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文章

孔子第77世長孫衍圣公出世 軍隊為啥包圍孔府

2014/8/4 11:21:25 點擊數: 【字體:

孔子第77世長孫衍圣公出世 軍隊為啥包圍孔府

    孔子之后,孔氏慢慢變成一大望族。歷朝帝王都推行“尊孔崇儒”,然而,孔氏的人丁并不興旺,甚至出現過七代單傳的情況。

    唐朝末年,居住在在曲阜的孔氏后裔不到10戶。直到宋元時期,孔姓人口才大幅增加。

    七代單傳

    孔子子孫,人丁不太興旺

   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像只倦飛的鳥兒,終于回到了闊別14年的魯國。這一年,孔子68歲。歸國后,孔子被尊為“國老”,孔氏逐漸成為望族。

    “孔子的子孫,從兒子孔鯉到第八世孫孔謙,七代單傳,人丁不太興旺。”夏邑縣前文聯主席陳進說,古人看重傳宗接代,這種情況對孔氏來說很“危險”。

    后來,孔謙有了3個兒子,分別是孔鮒、孔騰和孔樹。這才改變了持續單傳的局面。

    孔謙是魯國人,但在魏國、趙國當過丞相。他在治理國家、處理諸侯國關系方面很有作為。孔謙不忘祖訓,向魏、趙、韓等國君王宣傳儒家思想,要求當政者“修仁尚義、崇德敦禮。”

    孔謙之后,孔氏逐漸興旺。到了西漢,孔家更是備受尊崇。

    陳進說,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的學說和思想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孔氏家族自然跟著受益,孔府被時人尊為“天下第一家”。

    劉邦祭孔

    劉邦開帝王祭拜孔子先河

    據記載,漢高祖劉邦“自淮南過魯,以太牢祀孔子”,開了帝王祭拜孔子的先河。公元前43年,漢元帝封孔子第十三世孫孔霸為“褒成君”。由此開始到唐玄宗開元年間,孔子嫡孫多數得以襲封爵位。

    孔霸的兒子叫孔福,漢昭帝令其專門負責奉祀孔子,這是孔門世襲爵位后奉祀孔子的開始。

    后來,孔家世襲爵位的封號多有變化。宋仁宗至和二年,宋仁宗改封孔子第四十六世孫孔宗愿為“衍圣公”,主要任務為祭祀孔子、傳承傳統文化。此后,雖然朝代更替,“衍圣公”的封號卻一直延續了下來。

    明弘治十六年,朝廷在曲阜興建了規模宏大、衙宅合一的衍圣公府(也稱孔府)。門口有一幅金字對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富”字上面少寫一點,寓意“富貴無頭”;“章”字一豎通到上面的“文”字,寓意“文章通天”。

    圣人之后

    孔德成之后,再無“衍圣公”

    1920年2月23日晚上,孔府上上下下格外忙碌,孔子第七十六世孫孔令貽的三姨太王寶翠即將分娩。

    夏邑縣歷史文化研究會的王書生說,孔令貽此時已經去世,他的兩個孩子都是女兒。若王寶翠再生一女,“衍圣公”的傳承將遭遇危機。

    為保證“圣裔”的純潔性,防止出現“貍貓換太子”的嫌疑,當晚孔府上上下下格外緊張。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派軍隊包圍孔府,到處設崗,并由一位將軍坐鎮孔府,限制人員出入;北洋政府山東省省長屈映光與孟、顏、曾三氏的奉祀官同時在場監督。

    一聲響亮的嬰兒啼哭聲,孔德成順利出生,他是孔子第七十七世長孫,成為第三十二代“衍圣公”。

    1935年,有感于世襲爵位與民國體制不符,孔德成主動請求南京國民政府撤銷“衍圣公”的封號。國民政府認為道統不可廢,改“衍圣公”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成為中華民國唯一的世襲特任官。2008年,孔德成先生去世,“衍圣公”的封號就此畫上句號。

    人口激增

    宋元時期,孔姓人口大量增加

    王書生說,從西漢時起,孔氏后裔就開始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眷顧,但孔氏人口增長卻很緩慢。唐朝末年,居住在曲阜的孔氏后裔不到10戶。當時,孔氏的社會地位衰落到谷底。

    宋元時期,“尊孔崇儒”再次成為帝王的共識,“衍圣公”的封號得以傳承,孔氏人口也開始大量增加。清朝末年,居住在曲阜的孔姓人達到數萬。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曲阜孔姓人開始大量外遷,不過,孔子這一系基本還是以曲阜為主要根據地。

    公開數據顯示,在最新的百家姓排名中,孔姓排名第98位,人口約230萬。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孔姓委員會副秘書長孔建國說,河南所有地市均有孔姓人分布,主要集中在郟縣、寧陵、杞縣、羅山、上蔡等地,但具體人口數量沒統計過。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商報(2014-08-0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