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文章

河南:中華姓氏的祖根地(2)

2013/4/17 14:14:57 點擊數: 【字體:

  追尋先人足跡海內外華人河南尋根

  河南,古稱豫州、中州或中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化。河南是古代中國的核心地區,是中華民族與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長期以來,這里是中國古代的建都之地,是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區之一。河南是中華人文始祖群體的主要活動地,伏羲建都與終葬于河南淮陽;炎帝建都于河南淮陽;黃帝故里故都在河南新鄭;顓頊、帝嚳建都于河南濮陽,終葬于河南內黃。

  河南是中華姓氏的祖根地,在當今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300大姓中,有171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有98個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在最新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個姓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海外華人赴河南尋根謁祖,投資興業。他們由單個尋根到組團尋根,由個別國家和地區組團尋根到多個國家或地區與中國內地各省組團共同赴祖地尋根,由一般的尋根活動到在祖地舉辦姓氏的世界大會。可以說,進入新世紀以來,海內外華人到河南尋根已形成熱潮,成為時尚。他們不但在古老的中原大地追尋著先人的蹤跡,體驗著先人奮斗的艱辛,同時也眷戀著這塊煥發著時代氣息的熱土,在這里捐資建學,整修古跡,投資興業。

  炎黃二帝活動之地后代繁衍派生多姓氏

  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多而集中,是全國獨有的,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那?集中起來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中原是炎黃二帝長期活動之地,其后代在此發展繁衍,派生出許多姓氏。

  炎帝是姜姓部族的首領,居于姜水流域,因以姓姜。后姜姓部落逐漸向東發展,其中一部分子孫在中原定居,形成一些姓氏。黃帝姓公孫,生活在姬水附近,后改為姓姬。居于軒轅之丘,建都有熊(今河南新鄭市),又號有熊氏。黃帝被推為各部落聯盟的領袖,長期處于統治地位,占據廣大地區,人丁興旺,世代繁衍。夏商周前的最高統治集團,幾乎都是黃帝的子孫。

  二是夏、商、周三代是中國姓氏發展時期,其活動也在河南境內,形成許多姓氏。

  夏禹之子啟建都于都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城關鎮。禹為姒姓,其屬國多數是姒姓。商朝建都于西亳(今河南偃師縣),后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市小屯村),后又遷都于朝歌(今河南淇縣),其所封的同姓或異姓中,有以國名為姓,有以地名為姓,許多姓氏形成于河南。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陽市故城)。周初,周王朝實行大分封,所分封的諸侯國,后來都演變為姓氏。

  三是河南古代有許多受封的國名和受封的地名(亦稱封邑或采邑),形成眾多的姓氏。

  當時諸侯以受封的國名為姓,卿大夫及其后裔則以受封的地名為姓。周朝大分封后,在河南境內建立起40多個姓氏諸侯國,例如,周朝在淮陽建立陳國、在上蔡建立蔡國、在許昌建立許國等。更有許多以受封的地名為姓,如戚姓:衛國上卿孫林父受封于戚(今河南濮陽市戚城,現名孔悝城),以地名“戚”為姓。此外,還有少數姓氏以祖輩名字為姓,以謚號為姓,以出生地為姓,以官職為姓,以居住地名為姓等。

  四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后改姓,產生了一部分姓氏。

  公元前494年,以北魏鮮卑族為皇帝的孝文帝拓跋,亦稱元宏,統一中國北方后,率領鮮卑族、官兵及其家屬等百余萬人,從都城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西北)南下,遷都中原洛陽。不久,孝文帝實行姓氏改革,令鮮卑族語的復姓,改為音近或義近的漢字單姓,例如:拓跋氏改為元氏、丘林氏改為林氏、侯莫陳氏改為陳氏等。除少數保留雙字姓外,全部改為漢字單姓。這些鮮卑族姓氏漢化后,絕大多數加入了中原《百家姓》行列。

  躲避戰亂

  先民四次南移姓氏獲播遷

  從晉末到南宋,由于受到戰爭、自然災害及封建統治的壓迫和剝削之苦,河南先民曾有四次群遷至福建、廣東(閩南方言區的潮汕地區)等地定居,在東南邊陲開基立業,繁衍生息。

  第一次遷移在晉末。由于“永嘉之亂”,居住在河南的漢族先民(后南遷者稱“客家人”,以別于當地原來的居民),紛紛離家南遷,沿著汝河南下,跨過長江,首次遷移至福建、廣東等地。據《閩書》記載:“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中原板蕩,衣冠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即指此次民族大遷移。

  第二次遷移在唐初。據《光州府志》所載:唐高宗總章年間(公元669年),福建閩獠嘯亂,朝廷以光州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58姓前往征戰。陳政病卒,其子陳元光襲父職,為嶺南行軍總管。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奏請朝廷批準,設置漳州郡,首任漳州刺史。陳元光被尊為“開漳圣王”。

  第三次遷移在唐末。光州固始王潮、王審知兄弟反對封建統治,率領數萬河南起義軍入閩開發。

  據《臺灣省通志》云:“隨同王潮、王審知入閩的有陳、張、李、王等27姓,以固始人居多”。景福二年(公元893年),潮卒,其弟王審知代之,繼任福州觀察使。至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審知被任命為閩王,稱“開閩第一人”。

  第四次遷移在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避難江南,奠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市),一部分中原士族隨宋室南遷,移居浙江、江西、廣東、福建等地。其中不少人定居在福建。如,崇正同人系譜“故陳氏郡望潁川。宋末中原士族,紛紛南隨帝室播遷,有陳魁者率其族九十二人,移居福建汀州府之寧化、上杭”。

  唐朝軍人入閩助中原文化傳播

  河南先民四次南遷,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是陳元光父子和王審知兄弟入閩。這兩次是以“唐朝軍人”的身份去的,其部眾絕大多數是河南固始及光州府籍人。河南先民移居福建、廣東等地,帶去了中原的生產技術、文化教育和風俗習慣等。他們與當地人民以勤勞、勇敢和智慧,創造了東南邊陲的經濟、文化和歷史。

  到了明清時代,福建漳州、泉州一帶的居民,曾經頻繁地移居臺灣開墾。

  據1953年臺灣人口統計資料表明,在500戶以上的姓氏中,有63姓族譜說明祖先在晉末、唐初、唐末從河南遷往福建,其中多數是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縣。明朝思想家李贄的《林李宗譜》云:“始祖諱閭,字君和,號陸齋公,原籍河南汝寧府光州固始人”。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墓志上鐫刻著“先世自光州固始入閩”;知名華僑領袖陳嘉庚說:“我始祖自唐由河南固始縣遷來(閩地),至我為第十九世……”。

  移居福建、廣東的河南先民,他們世代相傳,繁衍生息,一直綿延到今天。

  如今,這些河南先民已遍布世界五大洲的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的許多姓氏已成為中國的大姓。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固始人民政府 2013-04-01 作者:李朝棟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