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文章

漢字書法的命運與中國文化的興衰

2015/6/3 14:50:28 點擊數: 【字體:

漢字書法的命運與中國文化的興衰

自敘帖(局部) 懷素

漢字書法的命運與中國文化的興衰

祭侄文稿 顏真卿

漢字書法的命運與中國文化的興衰

 寒食帖(局部) 蘇軾

漢字書法的命運與中國文化的興衰

祭祀狩獵涂朱牛骨正面拓片局部

漢字書法的命運與中國文化的興衰

九成宮醴泉銘(局部) 唐代  歐陽詢

漢字書法的命運與中國文化的興衰

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

漢字書法的命運與中國文化的興衰

玄秘塔碑(局部)  柳公權

漢字書法的命運與中國文化的興衰

篆書論書軸 清代  何紹基

漢字書法的命運與中國文化的興衰

嶧山碑(局部) 秦代 李斯

漢字書法的命運與中國文化的興衰

劉墉書法 清代

    曾來德

    學習書法,可以提升國民的素質;寫好書法,可以寫出中華民族的審美。一部書法史和一部文化歷史共衰共榮,歷數千年而不變。書法興則國運興、文運興……

    這個題目有點大,不太好做文章。

    我們可以說,漢字書法的命運與中國文化的興衰有一定關系;也可以說,二者沒有什么關系。因為中國文化的內涵是無限豐富的,從詩書到禮樂,從倫理到政治,甚至建筑、園林、醫藥、兵法、祭祀、巫祝,無所不包。書法當然也在其中,但從歷史上看,它并非獨立的藝術門類。將其作為一門藝術來看待,是相當晚近的事,是近代藝術觀念自覺以后的結果。一方面,古人的書寫,包括那些創造了藝術頂峰的巨匠們的偉大作品,都不是為了“書法藝術”的創作,而是和對于“內容”的表達密切相關。書法在過去的大多數時間里,基本上都停留在“用”的層面。盡管在印刷術出現以前,書法可能承載了中國歷史文化的一些方面,包括從物質到精神,從心理到哲學。

    另一方面,正是書法的這種“用”的價值,這種無所不包的承載功能,使其在中國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一種蘊含深厚人文信息和精神力量的獨特審美樣式,其無限深邃、奧妙、復雜的世界,反過來看就是一切中國藝術基本特征的絕好體現,甚至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象征,具有崇高的文化地位。從古至今,漢字書法在中國精神文化的保存、傳播和發揚光大過程中的獨特作用無可替代。從地理上看,幅員遼闊的中華文明圈,方言隔膜,習俗迥異,卻由于“書同文”而相識相知、同心同理。反觀世界上那些沒有書寫傳統的古老文明,文字幾乎已經無人識得,導致了他們的文明中斷。而就中國的文化和文明而言,它的繼往開來,它的生生不息,它的發揚光大,在某種程度上仍有賴于書法藝術的傳承。

    今天我們遇到了機器時代和工業文明,包括數字化、電腦書寫,遇到了看上去高效強大但缺少生機的物質文化、城市文化。這使我們覺得哪里都好,但又似乎哪里都不對勁。我們穿梭旅行,住同樣的公寓和酒店,進出同樣的航站樓,吃一樣的快餐,人人都看即時發布的電影和新書,再過些年,我們還可能會講同樣的美式英語……我們成為一種沒有什么心智也可以活得不錯的“工具人”,腦子里只有一種工具理性。這是當今文明正在努力塑造并渴望出現的世界,一個新型“烏托邦”。如果地球上現有的戰亂、饑餓和貧困真的被消除了,那么我們這個文明的目標就達到了,這個文明也就圓滿自洽了,黑格爾很早以前所說的“歷史目的”,又或者是福山20年前所說的“歷史終結”,就都見分曉了。想想這樣的“歷史”的底牌,我們接下來該當如何作為?

