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文章

陳姓的來源與演變

2014/7/18 16:45:47 點擊數: 【字體:

陳姓的來源與演變

皇城相府的明代建筑陳氏宗祠

  陳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五大姓氏,在廣東、福建、臺灣地區最有影響。在當代陳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總人口的4.63%,陳姓總人口大約在5800萬。

  陳的名義和圖騰

  陳,本義陳列,為國名專用,即宛丘,今河南淮陽縣,為西周初封舜后媯滿之地。陳,由阜和東組成。東為日在木中,觀察太陽活動的神木稱扶木或扶桑,阜為土山,扶木所在的地方稱為陳,是古代帝王諸侯觀察天文的地方。宛丘是太昊伏羲氏建都之地,是先祖觀察天文之中心。所以,專執觀察天文神職的氏族又被封干宛丘之地則成為陳氏族,進而形成氏族的族徽和國名,最終產生了姓氏。

  陳姓的來源與演變

  相傳黃帝與西陵氏之女生有三子:昌意、玄囂、龍苗。昌意之孫為高陽氏顓頊,接黃帝之位;玄囂之孫為高辛氏帝嚳,繼顓頊為帝;龍苗之后南移為南蠻之祖。帝嚳娶陳鋒氏之女,生子放勛。放勛繼位后稱堯。舜的部落居于山西永濟蒲州鎮南的媯水旁,舜氏族以河水之名姓媯。公元前2070年,禹繼舜而建立了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古城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稱有虞氏,后稱虞國,F虞城西有商均墓村,是商均的墓地。而居于媯水旁虞鄉的舜的后裔虞遂,被夏王遠封于遂,故地在今山東寧陽西北。商朝時,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陳,古城在今河南淮陽東南。陳所處之地為帝堯的母親氏族陳鋒氏部落的故地,岡而稱為陳.媯姓陳國誕生于商朝。

  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媯滿于陳,以取代親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陳國。陳國在西周時期是十二諸侯之一,國勢和地位僅次于“五霸”,東周之后國勢急劇衰落,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楚惠王最終滅了陳國。陳國子孫遂以國為氏,河南淮陽是陳姓的發源地,至今淮陽仍冠有“老陳戶”的別稱。陳姓得姓由商朝的陳國算起,至少已有3500多年的歷史。

  公元前672年,陳厲公之子陳完逃奔齊國,改陳氏為田氏。齊景公以后,陳完后裔世代為齊相重臣。公元前410年,裔孫悼子建立田齊,公元前378年姜姓齊國滅亡。公元前221軍秦始皇滅田姓齊國,統一中國。齊王田建的第三子田軫,在齊國亡國之前投奔了楚國,出任楚相令尹,封為穎川侯,封地在今河南長葛市北,并恢復陳姓,陳軫是潁川陳姓的始祖。這支陳姓成為當代陳姓中最重要、最大的支派。穎川派后裔東漢名臣陳宸的故居在河南長葛東古橋鄉陳故村。2000年來沒改過村名。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二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加入陳姓大族的最重要的成分是:西漢初期的匈奴,南北朝的鮮卑族的改漢姓,明初的蒙古族的加入,一直到清朝的滿洲八旗漢化,這中間有大量外族人改姓陳姓。華北地區的陳姓含有匈奴族、鮮卑族的基因,東北地區的陳姓主要摻和了滿族和蒙古族的血液。

  歷史上陳姓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期,陳姓主要活動于河南、安徽、湖北地區,秦漢時期,陳姓的足跡已踏上了湖南、江蘇、山西、山東。

  西晉末年,中原動蕩,居民紛紛南遷,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已經是陳姓主要的遷回遷移的地區。同時,中原地區大姓林、黃、陳、鄭率先進入了福建,到南朝時,陳姓已經成為福建的四大姓之一,主要是潁川派陳宸的后裔。陳宸十世孫陳霸先,到南京建立陳朝,史稱陳武帝,南朝陳國封了許多陳姓王,子孫遍布長江與珠江之間,為陳姓在東南地區的發展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唐朝初,以河南固始人為主力,陳政陳元光父子率58姓經江西攻入福建,祖孫四代一直任漳州地區的行政長官,后人尊陳元光為“開漳圣王”,其后裔成為閩、粵、臺地區和南陽諸島陳姓的主要派系。唐末固始人王審知在福建建立了閩國,大批中原陳姓再一次移民福建,從此,陳姓成了東南地區的第一大姓。

