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文章

姓氏文化:中華民族的姓氏之根在中原

2013/6/25 16:11:30 點擊數: 【字體:


    河南是中華姓氏的搖籃,中華姓氏無論肇始與大量衍生都與中原關系密切!吨腥A姓氏大典》中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個,占38%;在當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占57%;在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與部分源頭在河南,無論是李、王、張、劉為代表的中華四大姓,還是林、陳、鄭、黃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來,我們以“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為主題舉辦姓氏文化節,得到了海內外的廣泛認可與響應,在全球華人中掀起了尋根到河南、朝覲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熱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獨有的文化現象。

    河南是中華姓氏的搖籃
   

    中華姓氏無論肇始與大量衍生都與中原關系密切。《中華姓氏大典》中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個,占38%;在當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占57%;在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與部分源頭在河南,無論是李、王、張、劉為代表的中華四大姓,還是林、陳、鄭、黃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來,我們以“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為主題舉辦姓氏文化節,得到了海內外的廣泛認可與響應,在全球華人中掀起了尋根到河南、朝覲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熱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獨有的文化現象。

    中華民族都自謂是炎黃子孫, 共同的文化心理使全世界的炎黃子孫都不忘自己的始祖, 并具有強烈的探尋祖根的愿望。現在,學術文化界一般認為中華民族有九大始祖, 即伏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少昊、堯、舜、禹。這九大始祖都出自河南, 后世姓氏根源于九大始祖的, 當然也可以視為其姓氏之根在河南。

    據古代傳說, 伏羲居于陳地, 死后葬于陳地, 今河南淮陽有太昊陵, 即伏羲墓。

    炎帝、黃帝本是同父母兄弟, 即少典(娶有蟲喬氏)之子, 生于華陽(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西有山即所謂具茨山, 這里在當代被確認為炎黃故里, 經過整修,成為中華兒女的祭祖圣地, 也成為當地著名的旅游景點。新鄭市附近的新密市也有一處軒轅黃帝宮, 是祭拜黃帝的另一處圣地。

    顓頊高陽氏是黃帝的孫子, 他生于若水, 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陽)。1987 年, 濮陽出土了用蚌殼砌塑的龍形圖案, 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考古專家認為這就是顓頊的墓葬。帝嚳高辛氏相傳是黃帝的曾孫, 居于西亳(今河南偃師)。少昊是黃帝的兒子, 己姓, 他在河南的遺跡尚待查考。

    堯和舜見于史籍記載的事跡多在山西、山東、河北一帶, 但他們也都是黃帝的后裔, 在河南境內也有活動。堯的遺跡與河南有關系的是其子丹朱被封于丹水, 即今河南內鄉、淅川境內的丹江。禹建立的最早的國家即在河南, 即今河南的禹州。相傳大禹治水疏通黃河時曾劈開三門山導水東流, 其地即今河南三門峽。河南開封市內有禹王臺,鄭州的黃河游覽區有大禹的塑像, 都標志著禹在河南的功績及河南民眾對禹的懷念。

    從宗族傳繼的關系來考察, 九大始祖屬于三個血緣系統。伏羲和女媧兄妹是一個血緣系統, 原為風姓, 后世有些姓氏源于伏羲的(如程姓等) , 都是風姓的系統。禹是鯀之子, 鯀是舜之臣(被封為崇伯) , 禹之子啟建立夏朝, 從鯀到禹到啟自為一個血緣系統,后世有些姓氏源于禹的(如夏姓、禹姓等) 都屬于禹的后裔。其余六大始祖為一個血緣系統。炎帝和黃帝是親兄弟, 顓頊、帝嚳、少昊、堯、舜都是黃帝的后代。后世姓氏中只有謝姓、姜姓等較少的一些姓氏根源于炎帝, 而后世漢民族中數量眾多的姓氏皆為黃帝的后裔。