    當代文化或文明的這種趨勢,實際上是非常令人憂慮的。自生民以來,自文化以來,自人文主義、人道主義以來,我們引以為傲的,難道僅僅是更加舒服地活著?像一個安安全全待在動物園里的動物一樣,吃睡無虞,然后生老病死?恐怕不是!人類生而與藝術相伴,就是因為有不斷塑造自身、提升自我的內在需求,人通過駕馭各種藝術形式而不斷求索的是豐富的心靈、高潔的品德和廣博的精神。

    所以,其實不僅僅是一個中國文化的興衰問題,我們今天要考慮的是整個地球文明的走向及意涵問題。

    文化的日益趨同,藝術作品的同質化,技術和資本的瘋狂再造能力,正讓我們越來越感受到自我的軟弱和破碎,甚至自我的再度解體。今天的兩種主宰性力量——市場和媒體,正在瓦解我們作為萬物之靈的意義感和存在感。我們存在,但仿佛并不存在;我們勞碌,但不再有幸福感。接下來,我們后人的精神和意識形態會不會是一種機械復制,只剩下一種芯片般、模塊化的心靈和人格呢?實在難說。這就是“命運”一詞會讓我們時常有所醒悟并且感到焦慮的原因吧。在此,我只能從書法的角度來談一談。

    書法凝聚中國文化精神

    經常有人說,書法是中國藝術的核心,是核心的核心。這樣說對不對呢?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因為這一近乎完美的藝術形式逾千年而活力不衰,它所具有的精神引領和指導作用,早已體現在了它偉大傳統性當中,無論從其哲理的深刻、審美的豐饒,還是人文精神的厚重來看,它都表征著中國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一種不可磨滅的偉大符號和標記。通觀中國歷史,書法在化育民族精神、培養道德人格和鑄造文明品格等方面,均發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上古時代先賢們所有的重要智慧,中古時代的全部經典,近古以來藝術家的奇境創造,絕大部分是通過書法形式才得以保存到今天的。在中國人癡迷書法、熱愛書法的無數個理由中,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棲息于書法這一獨特形式中,可能是最重要的理由。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表明,我們這個民族是一個有著偉大書寫歷史的民族,我們的歷史也是一部書寫的歷史。

    書法從根本上,通俗一點說就是中國人的一種文化習慣。由淺入深,從筆墨的體驗,到詩意的人生境界,再到宇宙精神,書法帶給我們的生命體驗是無限豐富的。以歷代詩文為例,在我們這個古老的詩的國度,詩歌可謂一切藝術的靈魂,而最早的詩歌,往往都以書法為載體,書寫讓詩文的藝術境界和人生境界得以體現和提高。相應地,對詩的內容和境界的領略,也要在對書法的鑒賞中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們今天所說的“閱讀”,是后來的事情。所以,詩、書結合,書、文一體的藝術思維方式,很早就是中國古代文人的自覺追求和基本素養。蘇東坡說過,“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皆詩之余。”“溢而為書”,這并不是對書法的貶低,而是充分的尊重。詩言志,書亦言志。書家愛寫詩,是因為其內心有詩意;反過來看,詩的節奏和韻律、情思和境界、人生感悟和宇宙精神,也導致書家筆墨、體式、書寫節奏的變化,并最終體現為書法的高妙境界。所以人們會說,詩不同,書亦不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古代書法家所書寫的詩文內容,一般都是自己創造而非別人的作品,他們本身就是出色的詩人和文學家。所以,“兼文墨”歷來都被公認為是中國書法家藝術造詣的一種體現。從王羲之、歐陽詢、張旭、懷素到蘇軾、黃庭堅,中國歷史上的這些大書法家,每一位也都是優秀的詩人、文學家、學問家,少有例外。無論《自敘帖》中本身的文采,還是《蘭亭序》中的精神氣質,其實都不單純是書法功力和技巧的問題,而是與書法家的精神境界、文化品格、生命情懷緊密相連的。所以說,書法的昌盛是與文化的昌盛相聯系的,書法承載文化的創造,文化確保書法的綿延,二者相輔相成。

    書寫是一種獨特生活方式

    春秋以降,中國士人(或我們今天稱之為知識分子的群體)是中國文化得以傳承的主要力量。中國士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體現于中國歷史文化傳統中的是深厚的濟世情懷。這種從個人到天下的修為次第,又決定了任何一個卑微的奉獻者都只能從他手中的毛筆開始。把字寫好,主動接受中國式審美是求道的第一步。正是在這種成就了士人獨特地位的書寫歷程,讓我們看到了漢字書法的重要地位,這是非常有趣也值得深思的,它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可資鏡鑒。

