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文章

楊——出自山西洪洞的姓

2015/8/10 14:39:58 點擊數: 【字體:


    楊yáng——出自山西洪洞的姓
楊——出自山西洪洞的姓


    楊氏出自姬姓,來源有二,一支系以國為氏,一支是以邑為氏。西周宣王姬靜的小兒子尚父,于周幽王時被封于楊(今山西洪洞縣東南),建立楊國,為侯爵,春秋時為晉國所兼并,楊侯的子孫以國為氏,即楊氏。此即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時封為揚侯,為晉所滅,其后為氏焉。”《辭源》云:“揚,石經初刻作‘楊’。”可見古代揚、楊二字通用。又據南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晉國滅楊后,將楊地作為晉國公族羊舌肸的采邑。羊舌氏也出自姬姓。晉武公之孫突食邑于羊舌(包括三個縣:銅鞮、楊氏、平陽),稱為羊舌大夫,其后代以邑為氏而成羊舌氏。突的孫子羊舌肸,字叔向,在晉國任大夫,是當時著名的賢臣。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為氏,也姓楊,因此又叫楊食我。

    據《史記·晉世家》及《新唐書·宰相世系》等書記載,公元前514年,晉國大夫祁奚之孫祁盈的家臣祁勝和鄔藏交換妻子,被祁盈發現,把他兩個囚禁起來。有個大夫叫荀躒,因受了祁勝的賄賂,狀告祁盈私自抓人,結果晉頃公逮捕了祁盈。楊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認為晉頃公處事不公,一氣之下幫祁家殺死了祁勝和鄔藏。晉頃公大怒,晉國的其他幾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勢力,于是乘機殺死祁盈和楊食我,并攻滅祁氏、羊舌氏兩族,分祁氏之田為七縣、羊舌氏之田為三縣,作為這些公卿子孫的食邑。羊舌肸(叔向)的子孫有的逃到華山仙谷,居住在華陰(今屬陜西),稱為楊氏。此后,“有楊章者,生苞、朗、款。苞為韓襄王將,守修武(今屬河南),子孫因居河內(今河南黃河以北地區);朗為秦將,封臨晉君,子孫因居馮翊(今陜西大荔);款為秦上卿,生碩,字太初,從沛公(漢高祖劉邦)征伐,為太史”。楊碩有8個兒子,第六子楊喜,西漢時封赤泉嚴侯;楊喜之子楊敷,封赤泉定侯。楊敷的孫子楊敞,字君平,任丞相,封安平敬侯,是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女婿,有二子:忠、惲。楊忠的曾孫楊震,字伯起,少好學,博覽群經,因世居弘農郡(治所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北故函谷關城)華陰縣(治所在今陜西華陰縣東南),當時稱為“關西孔子”,東漢時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職,以清廉著稱。他任東萊太守時,道經昌邑縣,縣令王密求見。王密原為荊州秀才,由于楊震在荊州舉薦而任官。夜晚,王密懷金10斤,要送給楊震,并說:“暮夜無知者。”楊震婉言拒絕,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羞愧而出。此后,楊震的“四知”名言被傳為佳話,受到人們的敬仰,他又以清白傳家,因此,楊氏家族便以“四知堂”為堂號。楊震的子孫世代任大官僚,所以“弘農楊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其中,楊震之長子楊牧,字孟信,任荊州刺史,封富波侯;楊牧的20世孫楊惠嘏,任太原郡守;楊惠嘏的玄孫就是隋文帝楊堅。此外,楊震的10世孫楊珍,北魏時任上谷太守,其曾孫楊順,任冀州刺史,徙居河中永樂,順之子楊岐,任呂州刺史,又徙居原武(今河南原陽),在此發展繁衍,成為楊氏重要的一支;楊牧的11世孫楊孕的后裔,世居扶風(今屬陜西),稱為扶風楊氏。

