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luó——古代火官后裔之姓
羅姓源于古羅國,是采用封國名命得的姓,但姓氏古籍有出自熊姓、出自妘姓以及“本自顓頊末胤”、“祝融之后”等說法。例如,《世本·姓氏篇》云:“羅,熊姓。”唐人林寶《元和姓纂》云:“羅,祝融之后,妘姓國。”宋代的《廣韻》云:“本自顓頊末胤,受封于羅國,今房州也,為楚所滅,子孫以為氏。”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將羅氏列入“以國為氏”類,說:“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后,妘姓,初封宜城,徙枝江,為楚所滅,周末居長沙。”
據史書記載,羅國是周武王滅商后分封的異姓諸侯國,為子爵,建都于今湖北宜城縣西,后徙今湖北枝江縣東北,又遷今湖南湘陰縣東北,春秋時為楚國所滅。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講述羅滅國得姓情況說:“春秋時,楚莫敖、屈瑕伐羅,羅人乘其無備,與盧成夾攻之,屈瑕不能克,其后楚復伐羅,并其國,子孫以為氏。”于此可知,羅子國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時間約在公元前690年。又據《史記·楚世家》記載,“祝融”是帝嚳高辛時的火官名。顓頊的曾孫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后重黎被誅,由其弟吳回繼任火正,為祝融。吳回的兒子陸終有6子,“四曰會人”,妘姓所出;“六曰季連,羋姓”,是楚國的祖先,其孫穴熊及以下的子孫,至楚穆王以前,凡繼承王位的,名均冠以“熊”字,故世稱熊氏。于此可知,妘姓出自陸終第四子會人,熊姓出自陸終第六子季連,都有是火官的后裔,其遠祖為帝顓頊。
據《客家史料匯編》及《羅氏族譜》等書記載,羅國一世祖名鄶,字匡正,殷紂王時人,從周伐紂有功,于周武王三年被封于宜城,為子爵,因地在南漳縣80里,“有羅水出焉,故國號曰羅”。春秋之際,羅兵常敗楚師于鄢水,楚人怨恨。羅國傳至24世萬通時,被楚國所滅,萬通與次子蒼噩逃至襄陽(今屬湖北)黃龍洞金瓜墟避隱,其長子芳噩逃往四川。周顯王時,有31世羅乘,字凌甫,晚年佐秦,封益伯侯,遷枝江,曾纂修羅氏世系,其孫羅守隴自枝江遷至今湖南長沙。40世羅君用,秦末任武陵縣令,有三子:珍、珠、玨。羅珠在西漢惠帝時任大農令,遷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為豫章羅氏—世祖。唐昭宗時,羅珠28世孫羅景新遷虔州虔化(今江西寧都),31世有兩支分別徙居廣東大埔、興寧。45世羅尚立,元代由虔州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明洪武初年又遷上杭縣扶陽,其子羅新松于1437年徙廣東梅州,后發展成為大族,又分出許多支脈。另據有關資料,羅國滅亡后,羅氏有部分人徙居今云南東部和南部,有部分人遷入今四川,還有部分人遷入今貴州東部和南部,又有部分人遷到湖南南部。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區外,羅氏還分布于今山西、陜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江蘇等省的一些地方。據《云霄縣志》記載,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率府兵到閩南平亂、開辟漳州,有隊正、河南人羅幼鄰隨同前往,后在福建安家落戶。據一些姓氏書載,羅氏的郡望有豫章、長沙、齊郡、襄陽、河東。這是說魏晉至隋唐時期,羅氏在上述郡人丁興旺,英才輩出,系世家大族,為當地所仰望。
羅姓移居臺灣最早者,是鄭成功麾下的水師都督羅蘊章,他于1661年隨鄭成功入臺,參加驅逐荷蘭侵略的戰斗,立下赫赫戰功。此后,福建和廣東羅氏又有不少人到臺灣開基,見于文獻記載清朝雍正年間至同治年間入臺的有下列諸項:雍正初年,漳州人羅某與郭、何二姓前往今基隆市開墾;雍正11年,羅合泉與泉州人廖玉合墾于東螺西堡新莊仔莊,廣東陸豐人羅朝宗等人合墾于今新竹縣十一股之福興莊;乾隆41年,羅、魏等8姓合購今新竹縣竹東鎮舊員山子番仔湖冢牧地;嘉慶16年,粵人羅德義入墾捒東上堡水底寮;嘉慶22年,董事羅茂松捐修今嘉義縣水上鄉的湖內橋;道光14年,羅桂芳與劉濟川等人合設義渡;道光16年,殷戶羅全捐修嘉義城;同治6年,羅阿傳入墾今新竹縣關西鎮八股、十股、湳湖。目前,羅姓在臺灣姓氏中排名第28位,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家族。
