,眾說紛紜,并未統一的答案。
羅香林《客家源流考》說:“客家先民,其南徙,雖肇自東晉,然而形成特殊之系統,則在五代以后……客家一系,以僻處丘陵地帶,外緣較少,其語言變化,尚不若潮語廣州語等之劇烈。鄙意欲定客家界說,自時間言之,當以趙宋一代為起點。客家居地,雖至今尚無普遍調查,然依其遷移所居,大體言之,其操同一客語而與其鄰居不能相混者,則以福建西南部,江西東南部,廣東東北部,為基本住地,而更及于所再遷之各地,此就空間言之者也。”這里明確指出客家民系形成于宋代,其標志是有集中居住地(主要是閩西南、贛東南、粵東北),說客家話,“與其鄰居不相混”。他又說:“至于客家的名稱由來,則在五胡亂華中原人民展轉南遷的時候,已有‘給客制度’。《南齊書·州郡志》云:‘南袞州,鎮廣陵。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興四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名上有司為給客制度。’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襲晉元帝詔書所定的。其后到了唐宋,政府簿籍,乃有‘客戶’的專稱。而客家一詞,則為民間的通稱。‘客’的稱謂,雖說由來已早,然其民系的系統構成,則當如上述的在五代以后。”這是說客家的“客”字來源于東晉元帝時的“給客制度”,與唐宋時期政府簿籍中的“客戶”一詞也有關;民間在“客”后加“家”,通稱“客家”;先有“客家”稱謂,五代以后才形成客家民系。
王力先生《漢語音韻學》說:“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來的人。”
臺灣清華大學中國語言學系客座教授沙加爾博士《論客贛方言的關系》說:“所謂客家人,應該是‘客戶—主戶’這個相對的稱呼而來的。”
1987年出版的《民族辭典》對“客家”的解釋是:“漢語廣東方言稱為‘恰卡’(Hakka),‘客而家焉’或‘客戶’之意。”
陳美豪先生《思考與探索》(載于《客家民俗》1989年第一期)說:“由于客家人有強烈的祖先崇拜觀念,不忘自己的祖先是‘夏家人’,有理由認為就是‘客家人’這種稱謂的由來。”
陳修先生《“客家”稱謂新說》(載于《嘉應大學嘉應師專學報》1989年第三期)說:“所謂‘客家’就是‘河洛’二字之音變,而記錄語言者則‘依聲托事’,誤將‘河洛’以同音或近音字去代替寫成‘客家’。所謂‘客家人’,即‘河洛人’,亦即從河洛地區遷從而來的。”
劉佐泉先生《客家歷史與傳統文化》一書,在論述“客家”稱謂由來時說:“客”,“一是對主人而言的客人”,“二是指一些外來的地位比較低的人民”;唐宋時期政府編的戶籍上的“客戶”,指的“是沒有土地的租田生產的佃戶(佃客)”;“絕大多數客家先民都是佃客(佃農),或多住山區,所以直到長期定居,形成客家村乃至客家縣的時候,仍然比較貧困”;“家”是詞尾,“來自口語”。又說:“‘客家’之稱謂來由:一因客家先民大多數為‘佃客’之故;一是相對于‘廣府’、‘福佬’而言,先入為主,后進為客的‘客’。故‘客家’一詞便包涵兩層意思:一是經濟、階級地位而言的,一是入粵時間順序而言的(客家人入粵最遲)。概而言之,‘客家’者,后來遷入并多充當佃客的北方南下漢人之謂也。”關于客家話的形成與“客家”一詞的始出,該書說:“客家先民雖肇始于秦漢及東晉‘五胡亂華’之際,而客家方言的源頭卻在中唐‘安史之亂’流徙至江西居住時期、形成于趙宋。至于‘客家’這個名辭是十七世紀才出現的,以前的地方志沒有提到這個名辭。在后來的文獻中不僅出現‘客家’,而且常常是‘土客’并提。”關于客家民系的形成時間,該書說:“客家高度的種族集團(民系)自覺性的形成,乃至客家民系最后形成的標志是清嘉慶戊辰(十三年,1808年)客家學者徐旭曾先生所作的《豐湖雜記》。”即認為客家民系的形成不在秦、漢,也不在元、明,而是在清代。
綜上所述,客家的“客”字來源于東晉元帝時的“給客制度”,與唐宋時期政府簿籍中的“客戶”一詞也有關;民間在“客”后加“家”,逐漸才有了“客家”的稱謂。先有“客家”稱謂,到了17、18世紀才正式形成客家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