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立本是唐代最負盛名的畫家之一。他和他的父親、哥哥都擅長繪畫,同時他還官至右丞相。像閻立本這種具有多重身份的畫家,在繪畫史中是不多見的。正因為閻立本的多重重要身份,《步輦圖》——這幅表達漢藏和親重大題材的畫作,由他來完成也就不奇怪了。
從右往左看,我們會看到一群宮女簇擁中的一位體量寬大的便衣帝王。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順著唐太宗的視線往左看,我們會看到三位男子,高矮胖瘦不一,衣服顏色不一,當然表情神態也不一。他們是典禮官、來自吐蕃的使者祿東贊以及翻譯官。祿東贊到來的目的,是代表松贊干布向唐太宗求親。后來,就有了文成公主的入藏。
畫面中人物大致分為兩組,即唐太宗一組和祿東贊一組。前者人多,后者人少;唐太宗坐著,祿東贊站著;唐太宗體量寬大、神態雍容;祿東贊身材瘦削、神色恭謹。主與客的關系、尊與卑的關系、求與應的關系、大國與小國的關系,都體現得很充分。此外,唐太宗這一組中,唐太宗寬大的體量、雍容的神態,又與多個宮女苗條的身段、忙碌的神色相互映襯,主與仆、尊與卑等關系也展示無疑。同時,與唐太宗團隊多仆一主、萬眾一心相比,祿東贊三人都不屬于一個團隊,他們似乎表情不一、各懷心事。畫面上,人物的體量、神色描繪都符合人物的身份,線條婉轉流暢,顏色層次分明。
文成公主入藏是個真實歷史的故事。那么,求親的場景該怎樣表現呢?按理,這種重要的外交事務應該是發生在宮內,但畫面中并沒有亭臺樓閣、柱廊欄桿等描繪。而且,唐太宗應該端坐龍椅之上接受求見,然而卻是讓宮女們抬著,身著便裝出現。再者,祿東贊的求婚隊伍本應聲勢浩大,結果只有1人,與唐太宗的團隊形成鮮明對比。這一切,是反映了唐太宗的胸襟,還是有著其他含義呢?或者說,對這樣的一件作品,我們還可以從哪些角度去解讀呢?
從繪畫中看出越來越多的細節和含義,是看畫能力提高的標志之一。在基于審美的欣賞之上,品讀繪畫也許還需要更多的人文知識和歷史研究。