羅姓向海外發展,最早一支是從滇東、滇南遷入湄南河下游,后建立羅斛國,于元朝至正年間并吞暹國,便合稱暹羅,即今泰國的主體,他們也成為泰族的一部分。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廣東梅縣石扇堡人羅芳伯與百余名親戚朋友結伴由東江經廣州出海,遷居坤甸(今印度尼西亞城市),先教書,又經商,為保衛華僑安全,組織了武裝團體,后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創建民主共和體制的蘭芳國,并當選為首任大唐總長。蘭芳共和國共傳位10次,每次的最高首長(大唐總長)均由當地華僑選舉產生。除此之外,從清代開始,羅氏還有一些人到歐洲、美洲一些國家以及東南亞其他國家開拓新的事業。
羅姓在歷史上曾涌現出許多杰出人才。例如:西漢有成都(今屬四川)人羅裒,成帝、哀帝時在長安、巴蜀間經營商業,資財達錢千余萬,是著名的大商人。隋代有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羅藝,隋末任虎賁郎將,后歸唐,曾賜姓李,封燕郡王。唐代有文學家羅隱,詩人羅鄴、羅虬,在咸通、乾符中以詩名,合稱“三羅”。遼國有以滑稽風趣見長的伶官羅衣輕。元代有醫學家羅天益。元末明初有小說家羅貫中,撰有長篇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等。明代有南京吏部右侍郎羅圮,哲學家羅欽順,學者羅洪先、羅汝芳,明末有農民起義首領羅汝才。清代有畫家羅聘,四川巴州農民起義軍首領羅其清,乾隆年間曲藝西城調“子弟書”早期作家羅松窗,太平天國將領羅大綱,清末有湘軍將領羅澤南、戶部尚書羅淳衍。近現代有考古學家羅振玉,獸醫學家羅清生,植物生物學家羅宗洛,語言學家羅常培,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羅亦農、羅登賢,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杰出的領導人羅榮桓、羅瑞卿,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模范羅盛教。
居住在香港、澳門、臺灣的羅姓同胞,有不少企業家、實業家,其中,港、澳的羅鷹石、羅康瑞、羅旭瑞、羅桂祥,分別擁有財富7億美元、3.5億美元、3.5億美元、1.7億美元;臺灣的羅結,擁有財富4.1億美元,他們均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
羅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為第20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86%,分布很廣,主要在南方,以四川、廣東、湖南、江西、貴州、湖北較多,這6省羅姓約占全國漢族羅姓人口的70%。羅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在長期的民族大融合中融入一些少數民族中,還是古今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羅子國后代的羅氏,有一支進入四川東部,定居閬中,至漢代,成為板楯蠻七姓的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西遷至云南北勝州的,融入彝族,成為彝族大姓;遷至貴州東部和南部的,與于越、揚越融合為布依族;遷至湘南及廣西三江、龍勝一帶的,融入瑤族和侗族。此外,據《魏書·官氏志》載,北魏孝文帝于493年遷都今河南洛陽后,將鮮卑族的叱羅氏改為羅氏;唐代,西突厥可汗斛瑟羅入中國,其后人以斛瑟羅為姓,后又省文為羅氏,又,西域曹國人有羅氏,天竺人有羅氏;宋代西夏人有羅氏;明朝賜元人阿拉克薩姓羅名秉忠;明、清時云南蘭州(故治在今云南蘭坪縣)土知州、土舍均為羅氏,系白族;世居沈陽、吉林烏拉等地的清滿洲人有羅姓;清代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薩各達氏、羅佳氏、鄂穆綽氏,后均有改姓羅者;土族羅古爾氏,漢姓為羅;彝族俄母氏,漢姓為羅;瑤族勒樓氏,漢姓為羅;芒人溫糯氏,漢姓為羅;白、滿、佤、京、侗、苗、回、壯、羌、蒙古、布依、拉祜、布朗、仫佬、東鄉、朝鮮、俄羅斯、臺灣土著等民族均有羅姓。 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