    圖為炎黃二帝——

姓氏文化:中華民族的姓氏之根在中原
 
    據《史記》、《國語》等史籍記載, 黃帝25子, 得姓的有14人,除去其中重復的2姓, 實有12 姓, 周朝始祖姬姓即在這12姓之中,后世姓氏源于這12姓的, 或源于周朝的姬姓宗室被封的諸侯國者, 也都是黃帝的后裔。黃帝妻嫘祖所生的兩個兒子, 一名玄囂, 一名昌意。玄囂的孫子即為帝嚳, 帝嚳的兒子放勛即是帝堯。昌意之子即顓頊, 顓頊傳數代為重華即是帝舜。關于少昊, 有一種說法說他是黃帝的兒子,名摯, 字青陽, 己姓(也有一說他是東夷部落首領, 非黃帝血統),即少昊金天氏。因此, 后世的許多姓氏分別根源于顓頊(如李姓、趙姓等) , 根源于堯和帝嚳(如劉姓等) , 根源于舜(如陳姓、胡姓等) , 根源于少昊(如金姓、尹姓等) , 這些也都是黃帝的后裔。對中華人文始祖進行尋根究底的考察, 有益于解決姓氏尋根方面的許多疑難問題。如張氏的祖根是黃帝的孫子張揮, 但張揮的身世卻有不同的說法!对托兆搿、《世本》記云“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云“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 都說揮是青陽氏的兒子。但古籍中一說黃帝子玄囂為青陽氏, 一說少昊字青陽, 那么, 揮的父親究竟是玄囂還是少昊呢?經過多方論證, 大家一致認為張揮是玄囂的兒子, 張姓起源于古青河(后世稱清河或清水河) 上游, 即今河南濮陽一帶。專家學者研究的成果得到社會的公認, 濮陽市政府修復了張揮墓等遺跡, 并成立了濮陽市張氏文化研究會。1998年11月, 世界張氏宗親會會長親往濮陽張氏祖地拜謁了張氏始祖張揮墓。
姓氏文化:中華民族的姓氏之根在中原
 
    關于劉姓的尋根, 也是一個生動的事例。史籍有兩種說法: 一說劉姓起源于黃帝之子12姓中的祁姓, 因帝嚳及其子堯為祁姓, 故劉姓是堯的后代; 二說劉姓出自周朝的姬姓。而《新唐書•宰相世系》在認為“劉氏出自祁姓”的同時, 又說劉氏子孫中那位養龍的劉累的后代到了周朝被封為杜伯, 稱唐杜氏,后來杜氏的后人中有位士會由秦歸晉, 其子留居于秦, 稱劉氏。不同的說法關涉到劉氏的起源地。若說被成王封于劉邑的劉氏, 則其地在今河南偃師; 若說留居于秦國的劉氏, 則其地在今陜西鳳翔。對于這樣的問題, 河南的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考察,最后認定劉姓的始祖為夏朝第13位皇帝孔甲的“御龍氏”劉累。劉累所居的邱公古城, 在今河南省魯山縣的昭平湖風景名勝區內。這里尚存有邱公古城址、劉累墓等遺跡。

    都城尋根與姓氏尋根

    河南由于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歷史上在這里建都的地點最多。尤其是自遠古時期至春秋、戰國時, 河南境內的古都更是不可勝數。夏代以前的建都情況, 如伏羲和炎帝都于陳(今淮陽) , 黃帝都于有熊(今新鄭),顓頊都于帝丘(今濮陽),帝嚳都于亳(今偃師),這些都形成了共識。夏朝最早的都城在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告成鎮),商朝前期或中期的都城一度在鄭州, 這些也都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關于西周時期的都城和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的都城的探討, 也陸續有不少重要成果問世。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前所長馬世之研究員對于周代古都的研究用力最多, 如對西周都城、東周洛陽王城、古蔡國城、息國故城、古楚王城以及楚國在中原建都于丹陽、淮陽史跡的研究, 都有新發現和新見解。

