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文章

為什么中國許多姓氏都起源于河南省?(二)

2013/4/17 15:31:34 點擊數: 【字體:


     (三)東夷族與姓氏

    “夷”是中國古代對東方各族的泛稱,亦稱“東夷”。東夷族分為太昊族與少昊族。

    ⑴太昊族與姓氏:太昊,是傳說中古代東夷族首領,也是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太昊族以龍為圖騰,曾以龍為官名,其后裔姓氏有任、郝及白姓的一支等。

    ⑵少昊族與姓氏:少昊,號金天氏,也是古代東夷族首領,相傳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與太昊是繼承關系,少昊部落是從太昊部落分出來的,活動中心在今山東曲阜一帶,但其后代卻分布在全國許多地方。少昊后裔有兩個重要人物,即皋陶和伯益。皋陶是少昊的曾孫,也是東夷族的首領。當今第一大姓李及廖姓的一支,都是他的后裔。伯益是皋陶之子,是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他是古代嬴姓各族的共同祖先,后裔相當繁盛,在當今120大姓中,趙、黃、徐、馬、譚、江等姓都是他的后代。

為什么中國許多姓氏都起源于河南省?(二)

    三、河南是姓氏發展時期夏、商兩代的國都所在地

    夏、商時期,從奴隸制興起到全盛,也是中華姓氏得以發展的時期,而這兩個朝代活動的中心地帶均在今河南境。夏朝從開始到桀滅亡,共傳14世、17王,歷時400多年,其統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的黃河、洛河流域。夏禹建都之陽城,即今登封告城鎮;后遷陽翟,即今禹州。禹之子啟的都城也在禹州,此后,太康居斟尋(今鞏義西南),相都帝丘(今濮陽),少康都陽翟,杼居原(今濟源西北),后遷老丘(今開封東),胤甲居西河(今安陽東南),孔甲及其子皋均居今偃師,桀都斟尋。除了《史記》所列“用國為姓”者外,夏朝在河南境內還有不少諸侯國,于夏朝末年被商湯所滅,都演變為姓氏。

    商朝自湯至盤庚,曾5次遷都:仲丁由亳遷囂(即隞,今河南鄭州),河亶甲由囂遷相(今河南內黃東南),祖乙遷于邢(即耿,在今河南溫縣東),南庚遷于奄(今山東曲阜),盤庚遷于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此后未再徙都,這說明商朝的統治中心基本上都在河南。商代是一個比較發達的奴隸社會,國家機器日益擴大和加強,特別是盤庚遷殷后,達到了奴隸制的興盛時期,國家機器也空前強大。商代的大奴隸貴族約20多支,有王、諸侯、“多生(姓)”、“多子”等,總稱為“百姓”。這說明那時只有奴隸主貴族才有姓氏,而廣大群眾,尤其是奴隸,是沒有姓氏的。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姓氏來源增多,姓氏也得到了發展。商朝的國家形式,是以王族為主體,聯結著許多旁系、支系的貴族大家族所構成的統治網,到商朝后期,形成了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度。商王有直接統治區,還分封一批諸侯于商的周圍;在諸侯的封地之間,以及諸侯封地的外圍,還存在著許多方國部落。這些諸侯國、方國,后來有許多都演變為姓氏。再就是商朝建立了一套比較復雜的官僚機構,設置了許多官員,因而有以官為氏者,如理氏便出自“大理”(掌刑法的官)一官。此外,還有以祖字為氏和以技藝為氏的。

    四、河南在姓氏普及時期的周朝占有重要位置

    周朝是我國古代史上一個重要時期,也是產生姓氏最多的朝代。西周是一個強盛的奴隸制國家,立國初期實行的貴族內部層層分封的大封建,為后來的姓氏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奴隸社會逐漸瓦解,封建制開始出現,大多數諸侯國被強國所吞并,演變成姓氏,因而使中華姓氏空前大發展。戰國時期,我國進入封建社會,隨著奴隸制宗法制度的崩潰,姓與氏已無什么區別,逐漸合而為一,同時無論貴與賤,人們都有了姓氏,不再是“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因而姓氏基本上普及,并相對定型,此后沒有更大的發展。