    其一,從士人不同的人生道路來觀察。所謂書與文,既指書法與文字,也指書法與文學、學問。因而,可以說書法是有準入門檻的。中國古代文人,自幼童起,就是既學書寫,又學詩文。書法是文人的基本素養,詩文才能帶動了書法藝術境界的升華。可以說,在古代正是書法和文人的結合,才形成了書法的藝術化。所謂文人,不是說是為了成為一個文人,按照儒家的“修齊治平”,指明了人生路線,其意義所飽含的家國之夢、天下情懷,是要由個體的文化素質、精神品格來保證的,文品和人品密切相關,最終是人品決定了一個人可否成為棟梁之材。我們看歷史上的文人,春風得意者畢竟是少數,失意、不得志者卻大有人在。那些時運不佳、懷才不遇,卻能通過書法藝術歸于達觀的文人,比比皆是。這兩種人生雖有著完全不同的生命體驗、命運歸宿,卻都能通過書法找到自我,成就藝術。這是不是書法藝術的奇妙之處?大家都知道像李斯、蔡邕、虞世南這樣的官員,像米芾這樣的平生不得意者,還有不齒于世間名利的和尚懷素,都能從一種獨特的方面呈現出詩才與書法的巨大成就。這類例子讓我們看到,在中國,書法藝術與人生的“進”“退”關系很大,似乎完全具有超越其他生命體驗方式——如宗教的救贖功用。所以,當年蔡元培先生主張“以美育代宗教”,其實并非權宜之計,而是和他對我們歷史文化的透徹理解有關。還有一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兩家,與書法的關系也很值得觀察。這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對中國書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從觀念上看,一個講求“用”,一個講求“無用”;從審美來看,一個強調良善和仁義,一個主張歸真和無為。就藝術的純粹性而言,道家的境界無疑更高,讓我們看到一種自由無羈的精神境界,看到一種無功利性的藝術品質。但是,從社會人倫的化育、道德風教的傳播等事實來看,書法的神奇作用又是無處不在的。所以,儒、道兩家的觀念,在書法美學中都有深厚的體現,如寧靜、中和、節制、氣韻、氣象等等。

    其二,從書法家個體的內在素養來觀察。中國書法歷來講書品與人品的統一,而且更注重以人品論書品。歷史上的書法經典,都是人品修養和文化修養相交融的結果,我們都熟知“書道即人道”的說法,結合書家的品格節操評判其藝術成就,在中國是人所共知的標準。極端的例子是岳飛和秦檜。岳飛據說有真跡流傳于世,像《吊古戰場文》之類,其實很難考證,但我們愿意認可,就是因為其書法背后的人格。秦檜的字也不一般,據說我們使用的宋體,就是出自他的書體,但叫做宋體而不是秦體。歷史上其他一些人的書體卻以人命名,比如顏真卿和“顏體”、柳公權和“柳體”,原因就在于我們有一個書道與人格并重的評價標準。我們甚至可以認為,中國歷代社會精英的培育和文化的傳承也與此有關,這是我們中華文明的一個古老特質。

    其三,書法可以頤養身心,讓人延年益壽。歷代書家長壽者眾,如歐陽詢85歲,虞世南89歲,楊凝式82歲,賀知章86歲,柳公權88歲,陸游86歲,文徵明90歲,黃宗羲86歲,董其昌82歲,傅山86歲,朱耷82歲,劉墉86歲,吳昌碩84歲,齊白石95歲,于右任87歲,章士釗92歲,沈尹默89歲,劉海粟99歲,張宗祥84歲,郭沫若90歲,沙孟海94歲,林散之92歲,孫墨佛100歲,舒同93歲,蘇局仙110歲,董壽平94歲,趙樸初93歲,啟功94歲等等。而一項更有意思的統計,是我國歷代能查出生卒年代的皇帝共209人,其中年齡超過80歲的僅4人,他們是梁武帝蕭衍86歲,唐代女皇武則天82歲,宋高宗趙構81歲,清乾隆89歲,而這四位皇帝都雅好書法,并且有經典之作傳世。書法乃最好的養生之道,可謂不虛。

    今日社會,正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所謂修身,首要養其心。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已漸被物所累,過分追求視聽享受、美食美味刺激,人之眼、耳、鼻、舌、身、意,感觸已很遲鈍。我們常常是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人之快樂感幸福感大不如前,何也?正是我們的心已不純凈,太躁動,太多的欲望已讓我們逐漸喪失了一顆平靜純粹的心。而學習書法,可以養性、養心,讓我們找回逐漸迷失的本心。書法作品要臻至高格調,就必須有一顆赤子之心。由此書法可以養心,滌煩襟、破孤悶、釋燥心、迎靜氣,讓人之身心獲得平和舒緩,愉快健康。