    關于禹都陽城的考察, 對于禹的后代產生的姓氏來說, 也明確了最早的起源地。陽城本為山名, 在今河南登封市北。古禹國中心地域在今河南禹州, 陽城的位置后世屢有變動, 武則天時此地曾置告成縣。當代有關專家學者經過研究和實地考察, 一般都認為禹都陽城在今登封市告成鎮的王城崗(也有的學者持有異議)。這一結論使當代禹的后裔禹姓為尋得根源而感到高興。除國內的禹姓之外, 韓國也有禹姓, 而且韓國禹姓也認為他們是大禹的后裔。2001年9月, 韓國禹氏宗親代表一行9人來到中國河南尋根, 他們參觀考察了登封王城崗遺址, 為能夠親自到“禹都陽城”舊址祭奠先祖而引以為榮。

    門類文化尋根與姓氏尋根

    中原文化積淀豐厚, 歷史悠久, 一些門類的文化尋根也往往追溯到河南。1999年9月, 由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河南省東方文化研究會、河南省淇縣人民政府和香港孔教學院、香港中華文化有限公司共同主辦, 在淇縣召開了東方文化中原尋根學術研討會。會議的中心議題是探討中華文化的一些主要代表性門類, 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兵家文化等在河南的淵源。

    對儒家文化及洛學的研究也是同姓氏尋根有聯系的。儒家始祖孔子是山東人, 但孔姓的祖根卻在河南。據歷史記載, 孔姓源于黃帝后裔中的子姓。傳說帝嚳次妃簡狄吞乙卵生契, 被賜姓子氏, 后代又將“子”字加“乙”為“孔”字, 傳數世即為商的始祖成湯。再傳若干代至殷王帝乙長子微子啟受封于宋(今河南商丘一帶) , 此后孔姓成為這里的名門望族, 再后來到宋國大司馬孔父嘉的兒子孔防叔逃往魯國, 才有山東的孔氏。因此, 當代孔姓后裔既以山東曲阜為本根, 也以河南商丘為本根。

    圖為炎地的誕生地——河南華陽古城

姓氏文化:中華民族的姓氏之根在中原
 
    道家文化的源頭在河南是沒有疑義的。因道家始祖老子原籍在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 即今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鎮。老子即李耳, 字伯陽, 是李氏遠祖中的重要人物?疾斓兰沂甲娴臏Y源, 也即是考察李姓的淵源。唐代林寶的《元和姓纂》稱李耳為李利貞的十一世孫, 宋代編撰的《新唐書•宗室世系》又做了更詳細的記述。據記載, 李氏祖根為顓頊之子大業,其孫皋陶在堯時任大理(司法長官) 之職, 之后數世皆為大理, 以官命族為理氏。又傳數世至殷紂王時的理徵, 獲罪被殺, 其子利貞逃難于伊侯之墟, 食木子(一種木本植物的果實) 得活命, 就改理氏為李氏。至老子李耳的八世孫李曇, 聲名顯赫, 其子孫流播隴西、趙郡等地, 再四處遷居, 皆成望族, 于是后世李氏多為李曇的后裔, 也即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因此, 當代世界李姓后人尋根問祖, 也常見到河南鹿邑的太清宮祭拜老子, 把道家文化的尋根同李氏的尋根自然地結合起來。

    圖為黃帝寶鼎(黃帝寶鼎位于軒轅故里祠后鼎壇區。河南新鄭為中國鼎器之源。鼎高6.99米,直徑4.7米,重24噸,面飾九龍,三熊為足,至高至大、至尊。周圍列八鼎。此鼎是我國迄今體積最大的銅鼎。甬道銘文,位于黃帝故里祠與鼎壇之間,長50米篆刻中華民族近萬年文明發展歷史,涓水長流,寓意中華民族歷史綿延不斷,歷史常新。兩側為客家第一步,銘文記述客家人從中原五次南遷的歷程。 )——