    西周雖建都于鎬京(今陜西西安),但在建國初期便營建了洛邑,至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陽便成了東周的統治中心。據初步考證,從周初到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分布于今河南境內的,有周朝同姓(姬姓)國20多個,異姓國40多個,合計60多個,約占諸侯國總數140多個的二分之一弱。這些大小諸侯國基本上都演變成為姓氏,同時,諸侯的子孫以采邑名、官職名等為氏,又形成一大批姓氏。由此可見,河南是在姓與氏發生重大變革,姓氏空前大發展、基本普及和相對定型時期起到關鍵作用的地區。

    五、河南有得天獨厚的產生姓氏的優越條件 

    古代的“得姓受氏”,與地理位置、人口多少及政治、經濟狀況等條件有密切關系,而河南在這些方面則獨具優勢。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位居中原腹地,氣候溫和,資源豐富,地理條件優越,適宜于農、林、牧、副業發展,古代的手工業發達,又是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因此,人口密集,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長期是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夏朝建立至民國年間,先后有20多個朝代在此建都,因而使河南成為古都最多的地區。中國有七大古都,河南就占3個,即洛陽、開封、安陽。河南歷史悠久、人口密集、建都頻繁,正是河南成為中華姓氏主要發源地的先決條件,因為:一歷史悠久,產生的姓氏必多。中華姓氏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而有人稱河南“是整個中國歷史的縮影,是一座浩瀚的中國古文化博物館”。從這種意義上說,河南的歷史包含著中華姓氏產生、發展、演變的全過程。正是由于河南歷史與中華姓氏史緊密相連、息息相關,所以才孕育出了眾多的姓氏。

    二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眾。具體地說,人口密集,職業部類必繁,居住地必廣,因而以各種技藝為姓氏的、以居住地為姓氏的以及以其他方式得姓者必多。

    三建都頻繁,得姓的機會必廣。首先,建都多標志著歷史上出現的國家多,因而以國為氏者就多。其次,國都是國王居住之地、文武百官云集之所,是一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因而應時因勢興起的新姓氏就特別多,諸如國王賜姓,一些生有爵、死有謚的王公大臣的后代以官為氏、以爵為氏、以謚為氏、以字為氏,等等。在源于河南的姓氏中,與都城有關者相當多,真可謂不勝枚舉。

    六、河南是北魏鮮卑族政權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

    黃河兩岸的中原,原本是漢族長期生息的中心地區,由于西晉末年大戰亂的推動,從“八王之亂”開始,漢族從中心地區出發,向邊遠地區流亡,而居住在長城以外的少數民族則大量內遷,至北朝時期達到高潮,歷時長達三個世紀之久。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各族人民相互影響,總的發展趨勢是與漢族融化成一體,從而形成了黃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其中,大規模地遷入今河南境內,施行與漢族同化的少數民族政權是北魏。北魏是由鮮卑族拓跋氏所建的政權,統一北方后,為加速北魏政權封建化的進程,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率領貴族、文武百官及鮮卑兵自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接著,進行漢化改革,實行鮮卑人與漢人通婚,以漢服代替鮮卑族服裝,禁止在朝廷上說鮮卑話,令鮮卑人改姓并自稱河南洛陽人等等。改姓數量,一說有300多,僅見于《魏書·官氏志》單獨列出的,即有114個,其中被列入當今120大姓的就有25個。

    由于上述種種原因,構成了其他地區難以比擬的優勢,使河南成為中華姓氏的主要發源地。源于河南諸姓的先民們,植根于中原沃土,為故鄉的繁榮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在歷史的長河中又不斷向外播遷,廣及全國,進而又遠徙海外,至今幾乎遍布全世界。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西部時報網 2010-11-1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