    據《臺灣省通志》記載,楊氏遷入福建,始于西晉末,至唐末主要有三次:一是西晉永嘉年間,中原板蕩,有13姓族人自中原入閩,其中有楊姓;二是唐高宗總章年間,隨從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者有楊永、楊珍等楊姓校尉,其后代散居閩、粵、臺、澎等地;三是唐末又有中原楊氏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自宋代起,福建開始成為楊氏播遷中心之一;至元、明之際,為躲避戰亂,福建寧化石壁村之楊遠紹,攜家遷至廣東梅縣定居,后發展成為望族。南宋高宗時,余杭董世興在福建做官,與泉州楊夢齡感情很好,將兒子寄養楊家,后來,其子改姓楊。因此,董、楊二姓有聯宗的情誼。

    楊氏移居臺灣,最早者是福建漳州人楊巷摘,他于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入臺。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由于清廷開放拓墾,有不少大陸移民入臺墾殖,楊姓居于大甲、清水、沙鹿等地,多數是從福建泉州遷去的。此后,福建、廣東楊氏入臺者絡繹不絕。如今,楊姓是臺灣第10大姓,約占臺灣總人口的3%弱。在日本侵占臺灣期間,臺灣楊姓曾被迫改用楊川、柳生、柳村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臺灣光復,才恢復為楊姓。

    為了進一步求發展,自清代以來,閩、粵、臺楊氏不斷有人飄洋過海,徙居海外,現主要分布于東南亞、歐洲、美洲、大洋洲一些國家,以及香港、澳門等地區。

    楊姓的郡望主要是弘農和天水;堂號除了“四知”外,還有“棲霞”。

    在中國歷史上,楊姓稱帝稱王者有十幾人,先后建立有隋、吳等政權。北朝末,華陰人、北周外戚楊堅,在靜帝年幼即位時任丞相,總攬朝政,封隋王,于581年廢靜帝自立,建立隋朝,建都大興(今陜西西安),587年滅后梁,589年滅陳,結束南北朝分立局面,統一全國。隋朝歷二帝、38年,于618年滅于唐。五代時,合肥人楊行密創建吳國,都揚州,歷4王36年。南宋初年,龍陽(今湖南漢壽)人楊么領導洞庭湖地區農民起義,稱大圣天王,并用以紀年,有眾20萬人。金末,紅襖軍首領、益都(今屬山東)人楊安兒建立反金政權,建元天順,有眾數十萬人。元初,寧海人楊鎮龍率領浙東農民起義,國號大興,年號安定。

     除了稱帝稱王者外,楊姓在文化、科學、軍事、政治等方面涌現出許多杰出人才。戰國初期有哲學家楊朱。西漢有學者楊何、無神論者楊王孫。新莽末年有赤眉軍政權大司農楊音。東漢末有文學家楊修。三國時魏有不畏豪強的京兆尹楊沛。魏晉之際有哲學家楊泉。西晉有太傅、大都督楊駿。北魏有驍勇善戰的平東將軍、氐族人楊大眼,散文家、《洛陽伽藍記》的作者楊衒之。隋有大臣楊素、楊玄感父子。唐代,楊氏任宰相者11人,其中唐德宗宰相楊炎,曾定議改革賦稅制度,堪稱理財家;此外有詩人、被稱為“初唐四杰”之一的楊炯,學者楊士勛,雕塑家楊惠之,還有得到唐玄宗寵愛、被封為貴妃的山西永濟人楊太真(小字玉環)。五代時有書法家楊凝式,筆勢雄杰,變化多姿,評者說他用筆有破方為圓、削繁為簡之妙。宋代,楊氏最顯赫的人物莫過于以楊業為首的楊家將。楊業,又名繼業,原為北漢將領,號稱“無敵”,河東歸宋后,任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曾在雁門關大破契丹兵,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大舉北伐,他率軍收復云、應、寰、朔四州,后在主帥潘美和監軍王侁的錯誤指揮下,他孤軍被陷于陳家谷口,重傷被俘,絕食而死;其子楊延昭、孫楊文廣均為北宋名將。楊業的事跡,在當代即被人傳頌,后經文學藝術家的渲染,形成豐富的楊家將傳說,更具傳奇色彩。此外,北宋有文學家楊億、學者楊時、醫學家楊介,南宋有詩人楊萬里、哲學家楊簡、數學家楊輝。元代有詩人楊載,對外貿易家楊樞,文學家、書法家楊維楨,散曲家楊朝英,戲曲作家楊梓、楊顯之、楊訥。明代,楊榮、楊士奇、楊溥在英宗時同輔朝政,并稱“三楊”;楊繼盛劾權相嚴嵩十大罪,楊漣彈劾魏忠賢24大罪,均受迫害致死,可謂不畏權奸的英雄;還有詩人楊基、文學家楊慎、學者楊東明、針灸學家楊繼洲、畫家楊文聰、中原地區農民起義首領楊虎、民間抗倭英雄楊鈿。清代有學者楊名時,戲曲作家楊潮觀、楊恩壽,藏書家楊以增,太平天國將領楊秀清、楊輔清,湖南耒陽農民起義領袖楊大鵬,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佛教學者楊文會,外交官楊儒。現代有1925年省港大罷工領導人之一楊殷,毛澤東的親密戰友、夫人楊開慧,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東北抗日聯軍主要領導人楊靖宇(原名馬尚德),教育思想家楊賢江,進步學者楊杏佛,國民黨愛國將領楊虎城,我們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楊尚昆。

