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初步統計,在《中華姓氏大辭典》所列11969個姓氏中,有4925個未注明姓氏來源,有2224個系少數民族姓氏,二者合計7149個,占11969的59.7%,下余4820個為漢族姓氏。筆者根據大量的古代文獻資料,對這4820個姓氏逐一進行研究,得出的結果為: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個,占4820的38%。但是,僅有姓氏數量,尚不足以說明問題,因為每個姓氏擁有人口數大不相同。為了進一步弄清河南在中華姓氏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筆者又根據該書提供的姓氏擁有人口資料,對我國最常見的漢族姓氏逐一進行了考證。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漢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說13億人中有11.7億人姓這120個姓。在這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個,即李、張、陳、黃、周、林、何、宋、鄭、謝、馮、于、袁、鄧、許、傅、蘇、蔣、葉、閻、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湯、尹、武、賴、樊、蘭、殷、陶、翟、安、倪、嚴、牛、溫、蘆、俞、葛,部分源頭在河南的姓氏有45個,即王、劉、趙、吳、徐、孫、胡、朱、高、郭、羅、梁、韓、唐、董、蕭、程、沈、呂、盧、蔡、丁、魏、薛、杜、鐘、姜、熊、陸、白、毛、邱、秦、顧、侯、孟、龍、黎、常、賀、龔、文、施、洪、季;兩項合計,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個,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9.49% 。如果減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會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總數是1834個,減去97個,還有1737個,加上這些姓氏,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河南是姓氏資源第一大省,海內外華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為何在中華姓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概括地說,河南是華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自然也是華人姓氏的搖籃。如果進一步分析,把中華姓氏史與河南歷史加以對照,就不難發現,無論是姓氏的萌芽、產生,還是普及、定型,無不與河南息息相關。
一、河南是姓氏肇始時期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
姓起源于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而河南正是此期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因1921年發現于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正是母權社會繁榮階段的代表。該文化陶瓷上的鳥、魚、蛙及人首蟲身等圖象,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姓”的標志。姓的起源與先民們的圖騰崇拜有關,有些姓氏是由圖騰轉化而成。傳說太昊與其妹女媧所處的時代,即是中國圖騰制的標本時代。那么,他們所居住的河南淮陽,也當是產生圖騰和姓氏較多的地方。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會,是從氏族、部落中的少數家族形成的“氏族貴族”中產生的,而此期中原地區(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正如《史記·封禪書》中所云“黃帝時萬諸侯”。中原地區這成千上萬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淵藪。
二、河南是華人祖先炎、黃二帝和太昊的活動中心
筆者對當今120大姓從血緣關系上進行追根溯源后,發現它們分別屬于三個族系,即黃帝族、炎帝族、東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黃帝、炎帝、太昊與少昊。
具體情況是:
屬于黃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張、劉、陳、楊、周、吳、孫、胡、朱、林、何、郭、羅、宋、鄭、韓、唐、馮、于、董、蕭、程、曹、袁、鄧、傅、曾、彭、蘇、蔣、蔡、賈、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鐘、汪、田、范、石、姚、鄒、熊、陸、孔、康、毛、史、顧、侯、邵、孟、龍、萬、段、錢、湯、黎、常、武、喬、賴、龐、樊、蘭、殷、施、陶、翟、安、顏、倪、嚴、牛、溫、蘆、季、俞、魯。屬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許、姜、崔 、雷、易、章。屬于東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趙、黃、徐、馬、譚、郝、江。兼屬黃帝族與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高、謝、呂、盧、丁、方、邱、賀、龔、文、洪。兼屬黃帝族與東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總的來說,120大姓多數屬于黃帝族,少部分屬于炎帝族和東夷族,而河南長期是這三族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三族的姓氏也多數是在河南境內形成的。
(一)黃帝族與姓氏
黃帝是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為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國于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相傳炎帝擾亂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擁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打敗炎帝;后蚩尤擾亂,他又率領各部落在涿鹿(今屬河北)擊殺蚩尤。從此他由部落首領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并與炎帝共同被后世尊為“人文始祖”。司馬遷在《史記》中把中原地區不同時代居于統治地位的部族,如顓頊、帝嚳、堯、舜,以及夏、商、周的最高統治集團等,全都說成是黃帝的后裔。這些部族,接連居于統治地位,歷時久,勢力大,占據的地盤廣,所以人丁極其興旺。通過對120個大姓的研究發現,無論從血緣關系上說,還是從地緣關系上說,黃帝族有許多姓氏與河南密切相關。黃帝族主要有兩大分支:一為顓頊族,二為帝嚳族。此外,據有關文獻記載,匈奴族和鮮卑族同黃帝也有血緣關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鮮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黃帝族系。
⑴顓頊族與姓氏
顓頊是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史記》說他是“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號高陽氏。他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陽東南),死后葬于頓丘(在今河南浚縣北)。顓頊后裔比較有頭緒的,主要有三支:一為舜族,二為禹族,三為陸終族。舜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盟領袖,《史記》說他是顓頊的7世孫,其后代產生出陳、袁、田等姓氏。禹是顓頊的6代孫,原為夏后氏部落領袖,奉舜命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后擔任部落聯盟領袖。他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即夏朝,后產生出一些姓氏。陸終是顓頊族系中一位重要人物,其父吳回即祝融,是顓頊的曾孫。陸終有6個兒子,其后曾孕育出一些姓氏。
⑵帝嚳族與姓氏
帝嚳是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號高辛氏,《史記》說他是“黃帝之曾孫”,“于顓頊為族子”。他活動的地區主要是豫西和豫北。帝嚳后裔中繁衍旺盛的,主要有堯族、商族、周族。堯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盟領袖,是帝嚳之子,其后產生出一些姓氏。商族始祖名契,是帝嚳之子,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賜姓子氏。子姓商族產生的姓氏,一部分直接源于商朝王族,而大多數則出自由殷紂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啟所建的子姓宋國。周部族始祖名棄,也是帝嚳之子,姓姬氏,其后衍生的姓氏多達數百個,不僅為黃帝族之最,而且在整個中華姓氏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被列入當今120大姓的就有47個,其中有一大半出自河南。
(二)炎帝族與姓氏
炎帝是傳說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領,因生于姜水(在今陜西岐山東,是渭河的一條支流),故姓姜;因以火德王,又以火名官,故稱炎帝;相傳他教民耕種,又曾嘗百草為醫藥以治病,故又號神農氏。他原居姜水流域,后發展到中原地區,《竹書紀年》說他曾居陳,“陳”即今河南淮陽。他的子孫大部分在河南境內定居,使姜姓失而復得,又衍生出其他一些姓氏。在河南境內的炎帝后裔,主要有方氏、雷氏、呂氏、許氏、文氏、申氏。炎帝后裔還有在山東北部的齊氏,但其始祖呂尚是南陽呂國的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