    虞世南云:“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顛仆。其道同魯廟之器,虛則欹,滿則覆,中則正。正則沖和之謂也,然字雖有質,跡本無為,稟陰陽而動靜,體萬物以成形,達性通變,其常不主。故知書道玄妙,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書法之道,首在養氣,氣和方契于妙,一味蠻干、力求都有悖于學書之道。書法家在書寫過程中,為了創作一幅佳作,必絕慮凝神,屏住呼吸,讓氣歸于自然,隨線條節律而變化。一幅優秀書法之作,猶如優美的旋律,氣息也得以舒暢,像在完成一種氣的運動,其實就是在做氣功,或謂藝術氣功,讓腦、體合一,通過自身意念、呼吸和姿勢,實現人體精、氣、神的自我調節和完善,從而達到休養身心之功效。

    從漢字書法的上述特點和“命運”軌跡來看,書法與中國文化的興衰問題其實也就基本清楚了。我們說,中國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它的核心實際上在于其精神價值。精神價值的失落,精神文化傳統在歷史長河中起伏、興衰的情況是毫無疑問發生過的,而且還會發生。但消亡則絕無可能!這一點我堅信不疑,即便是在新的一代人都已不書寫漢字或者不愿意書寫漢字的情況下。這方面,筆者認為,只要我們重視書法,或者是那些重視自我教育、自我修養的中國人沒有丟棄書法,我們的文明就是有希望的。因為書法的創作活動,哪怕是普通的練習活動,其實都意味著一種教育,意味著一種人文意義上的優雅生活。在全球化時代,在生活方式都愈發千篇一律的情況下,書法可以輕而易舉讓我們回歸到自己的民族精神,保持自己的精神個性、文化驕傲和價值優越感,使得我們在一個物質化、商業化的海洋里會確保有自己的“諾亞方舟”。

    中國式人文教育需重視書法

    對中國人而言,書法藝術提供給我們的生命體驗方式和人生價值訴求是多樣的,這種體驗方式和價值訴求最終又和我們的生命之道、宇宙之道大有關系。從根本來看,漢字書法、漢字的書寫本身就是中國式人文教育的最早解決方案,也可以說是最后的解決方案。書法是對中國文化、思想以及人文價值觀念的絕佳隱喻,也是一個民族精神歷史的藏身之地,這么說一點也不為過。

    先說書法之法。書法,即書寫有“法”,宏觀地說,是法度,是對一切傳統精髓的遵循,是方法論和規律性,是中國歷代書法巨匠們創造并積累起來的原理和法則。書法的“法”字,本身就有效法前人、尊重先賢之法的明確意指;具體說,書法中更是有許多狹義的方法,大致包括了筆法、結體和章法。筆法中有執筆法,像擫、押、鉤、揭、抵、拒、導、送;還有運筆法,例如永字八法:點、橫、豎、勾、仰橫、撇、斜撇、捺。所謂結體,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間架結構”,是為了讓形體各異、態勢不同、筆畫不等的文字,因點畫的連貫穿插而呈現出生動的姿態。像歐陽詢的《三十六法》、黃自元的《九十二法》等,包括了排疊、避就、頂戴、穿插、向背、相讓、救應、附麗、回抱等等。而章法,我們通常稱布局,指的是一篇作品的“置陣布勢”。眾所周知,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后》中,有關于章法的精彩論述。他把一幅書法作品比作一個戰場,有將軍、刀槍、陣型,講的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關系。所有這些書法之“法”,對于一個重視書寫的自我教育和修養的人來說,是必須遵守的東西。一個人拿起毛筆準備書寫時,如果他心里想的是書法,那就意味著要向這些千古不易的方法致敬,如果對這些“法”沒有敬畏之心,那就只是寫字而非書法創作了。

    在法度之內、方法之間,一個人通過不斷讀帖、背帖等臨摹過程,通過對歷代大師們作品的精研苦學,技巧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最后脫胎換骨,終得書道。這正是我們所熟知的一個中國書法家的必由之路。為達到這一步,古人往往要付出鐵硯磨穿、退筆成冢的巨大代價。我想,在今天恐怕也如此。然而,正是這樣近于苦行的修習,在這樣一種對戒律的尊重呵護中,我們的氣質會得到培育,我們的修為會得到增進,我們會漸漸地意識到偉大傳統的清晰脈絡,我們用書寫來承載的那些浩瀚“內容”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我們身上的歷史文化的基因就會被激活。終有一天,我們會走出匠人技藝的層次而躍升到藝術表達的自由境界,最后由書及人,達致中國文化修養的高尚境界。