姓氏文化:中華民族的姓氏之根在中原
 
    關于墨家文化的尋根, 近些年也有新的進展。河南的專家學者最新研究與考察的結果認定墨子的里籍為魯陽, 即今河南魯山。關于兵家文化與武林文化的尋根在河南也不斷有新的活動。戰國時期著名的兵家代表人物鬼谷子在云夢山講學, 一代名人如蘇秦、張儀、孫臏、龐涓、毛遂等都是他的學生, 其地在今河南淇縣境內。淇縣政府對有關遺跡予以修復, 于是這里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一軍校”, 成為一處重要的文化旅游景點, 對研究兵家文化的源頭具有重要價值。武林文化源于北方, 河南是源頭之一, 尤其是少林武術源于嵩山少林寺, 號稱“天下武學正宗”。而同姓氏尋根關系密切的文化尋根還有隱逸文化尋根。這就是許姓的尋根。據歷史記載, 西周初,周武王把炎帝的裔孫伯夷的后代姜文叔封于許, 建立男爵許國, 此為許姓之始。按照這種說法, 許姓出自姜姓, 是炎帝之后, 自建立許國起, 后代即姓許。由于許國弱小, 春秋時為楚、鄭等大國所逼, 多次遷徙,其都先后在葉(今河南葉縣)、城父(今安徽亳州)、白羽(今河南西峽)、容城(今河南魯山東南) 等地, 具體位置實難查考。河南省有關專家學者對許姓根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考察, 認為許姓的始祖是許由。許由隱居及洗耳的地方即在今河南登封市的箕山, 許國、許地、許姓之許皆源于許由。而許由又是最早的隱士, 也可以說是中國隱逸文化的祖根。這樣, 就把 姓氏尋根和隱逸文化的尋根結合在一起。
圖示:歷代史書記載,新鄭為軒轅黃帝古都;1998年10月,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第一古都。

姓氏文化:中華民族的姓氏之根在中原
 
    獨具特色的固始尋根

    近數年來, 福建和臺灣的許多姓氏在探尋祖根的過程中, 發現他們的祖先在歷史上大都來自“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陽市的固始縣) , 于是在他們的家族和每個人的思想中形成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固始情結, 他們對于根在中原的印象便是“光州固始”。這一現象引起從事中原文化研究和姓氏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注意, 稱之為“固始尋根”。

    固始在今河南省的最東南部, 全縣在淮河以南,東境與安徽六安鄰近, 地理位置特殊。按照古代廣義的“中原”概念, 固始已不屬于中原, 但今天它是河南省所屬的一個縣, 我們在討論問題時不妨仍然把它看做中原的一部分。歷史上, 固始是中原人渡淮之后向東南前往廬州、安慶、徽州直至浙閩的必經之處,是歷代中原民眾南遷的集散地。對于南遷至閩臺的中原姓氏后裔來說, 固始不是這些姓氏最早的本根所在, 但它卻是在姓氏尋根過程中必然會探尋到的較近的根源。因此可以說, 固始尋根是獨具特色的。

    圖為中華第一根中華根脈,位于始祖山,象征著中華民族的根脈,由肖克將軍題寫。

姓氏文化:中華民族的姓氏之根在中原
 
    唐初陳元光和五代王審知兩次率眾入閩, 在福建入籍定居, 繁衍生息, 構成了后世福建民眾的主體, 究其根源, 多來自固始。今天可以看到的福建一些大姓的族譜、家譜, 如王、陳、劉、黃、鄭、周、許、方、曾、吳、謝、尤、施、余、顏、呂等20余種譜牒資料中, 都有其祖先由固始入閩的記載。而臺灣的民眾又大多數都是來自福建的, 因此, 臺灣的姓氏自然也有相當大的比例來自光州固始。有人說,福建人來自固始的, 占福建人口總數的70% 左右,而臺灣人來自福建的, 占臺灣人口總數的70% 左右。由此推算, 臺灣人應有約半數來自河南固始。今見《臺灣通志•氏族篇》中記載, 大約有60個姓氏來自光州固始。這樣的事實, 說明河南的固始對于閩臺地區的姓氏尋根來說, 確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 2012-08-1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