  宋朝時期,陳姓大約有300余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3.9%,為宋朝第六大姓。陳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約占全國陳姓總人口的20.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西、浙江、四川四省,大約居住了陳姓總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河南、廣東、江蘇、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6%。全國形成了以閩粵贛湘、蘇浙、四川、河南為中心的四大塊陳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陳姓大約有42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4.5%,為明朝第四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陳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高得多,純增長率高達40%。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四省,大約居住了陳姓總人口的55.4%,其次分布于廣東、安徽、山東、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4.6%。浙江為陳姓第一大省約占陳姓總人口的20%。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蘇皖魯、贛閩粵湘兩大塊陳姓人口聚集地區,陳姓聚集重心開始裂解,向東、向南分離。

  當代陳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陳姓的人口已達到5800萬,為全國第五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4.63%。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陳姓人口由420萬激增到5800萬,增長了近14倍,增長速度略超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陳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廣東、四川、福建、江蘇、浙江五省,大約占陳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河南、湖南、安徽、湖北、臺灣、山東、廣西、貴州、江西九省,又集中了38%。廣東為當代陳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陳姓總人口的13%。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分水嶺,北少陳姓、南多陳姓的局面。形成了粵閩浙陳姓高聚集中心,然后向西北方向呈梯度減少。

  陳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在閩粵臺瓊浙、蘇皖南部、江西大部、湖南南部、廣西大部、川渝貴交界地區,陳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5.2%,最高地區可達11%以上,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2.2%,居住了大約54.7%的陳姓人口。蘇皖贛湘北部、川渝貴大部、云南、湖北、魯豫大部、陜甘寧南部、青海東部、內蒙古東部、黑吉西部、遼寧北部、新疆西北部,此比例在2.6%—5.2%,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33.3%,居住了大約34%的陳姓人口。

  陳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陳姓的郡望多達11個,最重要的是潁川,其次為廣陵、河南、下邳、東海、汝南、武當、新安、廬江、馮翊、京兆。陳姓除了把以上11處的郡望作為堂號外,還自立堂號有:三恪、德星、德聚、繩武、存誠等。

  “三恪”堂號:恪,尊敬客人之意。典出西周初,周武王封黃帝之后于薊,帝堯之后于祝,帝舜之后于陳。史稱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受到周王室的敬重。

  楹聯重要的陳姓楹聯有以下五副:

  太丘德望;潁水淵流。

  元龍豪氣;華岳希夷。

  投轄留客;懸榻待賢。

  名高七彥;計出六奇。

  堯咨母訓子以仁,聲隨杖下;安節妻分財不吝,時號堂前。

  家訓格言:陳氏的家訓首推元初的陳櫟《與子勛》。陳櫟是安徽休寧人,一生不入元朝官場,而致力于儒學研究。所以陳櫟家教一本儒家傳統,凡是具以禮訓,不以時俗為論。他提出“流俗之所謂不孝,乃我之所謂孝。流俗之所謂孝,乃我之所謂不孝”之觀點。要求子孫“自卓立,自爭氣,自求長進,自做取成人”,做事“能守得"勤"和"謹"二字,萬萬無失”。告誡子孫“不守家法,非吾子孫”。陳櫟雖為大儒,然其教誡言語懇切,說理透徹,深為后世所重。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陳姓歷代名人1218名,占總名人數的2.6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位;陳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3.94%,排在第五位;陳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4.4%,排在第三位;陳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4.52%,排在第四位。

  陳姓人才輩出,彪炳于史冊的人物數不勝數。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勝;西漢名相陳平;東漢法學家陳寵,大臣陳藩,文學家陳琳;南朝陳武帝陳霸先;唐朝詩人陳陶;南宋思想家陳亮;元末割據江南稱帝的陳友諒;明朝畫家陳洪綬;清朝名將陳化成,醫學家陳修圓,太平天國名將陳玉成;國民黨名將陳誠,近代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中國共產黨創始人陳獨秀,國民黨元老陳果夫;中華人民共和國元老陳云,元帥陳毅,數學家陳景潤,歷史學家陳寅恪、陳述、陳垣,昆蟲學家陳世驤,植物學家陳煥鏞。

  陳姓血型

  陳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占36%,A型占29%,B型占26.9%,AB型占8.1%。