    再說書法與傳統文化、精神哲學的關聯。如前所述,遠古的書寫活動,都主要在“用”的層面,書法、漢字好像只是一種載體,人們更重視書法中的詩詞、文學內容,最多是將書法形式和書寫內容一并看待。但我們知道,漢字這個“載體”非一般意義的載體,它具有母體的性質,它承載的是整個中國文化甚至文明的信息,包括豐富的歷史傳統和高級的精神哲學。更重要的是,就書法這一獨特藝術的發展本身而言,它也如同其他藝術樣式一樣,包含了一整套中國的藝術思想。當我們長期涵泳其間,不自覺就會受到感染熏陶,可以說,中國人的人文素養、人文精神,中國人對“道”的理解,對天地正氣、宇宙精神的把握,是可以從把握毛筆開始的。讀歷代書論即可知道,這些藝術思想、精神哲學是貫穿始終的。

    我們會發現,書法這種看似簡單的漢字筆畫和線條,處處與中國的一些哲學概念有聯系,比如“形”“神”“氣”“韻”“理”“法”,在書法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像對字形與神采的考慮,對氣韻生動的追求等。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形與神是指實體與精神的關系,哲人們探討的是形與神如何寄寓、可否分離,神對形有無依賴,以及形與神的同一性等問題,這是我們中國思想的最幽深奧妙之處。反映在書法審美實踐中,就是通過求諸“形”而尋找“神”,達到物我統一、物我如一的境界。換言之,以“神”為質,以“形”為用。“神”寄寓于“形”,是一種內在的精神,是本質性的東西,“形無神不活,神無形不存”。書法家就是要通過不斷地書寫去認識和感知才行。當然,古代書法家把握形神關系時,有的以形為質,以神為用,形神統一;有的以神為質,重神輕形,各有側重,不一而足。歸根結底,這是中國哲學上的形神論在書法藝術實踐中的表現。再如“氣韻生動”中的“氣”與“韻”,這又是哲學概念。中國書法重視“氣”與“韻”,是因為中國書法的審美本質更注重主體內在精神。在書法中,“氣”指的是氣格、氣骨、氣象,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在書寫中主要表現在從創作沖動、章法布局到落墨整個過程,是形而上的。人們評價一幅完美的作品,認為體現出了“氣韻生動”,這個“氣”,指的就是精神本質,和前面所說的“神”是同一個意思。“韻”,是“風韻”“韻度”。“氣”和“韻”都是內在的、精神性的。“氣韻生動”是說書法家的書寫,生動表現出了詩文或文字本身的“精神風韻”。我們不妨說,在書法中,“韻”既是一種審美境界,又是一種藝術方法,是中國書法審美本質所要求達到的藝術境界。它和“意”“理”一樣,也是重要的美學范疇。書法藝術中的這一哲學境界和哲學高度,最終決定了書寫者藝術體驗、生命體驗的無限豐富。

    如此,我們就可以知道,中國的書法是怎樣關乎著中國文化的命運,而一個個體書寫者的書法造詣,又是怎樣關乎他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中國古代,沒有專業的書法家,只有文人,而文人往往是各項修養齊備的,他們一生中都在廣泛涉獵,上下求索,文學、繪畫、歷史、哲學、天文、地理,無不精通,甚至還要文武兼備,能夠治國理政。今天看,這難道不正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體現嗎?所以說,當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工業文明、技術文明、消費主義和媒介的泛濫正悄然修改我們的生活目標,甚至瘋狂地涂改我們的生命意義,讓我們感到失意、茫然、信心低落時,我們其實可以從古老文化、從中國的偉大傳統中尋求幫助。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天下為公的價值理想,自強不息的君子風度,現在仍然具有美教化、厚人倫的巨大功效,而具體的門徑和道路,我可以告訴大家,就存在于古老漢字的一筆一畫當中。

    因此,我的結論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人文精神的復興,中國未來社會中堅力量和精英人群的培育,中國文化精神的世界弘揚和國際傳播,都是完全可以從書法這門具體的藝術活動開始的。

    (作者系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院委、書法篆刻院執行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