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書法的寫生是存在的,對于一種藝術創作,寫生是有意義的。
書法的寫生是對現實景物的概括和感悟。人生活在世界上,所見、所聞、所觸,甚至味覺、嗅覺等,留下物的印象感覺。紛繁的印象中,有具體的,也有概括的,有清晰的,也有模糊的。對于書法家,這種印象會對作品的字、行、篇構成有重要的啟發作用。杜甫曾說,“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常于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
書法寫生是一種思維的轉化,它不同于繪畫寫生的即時具象轉移,而是要經歷一個具象—抽象—具象的過程。面對現實的景物有所感,進而抽象出一種類型化的形象或情緒——如壯闊、嫵媚、簡潔、繁復、剛硬、綿柔等等,最后借助紙筆訴諸字的具體形象。這是書法寫生的完整過程。
轉化的過程就是感悟的過程,它是連接現實景物和書法作品的橋梁。這種感悟是小形到大象的概括,是抽象到具象的轉化。這一過程中,有四個要素不能忽視,其一,對現實存在的感受力。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登山觀海有動于衷,必以學養為其根基。其二,造型的想象力。書法家最終要把感悟到的東西落到紙上,紙上面貌須先胸中有,這不排除落筆之前的朦朧和創作之中的即興。想象力其實是所有藝術家最寶貴的基因。其三,情意。由感悟而得到情感的觸動,變成書寫的欲望,形成創作的沖動。這是一種動力。其四,控筆。書法的功力,大可以指綜合表現力,小可以指控筆的能力,即筆畫的質量和造型的達意。實際上,很多書法家的刻苦,求的就是獲得筆和紙接觸的感覺精微且操控自如。有此四條,萬物皆可入書法。
書法的寫生是一種修煉的境界。這是止于臨帖者所難企及的。臨帖可以得其形貌,熟筆之操控,止于此,難有大作為。進入書法的寫生境界,則世間萬物無不可師。眼觀、耳聞、心感,皆可幻化紙上,會通精化,左右逢源。而進入這個境界的通行證就是學養。境界是眾多書法家的一生追求,也是匠和家的最根本的區別。
對于書法家,天賦是種子,學養是土地,技巧是耕具。【原標題:關于書法寫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