  郡望:穎川郡,廣陵郡,河南郡,武當郡,馮翊郡,京兆郡,汝南郡,下邳郡,東?,新安郡,廬江郡

  總堂號:潁川堂

  分堂號:

    三恪堂,孝思堂,報本堂,聚星堂,光裕堂,孝友堂,維德堂,尊親堂,

    三知堂,三相堂,三槐堂,三德堂,五云堂,仁趾堂,仁讓堂,介福堂,

    文星堂,文圃堂,文會堂,文蔚堂,文笵堂,六望堂,世德堂,永和堂,

    永思堂,永睦堂,永譽堂,有歸堂,同德堂,延慶堂,名賢祠,安定堂,

    安雅堂,如在堂,如德堂,孝義堂,佑啟堂,良善堂,奉先堂,忠義堂,

    尚義堂,尚德堂,金魚堂,金蘭堂,怡善堂,怡怡堂,宜爾堂,承本堂,

    奎煥堂,映山堂,星聚堂,思成堂,思孝堂,思敬堂,重華堂,重德堂,

    追遠堂,衍慶堂,恒慕堂,時思堂,訓行堂,培本堂,培德堂,著易堂,

    萃和堂,萃倫堂,萃渙堂,萃賢堂,推己堂,崇正堂,崇本堂,旌義堂,

    惟善堂,惇倫堂,晝錦堂,敬序堂,敬愛堂,貽安堂,遺忠堂,遺風堂,

    詒穀堂,敦本堂,敦厚堂,敦睦堂,敦德堂,敦誼堂,道榮堂,淵源堂,

    瑞玉堂,慎思堂,慎德堂,義門堂,福田堂,源遠堂,聚奎堂,聚原堂,

    聚德堂,團蔭堂,毓慶堂,鳳和堂,禎華堂,賚善堂,僾肅堂,德星堂,

    德雍堂,馀慶堂,慶馀堂,燕貽堂,翰文堂,樹本堂,積善堂,積慶堂,

    篤慶堂,錫慶堂,濟美堂,禮行堂,雙桂堂,彝敘堂,彝倫堂,懷義堂,

    耀祖祠,繼述堂,顧予堂(共124個)

  館藏堂號:孝思堂,報本堂,聚星堂,光裕堂,孝友堂,維德堂,三槐堂,世德堂,同德堂,思敬堂,崇本堂,敦本堂,敦睦堂,源遠堂,馀慶堂,樹本堂,積慶堂

  譜籍: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香港,臺灣

  可查家譜總數:2990種

  可查名人家譜:陳大受,陳元龍,陳友諒,陳丹山,陳文龍,陳去病,陳世琯,陳可忠,陳匡,陳西林,陳廷敬,陳武,陳若霖,陳法,陳性節,陳建子,陳承文,陳奎,陳香梅,陳俔,陳炯明,陳洪綬,陳洛漣,陳連吉,陳烈,陳時敏,陳家棟,陳著,陳彬,陳桱,陳康伯,陳涯,陳寅恪,陳紹寬,陳琰,陳遇,陳景沂,陳景潤,陳傅良,陳欽,陳欽祚,陳渭,陳圣,陳節義,陳與郊,陳詵,陳義興,陳嘉謀,陳嘉謨,陳銀,陳鳳生,陳寬一,陳寬三,陳賢復,陳儀,陳德文,陳慶芝,陳慶鏞,陳樵,陳衡,陳澧,陳聲甫,陳應桐,陳鎬,陳櫟,陳獻章,陳寶琛,陳寶箴,陳讓

  堂號典故: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長陳實子侄,同以孝賢聞名,當年訪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歲星,歲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內有賢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為堂號。

  附: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的皇城相府(又稱午亭山村),是清代名相陳廷敬的府邸。陳廷敬是清朝康熙皇帝的恩師、《康熙字典》的總閱官;食窍喔謨瘸、外城兩個建筑群,內城始建于明崇禎五年(1632年),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這座明清時期的城堡式古建筑群依山就勢,雄奇險峻,文化底蘊厚重,是一處集官宦府第、文人故居與地方民居于一體的明清建筑群。相府總面積約3.65萬平方米,共有大型院落19座,房屋640余間,設9道城門,城墻總長1700余米,主要建筑有內府、世德堂、河山樓、屯兵洞等,被譽為“東方古堡”、“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南都周刊(2014-03-2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