    僑居海外的楊姓華人,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涌現出許多著名人物。例如,美國有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楊振寧,著名企業家楊雪蘭;新西蘭有“菜花大王”楊汶釗。楊汶釗和菲律賓的楊應琳、馬來西亞的楊忠禮,以及香港的楊連景父子、楊受成,澳門的楊秉正,臺灣的楊塘海等,均以擁有財富超過數億或十多億美元而聞名于世,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

    楊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為第六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3.08%,分布極其廣泛,遍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以長江流域的省份居多。楊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還是古今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漢代武都白馬氐有楊氏,世居仇池;北魏有莫胡盧氏,后改為楊氏;隋代鮮卑族有楊氏,系尉遲氏所改;唐代南蠻有楊氏,世為酋長,系白馬氐之遺種;五代時后晉突厥沙陀部有楊氏,別為一派,楊光遠即是;西夏人有楊氏;明朝賜元人巴珠、阿爾婁臺、托克托等姓楊;世居遼陽的清滿洲人有楊氏;清滿洲八旗姓易穆查氏、尼瑪察氏、富勒哈、楊那氏、楊佳氏,后均改為楊氏;世居輝寧的清代高麗人有楊氏;清代云南府、貴陽府土司多楊姓;拉祜族之黃苦聰人樓牙氏,漢姓為楊;哈尼族樓必氏,漢姓為楊;普米族巴落瓦支氏、窮杠尼氏,漢姓均為楊;彝族姐覺氏,漢姓為楊;德昂族紅崩龍支系中關姓,漢姓為楊;傈僳族有肓饒時氏,漢姓為楊;苗族稿鳥氏,漢姓為楊;達斡爾族畢力央氏、亞爾茲氏,漢姓均為楊;裕固族亞赫拉格氏,漢姓為楊;錫伯族楊吉爾氏,漢姓為楊;納西族牙爾氏,漢姓為楊;云南蘭坪兔莪區納西族之若若人中有楊氏;佤族水老氏、陶曼氏,后均改為楊氏;景頗族木染氏、泡羊氏,漢姓均為楊;藏族阿加氏、合白氏,漢姓均為楊;臺灣土著、白馬人、朝鮮、錫伯、阿昌、蒙古、布依、布朗、土家、東鄉、鄂倫春、彝、苗、白、京、瑤、壯、侗、回、傣、黎、羌等民族中均有楊姓。在日本侵占臺灣期間,臺灣土著有被迫使用日本姓戶山、古家者,至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命改為漢姓楊。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